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77)
悠悠看的眼前一亮,想到了河滩里大量野生的荫柳,护村林里成片的柳树。韩屯村大部分群众都会编制手艺,早晚闲暇时间,在家编制各种生活用品。
不过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柳条不去皮。也有用去皮的细柳条,给孩子编个小筐小蓝的当玩具。
悠悠仔细的瞧了一会,成品的价格几毛到一块多钱,是根据用工情况制定的。
姥姥问了几个送货的,都说冬春农闲时,一天能挣一块多钱。农忙了就早晚瞅空干,一个月也挣个十块二十的,比干别的强。
看来利用空闲时间,加工外贸产品,是当前农村增加收入的合适产业。
一会的功夫,姥姥就打听清楚了。原来他们大多数是县城南面的人,土地盐碱严重,种庄稼产量低,祖辈就靠种植抗盐碱的簸箕柳为生,有个村子就叫簸箕柳庄。
以前主要编些生产生活用品,卖给周围的群众。现在加工外贸产品,不仅价格高,而且销量稳定。
收购门市只收不买,见悠悠实在想要,出了门市,姥姥找了个年龄大的妇女,高价卖了她几个产品。
悠悠对姥姥说,拿回去当样品,咱村里有的是柳条和能人,加工外贸品是很好的增收门路。
从事草编的则是附近的妇女,主要是来料加工,原料是外贸公司提供的处理好的草辫,以加工各种垫子为主,加工费相对较低。
看时间快到下午两点了,姥姥赶紧带着悠悠,骑着自行车往批发部赶去,三点还得去汽车站坐客车。
县里的百货批发部价格和临水地区一样,不像后世那样,自上而下的分为几级批发商。
不过货物种类就少多了,特别是烟酒糖茶,高档的很少。姥姥要了手电筒和电池,再加些代销点里必须的货物,娘俩就回去了。
下午刚回到村里,人们就过来问情况。姥姥告诉他们昨晚收的知了猴都卖出去了,今晚接着收。大家伙听了,赶紧回家做晚饭,喝完汤去摸知了猴。
姥姥拿了十多斤桃和几个柳编样品,去了舅姥爷家,悠悠跟在后面去听消息。刚进门,舅姥姥拉住姥姥就问:“我正准备去找你,昨晚收的知了猴都卖出去了。”
“卖出去了,现在知了猴刚开始有,好卖。”姥姥轻松的回答。
“那我就放心了,今天一天光惦记着你了。以后你得悠着点收,砸手里可是钱啊。”看来,舅姥姥的心一时半会是放不下来了。
“嫂子,我知道了。在城里碰见卖肥城桃的,就买了一筐,朝霞你去洗了让大家都尝尝。”看见悠悠二舅妈从厨房出来,姥姥把盛桃的篮子递给她。
第99章 平城
舅姥姥心疼钱,“你折腾俩钱都买吃穿了,咱这一大家子跟着享福,这得多少钱啊。你都多大了,心里还没个谱,这日子啥时候能过起来。”
“俺心里没谱,不是有嫂子和哥替俺想着的吗,我就管咱一家子的吃穿,以前想管也没条件啊。”
“你啊!行,你管吃穿,省下钱俺和你哥给你攒着,今年秋后,说什么也得给你家把房子盖上。”舅姥姥无奈的说。
“这就对了,老嫂比母,可不能光靠嘴说。”姥姥在舅姥姥身边恢复了纯真,嬉皮笑脸的和她贫嘴。
“哥,今天我转到外贸局,看到人家交出口条编工艺品,就买回来几个。我看着也不复杂,咱村的人也能编。听他们说收入挺高,快赶上工作人员的工资了。”
舅姥爷拿起来仔细看了一会,“是不难编,关键用的是簸箕柳,咱们这没有,县城南面这东西多。咱河滩的是荫柳,条子是好但去皮难。”
“舅姥爷,没有咱就种呗,姥姥问了,簸箕柳庄就是专门种的。”悠悠跟着插话。
“他们那是盐碱地,不成庄稼,没法了才种簸箕柳。咱这好地可不能种那东西,上级也不能同意。”
“咱不是有河滩地吗,能长荫柳就能长簸箕柳。再说咱们的生产堤不是闲着吗,也能栽簸箕柳啊。”悠悠帮着出主意。
“这还真行,我明天去公社,让他们帮着给联系一下。秀芹啊,悠悠这孩子净说大人话,怪不得不开个,就是心眼子多坠的。”
舅姥爷的话气得悠悠蹦着喊:“舅姥爷您咋看得啊,人家都说我今年长得快。”
舅姥姥抱起她,哄着:“可不是长高了,看舅姥姥都抱不起来了。”
二舅妈端着洗好的桃走了过来,舅姥爷吃了一口:“还是那个味,好多年前吃过一次,那是在部队,路过肥城碰巧赶上桃熟季节。”
舅姥姥挨个给孩子们分,自己也尝了一口:“这桃光听你哥说过没见过,托妹妹的福今天吃上啦,就是比咱这里的桃好吃。这味真好,比桃罐头都好吃。朝霞,去喊你大哥和嫂子。”
舅姥爷还是部队的作风,第二天就去了公社,向领导汇报,利用河滩荒地种植簸箕柳,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
安排援朝舅舅负责这项工作,争取今冬将条编副业开展起来。
晚上,悠悠和姥姥躺在炕上,“姥姥,咱明天去那啊?”是啊,对外说是去县城卖知了猴,其实根本不用去。再说,到县城真的没事干,也不能天天去废品收购站淘宝啊。
“悠悠,要不咱明天去平城吧,反正咱娘俩没事。”姥姥和悠悠商量。
“好,您说去哪就去哪,姥姥咱咋去啊?”
“咱先坐车去县城,汽车站有去平城的客车,俩小时一趟。”原来姥姥在车站注意过发车路线。
“姥姥,车站有去省城的车吗,咱去趟省城呗。”悠悠提议,主要是自己想去省城。
“省城去不了,太远了,县城离省城六百多里,去省城得坐一天的车,当天回不来。”姥姥告诉她。
那就没办法了,只好去平城了。不过姥姥告诉悠悠,平城县比洪城县大多了,有25个公社,二百万人口。
平城还是历史名城,历朝历代都比较出名,比临水名气都大,现在城里还有许多名声古迹。
早上不到六点,就有人来送嫩知了,是早起抓的。姥姥算了下,总共收了一百五十多斤,看来人们的都上心了。
娘俩在县城转了一次车,到平城时已经是上午十点了。悠悠在平城的汽车站看了车次表,发现平城到水坑也有客车。
上午六点从平城发车,到水坑七点二十。下午四点发车,五点二十到水坑,回到平城六点四十。
看时间安排,应该是为了方便农村的群众出行,为人民服务,到处都能显现出来。
姥姥下车就买了下午去水坑的车票,今天有的是时间,可劲的逛吧,悠悠把自行车拿了出来。
平城的县城确实大,以东西街为主大街,南北街道就有三条。除了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和邮电局这些是一个,副食门市、土产门市、果品门市都是好几个,门头就是“平城——第几门市”。
门市里的东西多人也多,和临水差不多。今天有钱又有闲,悠悠和姥姥发挥了女人的天性,逛了个过瘾。看见合适又不要票的东西,就一个字,买。
姥姥又发感叹:“多少年了,都是算计着过日子,今天总算能痛快的花一回钱,姥姥享俺悠悠的福了。”
在逛街的时候,悠悠发现这里也有人穿着自家卖的衣服,还听到有人打听:“真好看,你在哪买的?”回答不一,来源就一个,从临水过来的。
怪不得李保国进货量那么大,都卖到县城来啦。这还没到伏天,看来他那些货还是不够卖。悠悠决定过段时间,和姥姥再去趟临水。
快中午时,姥姥领着悠悠,进了百货大楼旁边的“平城第一饭店”,悠悠看着门上面的红漆招牌吐槽。这应该也是这个年代的特征,比起后世各种让人别出心裁的店名,这样的店名好像更容易让人记住。
饭店比洪城的大多了,虽然也是两层建筑,但它面积大,光一楼就摆了三十多张饭桌。
一块大木框里挂着几十个长木条,上面写着竖着的菜名,下面标注着价格。正面朝外的是当天供应的菜谱,翻过去的是没有的。
平城逢农历的五、十大集,今天不是大集,但饭店里烧鸡、肘子都有。悠悠看着那些菜牌,小声的对姥姥说:“糖醋鲤鱼,要。酱猪蹄,美容上品,要。小鸡炖榛蘑,美味啊,要。”姥姥拉住她:“够了,明天还得来,有的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