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78)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娘俩最后要的是:糖醋鲤鱼8毛、豆角炒肉丝3毛、西红柿鸡蛋汤1毛,加上一斤烧饼,才花了1.45元钱。饭后,又花了2.10元买了两只烧鸡。所有的国营饭店的价格都一样的,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第100章 唐塔

饭后,姥姥带着悠悠,沿着最东边的南北街向北走,去看平城有名的唐塔。据说,这是唐朝佛教鼎盛时期的建筑,一千多年来,盛享烟火,直至文革时期。

唐塔在县城的东北角,坐落于大约百亩的天然湖畔,东面是一片荒芜的寺庙。

寺庙的大门紧闭,但院墙多处倒塌,里面长满了荒草。庙宇虽然不是墙倒屋塌,但也损坏严重,房顶上都长着草。透过破烂的门窗,里面的各种塑像被推到在地,到处一片狼藉。

唐塔还算完整,共七层,高约68米,周长44米,八棱四门楼阁式砖檐,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乾坤门,其余四面为砖雕假窗。

塔心室和佛龛顶部,由层层砖斗拱环砌成拱顶,斗拱制作精良,层层内收,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大有鬼斧神工之妙。连塔内迥廊顶部,也由砖斗拱精砌而成。

唐塔虽历经风雨,剥蚀亦甚,然其巍峨古朴,仍不失为一方胜景。塔四周碧水环绕,云燕绕塔飞鸣,绿树燕影与巍巍古塔,在碧水中交相辉映,宛如一幅古朴的风景画,甚为壮观。

唐塔的西面,一大片的古建筑,是原先的官衙和名人志士的府第,现在大多数都残破不堪,极少数还算完整。

湖水,唐塔,庙宇,官衙,府邸,占据了平城的整个东北角,大约有上千亩。

昨天悠悠通过网上查询得知,这片古迹后世成了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姥姥和悠悠在这片古迹中游览观看,官衙是关闭状态,大门紧闭,大门口的石狮子被推翻在地。

这里的街道上行人很少,虽然围墙到处有缺口,也没见有人进出。府邸区情况好些,大部分有人居住,不过比起家属院和居民区来,还是相当清冷的。

官衙的后面,有条东西的街道,虽然宽敞,但两边都是高高的围墙,不走到跟前就看不见。

里面有二三十个行人,三两个聚在一起,小声的交谈着。见识过黑市的悠悠和姥姥,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地下市场。

娘俩收了自行车,走着进去,慢慢的逛游,倾听着人们的交谈内容。不到一华里的街道,两旁的围墙遍布缺口,北边还有几个胡同,隐秘又易于疏散,的确是黑市的好地点。

姥姥领着悠悠走过去又折回来,有个上年纪的妇女过来搭讪:“大妹子,你来这里想干嘛?”

“听别人说起有这么个地方,我过来看看。”姥姥无所谓的答道。

“你看不出什么来,得多打听打听。”她指点姥姥。

“我也不认识人,麻烦大姐您给我说说吧。”姥姥接着她的话说。

“那你算找对人了。我就住在这一片,没事常在这转悠,对这里还算比较清楚。看你面生,又领着个孩子,看着就是正道人,过来给你提个醒,别让人忽悠了。”她关心地告诫姥姥。

“这里还能有骗人的。”姥姥问她。

“咋没有,这里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票都有假的,你要是想买的话最好买实物,买票可说不准。”悠悠听了,看来造假什么年代都是存在的。

“谢谢您的提醒,大姐。我就是来看看,没准备买什么。”

“我看你的穿着打扮,家里过的应该不差,以为你是来买东西的。”她有点失望。

“大姐,您手里有东西。”姥姥询问。

“经常在这转,手里存了点东西,即使没有我和他们都熟,可以相互倒换。你要什么可以和我说,我给你操兑,保证你不吃亏。俺家就在附近,有家有户的跑不了。”一般人干这行都是偷着来,没见过像她这样自报家门的。

“大姐,您胆子可真大,不怕有人告发您。”姥姥也奇怪。

“不怕,你刚来不了解情况,俺无儿无女的,家里就四个老人,两个快八十了,还有个瘫痪在床的,共产党也不兴饿死人。再说,俺也不坑人,人们又可怜俺,一般没人管俺。”老人倒是痛快,说的够彻底,交代的够明白。

“大姐,不满您,我手里有批红糖,想着出手,来这看看的。”姥姥对她说。

“大妹子,天热了,糖可不好放。”老人担忧地回答。

“大姐,怨我没说清楚,是红砂糖。”

“那可是好东西,放多长时间都可以。你有多少?”老人来了兴趣。

“有千把斤,少了我自己就处理了,也不用到这里来。”

“妹子,你到俺家坐坐,咱仔细的说说。”老人热情地发出邀请。

姥姥应了:“那麻烦您了,我跟您去讨口水喝。”

老人的家就在附近的胡同里,院子比姥姥买的“六傻子”的那套还大,也比他那套好多了。前后占了整个胡同,四进的院落。

进去了才知道,进的是个偏门,大门在南面,临着官衙后面的那条东西大街。老人根本没在前院住,一家人住在后院。

后面的花园改成了耕地,种了一些玉米、大豆和各种蔬菜。院落的后面也是条东西街,整个院子占据了一条胡同。

老人领她们进的是西跨院,她的家人在正房里住。进了屋子,老人让娘俩坐下,顺手递给悠悠一个糖盒:“孩子,你自己拿着吃。”

转过身就忙着倒茶,看她家里的摆设,以前应该是大户人家,即使现在,过得也不会太差。

“谢谢奶奶。”悠悠抱着她塞到怀里的糖盒,甜甜地说。

老人泡好茶,给姥姥倒了一杯:“大妹子,喝茶。你家孩子真懂事。”

“麻烦您了,大姐。”姥姥喝了一口,“大姐,您这茶好啊,是云南普洱。”

“大妹子,姐没看出来,你还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一般人可喝不出来这是普洱茶。”老人像是遇到了知己,高兴起来。

“妹子啊,你不是本地人吧,这里的人都知道俺家的情况。也不怕你知道了笑话,姐这命可是比黄连还苦。”老人的唠叨劲上来,打开了话匣子。

第101章 老人杨翠香

“俺叫杨翠香,从小就是个苦命人,也不知父母是谁,家住哪里。俺是公婆买来的丫鬟,别看俺头发都白了,其实俺才五十出头。

你也该看出来了,俺公婆家以前可是出名的大户,可惜赶上了这么个世道。要不是这样,我也进不了这个门。

两位老人一辈子积德行善,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可惜命都不好。

俺那男人,有文化也有能耐,就是和二老上不来,从小在外上学,轻易没回过家。”

1940年抗战期间,离家六七年的儿子突然回来,是跟着八路军回来的。他先加入国军后投诚八路军,还受到了重用,是个首长。

二老看到儿子有了出息,非常高兴,对儿子是言听计从,主动捐钱捐物支持抗战。就有一样,盼着儿子结婚生子。

可惜,儿子一心革命,无意结婚,不过也没反对父母给他操持。

俩老人忙活了小半年,也没给儿子找到合适的。毕竟儿子二十五了,这在当时算是超龄了,想找个门当户对的难。

突然,部队要撤退,老人急了,打算先给儿子纳房小妾,就想起了给女儿当丫鬟的她。聪明能干,忠诚老实,又没家人拖累。

给儿子一说,儿子坚决不同意纳妾,不过同意结婚,也不嫌她是个丫鬟。

二老别不过儿子,只好同意,当晚就给他们办了个仓促的婚礼。第二天丈夫就跟着部队走了,那年她17岁。

结婚后丈夫就走了,而且一走就是10年,她在家持家伺候老人。哪知道一心盼回来的丈夫,带来的是离婚的消息。

原来,丈夫随部队一路南下,打到了云南。解放后被安排在当地政府任职,和一名女工作人员产生了革命爱情,回来离婚并接二老去云南。

两位老人惦念自己的女儿,没有答应。也没有阻止二人离婚,只有一个要求,儿子不要媳妇,二老认这个儿媳。只要她愿意,离婚不离家。

其实,主要是想给她个城镇户口。丈夫的职务,可以把一家人都转为城镇户口。

虽然户口转了,但她年龄大了,又没文化,还有两位老人。解放后,家里的佣人都放走了,老人享受惯了,什么也不会做。小姑三寸金莲,加上婆家这个特殊情况,有点轻微的自闭症,她就没出去工作,待在家里伺候老人。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