(红楼同人)道系林妹妹[红楼]+番外(89)
皇帝这才稍稍放了些心,身子又躺回龙床之上,略挑了挑眼眉,从宫女手中接过奏折,翻看起来。
不过扫了两眼,皇帝已日渐浑浊的眸中里便亮起了两簇冷悠悠的光,发黄的面上竟也浮起了一丝若隐若现的红气,像即将燃烧殆尽的柴火经寒风一吹,忽而火星又亮了一亮。
片刻工夫,皇帝便将奏折阅览完毕,合上笑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老太君果然不容小觑!”
杜明察言观色,见皇上确实喜上眉梢,实乃龙颜大悦之相,适时附和道:“还是圣上圣明,推恩深重,那贾家怎能不感愧在心!”
勋贵从来便是皇家一大心病。尤其是本朝开国不久,拥有从龙之功的功臣,多不胜数。却又已经历了几代,其后人渐渐都不成气候。偏偏,彼此还都联络有亲,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权势越发大了,野心也便膨胀,渐渐已成尾大不掉之状。
皇帝自登基以来便有心大肆整顿,奈何阻力太大。便是到如今,京里豪门贵戚,就有许多尸位素餐甚至卖官鬻爵的,好好的朝廷纲纪都叫尔等败坏了!
就连孟皙谋逆大案,若说没有这些人在背后挑唆鼓动,乃至帮腔协助,皇帝打死不信。虽然借着逆案,皇帝已然惩处了一大批勋贵佞臣,到底还有些漏网之鱼。为防朝野上下人人自危,议论不休,动荡不宁,皇帝只能暂且按耐下株连尽净,斩草除根的心思,但黑帐全记下了。
如今有荣国府知情识趣,带头抛去这劳什子的虚名,歌功颂德又公开认错,还直言要偿还国库欠银,充实国库。此缺口一开,那些惯会揣摩圣上心意,见风使舵的人,心底便会有了计较。
不动一兵一卒,不费吹灰之力就化解了勋贵权势困局,在在都正合皇帝心意,龙颜大悦,自然不在话下。
“老太君虽然胸有丘壑,到底是妇人家,看事情并不会这般通透。八成是你那宝贝徒弟林海出的主意吧?”龙心大悦,便也有了兴致,与杜明调笑几句。
杜明三朝元老,也算打小看着皇帝长大,哪里不知道皇上心思,身子弓成了虾米,恭敬道:“吾皇谬赞。我那呆徒弟,哪里有这玲珑心思?倒是皇后娘娘看中的我的徒孙,黛玉小儿虽是闺阁千金,却有长孙之德。”
“哦?竟是她个娃娃的主意?”皇帝吃惊不小。
“也不尽然。只是那女娃娃至孝,见她外祖母劳心费神为了家族荣辱熬坏了身子,又生性淡泊,惯不在乎功名利禄的,便出言劝慰老太君。如此,老太君得了点拨方有此举。”
皇帝闻言,点了点头,脱口道:“怪道皇后娘娘那般喜欢她,还动了给九皇子指婚的心思。说起来,老四也跟朕提过。只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个小小的女娃娃倒把朕最心疼的那个侄孙的心,早早就勾去了。”
皇帝不过一时高兴多说了几句,杜明却几乎出了通身的冷汗。
他适才那番话原也有试探的意思,虽说林府和贤亲王府已有合意,明路上也告知了皇后娘娘,皇帝肯定知晓。只是这些日子,他眼看着皇帝一日不如一日,脾性大变,猜疑易怒,就连储位首选的四皇子也是动辄得咎。爱屋及乌之下,也怕皇帝突然变卦,给他的好徒弟亲门生林如海添堵。
看皇帝的意思,林黛玉这块香饽饽的,动心之人实在不少。
其实,要不是贤亲王府先下手为强,杜明自己个儿也十分中意黛玉。
幸好,皇帝还不糊涂,也不是一心给四皇子铺路,没有动那种拿后院换直臣的心思,杜明暗暗揩了把汗。
“荣国府此举甚合朕意。荣国公为国捐躯,功劳非小,虽然故去,朕爱惜忠臣却也不舍得他妻儿子孙受饿忍冻,然,贾府到底已无国公,名不正则言不顺。传朕旨意,朕允其所请,且怜其忠心,让那贾赦回金陵老家任职,其子贾琏入吏部随林海办差,另许一子入国子监读书。赐金千两。具体官职,由你看缺自办。”皇帝如是道。
杜明躬身领旨,告退草拟圣旨去了。
杜明去后,皇帝兀自躺了一会儿,不知是否心情大好效用,难得的有了兴致,摆驾后宫。
彼时,皇后娘娘正忙着张罗七夕百花宴的事情,到时文武百官都要参会,座次、饮食、歌舞表演,奇巧戏法连带乞巧祈福事宜,诸如此类,事情繁多,直把个皇后娘娘也忙得够呛。
这却不是皇后娘娘不知皇帝病重,还有闲心张罗这些花把式。实在是皇后娘娘深体圣心,知道皇帝究竟为何有此作为。帝后同心,同居高位,再没有人比皇后娘娘更清楚朝局不稳、人心惶惶的后果。何况,皇帝确实隐瞒得好,皇后娘娘也总盼望着,皇帝虽然病重,冲喜,调养,到底会有好的一天。
这不,皇后娘娘正看着御膳房递过来的膳食单子,却听传报皇帝驾到。
皇帝多日不曾进后宫,就连皇后娘娘心底也在打鼓,如今见了人来,哪能不喜?快步迎出去。
还是御驾直接抬到宫门里。皇帝被人搀扶着,挪到窗边锦榻上歪躺着,立时便有太监将正殿内外放着的冰山统统搬了出去。
皇帝招手让皇后娘娘坐下,将荣国府上折子的事情删繁就简说了。皇后听罢,也是喜形于色,却又立刻想到自己娘家那些外甥,面露难色。
皇帝知她所想,拍了拍她的手背,“你不用多思,朕知道你虽贵为皇后,但到底是女流之辈,在你娘家也说不上话。不过你娘家那些外甥,还算懂事得丽,朕不看僧面看佛面,总会保着他们些。只是……”
皇帝余下的话没有说出口。只是,一旦他薨逝,老四继位,还保不保母后皇太后娘家的威风体面,可就无人知晓了。
皇后娘娘心里咯噔一下,自知不祥,马上打断道:“后日便是乞巧节了,还记得当年臣妾初进府的时候,也是赶上七夕。陛下还专门给臣妾做了首词,不知陛下可还记得?”
皇帝笑了,缓缓道:“那么久远的事情,难为你还记得!朕的笔墨,在诸多兄弟里面,只能算上末流,怕是就连永玙那小子也比不上。赶明儿,让他给你这位皇奶奶,好好填上几首。”
皇后娘娘掩唇轻笑道:“如今他美梦成真,哪里还顾得上臣妾这老太婆。”
“你若便老了,朕又该当如何?说来,采选秀女的事情,不知你办得怎样了?”皇帝问道。
每三年一选秀女,也分大选小选,今年便是小选,主要为各宫娘娘挑选宫女、女史以及公主伴读等,取得多为小官之女甚至包衣后代。
小选之时,后宫也会开恩,放一些年老色衰或身有残缺的宫女出宫。
今年小选,日期早定。原先因着皇帝龙体有恙,后宫也不缺人,便欲停选。偏又赶上孟皙逆案,为安人心,皇帝反倒下旨大办,小选之后便即大选。
所谓大选,便是为后宫选妃,也是为皇子甚至功臣择配。凡是高官之女,年满十二者,均需报名。若是已有婚约,或嘱意对象的,可提前递条子——请落。
黛玉,今年便也在大选之列。
这也是为何,每年的七夕百花宴那般重要!那些平日里想来谨言慎行、规行矩步、端庄贤淑的名门闺秀们会放下骄矜羞涩,大方相亲的缘故。
“小选事宜都按照老规矩在办,陛下不用忧心。只是,今年放出宫去的女史名额,还想请陛下过目。”皇后娘娘答道。
皇帝摆手拒绝道:“你乃后宫之主,母仪天下,这点儿小事自可决断。朕——”
皇帝正说着话,忽然听见身侧珠帘“哗啦”响了一声。
“大胆!何人在后窥视?”皇后娘娘身边贴身嬷嬷带头呵斥道。
“圣上饶命。奴婢前来送茶,不慎弄乱了珠帘,并非有意窥视。”一道柔媚可怜的女声响起。
皇帝随声望去,却是一位红衣女史,怯生生跪在面前,臻首伏在地上,露出长长一截莹白赛雪的脖颈儿,和那满头青丝一比,越发白得触目惊心,动人心魄。
在那女史身前,恰摆着一个粉彩托盘,上面放着两个茶盏。
不过送茶宫女一时不慎,弄出了声响,并不是多大的事情,皇帝浑没放在心上,看了一眼,便转回头要接着跟皇后叙话。
皇后娘娘却忽然道:“适才陛下说那荣国府自请夺爵去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