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79)
外人都劝她,别人离婚不离家是为了孩子,你又没个一儿半女的,给他守什么。
可她在这家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已经和家人处出了感情。老人也通情达理,说她什么时候遇上合适的,什么时候离开,老人当闺女出嫁她。
她在这个家里又待了十多年,也没遇上个合适的人家,就和老人、小姑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
提起她的小姑,杨奶奶更是唏嘘。其实小姑比她还大三岁,她小姑十五订婚,找的倒是门当户对的人家。男方订婚后就出去了,一直未回,连个音信也没有。在哪兵荒马乱的岁月,她哥哥也托人打探过,不过没得个准信。
一直拖到解放,也没见人回来,人们猜测不是去了台湾就是战亡了,她婆家也捎信让她另嫁。但她不知咋想的,就是拧不过这个弯来,死也要给男方守着。就这样,一家四人过了这些年。
文革开始,她离婚的丈夫被枕边人出卖,揭发他参加过国民党,家里也是大地主。幸亏这些丈夫的档案里都有记载,还算说得清楚。
不过气恨交加,再加上战争中落下的毛病,人大病一场,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了。她妻子一看,立马提出离婚,俩人也没个孩子,离的倒是干净。
离婚后,丈夫心灰意冷,向组织提出回家乡,跟家人一起生活。杨奶奶怕住在一起尴尬,主动要求离开。
二老和小姑都做她的工作,求她留了下来。主要是怕她在外受苦,毕竟他们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尽管社会动荡,他们家算是革命的功臣,儿子的职务也算是高干。
丈夫回来后,又是她里外的伺候,本来可以找个保姆的,但一家人清净惯了,就没找人,让她领了保姆的钱。
时间长了,为了方便,二人又办理了复婚手续。一直到了73年,丈夫去世。婆婆白发人送黑发人,大病一场后也瘫痪在床。
失去了丈夫的收入,四口人坐吃山空,生活开始艰难起来,婆婆的病还离不了药。老人开始变卖家产,好多东西见不了光,就在黑市里处理。
时间长了,杨奶奶看出了门道,也跟着干,倒腾点小东西,收入还行,起码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老人这些年没少帮助人,人缘好,加上丈夫的威望,倒是没人找过她的麻烦。
听着老人的话,姥姥也跟着落泪,悠悠想可能是引起姥姥自己的伤心事来。不过比起杨奶奶来,姥姥幸运多了。
“看我,光顾着说闲话了,让你跟着伤心难过的,也忘了给你倒水,茶凉了不能喝,你喝口尝尝,看凉了吗?”杨奶奶往茶壶里续开水。
姥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正好喝,天热凉得慢。”悠悠拉了下姥姥,示意包里有东西。姥姥看了眼,拿出一包糖,递给她。
“大姐,就是这样的糖,你看看。”
杨奶奶打开纸袋,仔细的看了一会,又倒进杯子里一些,用开水冲了,端起来尝了几口。
“妹子,你这红糖好,口味正道,甜度高。你的货我都要了,一块二一斤,你看这价格行不?”没看出来,老人还是个大客户,这可不像她说的那样,倒腾点小东西。
“行,明天我给你送来,咱在哪交货?”姥姥问她。
“你记得住俺家不,记住的话直接送到这里,我在家等你。”杨奶奶果然胆子大,直接在家里干这个。
“那好,俺就回去了,明天咱姐俩再说话。”姥姥告辞,领着悠悠往外走。
杨奶奶给悠悠抓了一把糖块,装到她的衣服口袋里,将娘俩送出了胡同。
第102章 小饰品生意(四更)
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三点半了,姥姥和悠悠直去了汽车站。平城到水坑八十里路,路上得一个多小时。
悠悠看到路两旁的地里种的都是春棉,已经长到的一尺多高,遍地翠绿。
开始还觉得新鲜,看的久了就觉得奇怪,“姥姥,咋这么多的棉花啊,他们不种粮食吃啥。”
“这里都是盐碱地,种别的庄稼收成少,只好种棉花。碱地种棉花,拿着苗了可不少收。”
水坑到韩屯走村东的路,回到村里,先给舅姥爷家送去一只烧鸡。
舅姥姥看到姥姥自行车后面的空桶,还是嘱咐姥姥小心点收,别砸手里了。
村里人看见姥姥回来,都问还收不。姥姥告诉他们接着收,几个人就跟着姥姥去家里买手电筒。
一个手电筒不到0.86元,用手电筒照着,一个晚上能多摸百十个知了猴,大家的账算的特清楚。再说,手电筒可以用好多年。
多了手电筒,当天的晚上就见成效,姥姥收了二百多斤知了猴。
这次姥姥和悠悠,直接去了水坑公社搭客车,到了平城还没九点。姥姥雇了个拉货的,直接去了杨奶奶家。
杨奶奶看见她们进了胡同,就迎了出来,打开大门,直接把车拉进了院子。
货物卸进屋里,杨奶奶就把1200元钱给了姥姥。看老人拿钱的爽利劲,她的生意绝对小不了。
娘俩告辞出来,姥姥用自行车带着悠悠,接着满县城的溜达,熟悉情况。平城的西北是居民区,县城的老居民大多数居住在这里。
院落比起来职工的家属院算是宽敞的,哪家的院子都得有半亩多,房子虽然老旧,大多数是青砖小瓦的建筑,房檐造型别致,各具特色。
县城西南角是政府各机关,一个个的院落排列整齐,宽敞的双开大铁门用生铁焊接而成。
这让悠悠想起,后世许多老人的童年回忆————爬大门,原来还不好理解,现在看到实物,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现在的机关有个共同的地方,前面是办公场所,后面就是家属区。办公场所和家属区之间,有隔开的,也有通着的,都非常安静。所有的机关都是平房,就连县委和政府也不例外。
县高中和县医院也在这里,一前一后,占据的面积都很大。特别是高中的操场,占了整个校园的一半还多。不像后世喊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却挤得学校连个操场都没有。
县城的东南角是各种工厂,棉纺厂、毛纺厂、织布厂、针织厂、被服厂、第一棉厂、酒厂、味精厂、搪瓷厂、麻袋厂、农机厂、草编厂。
大大小小的厂子都是独立的,每个厂子的旁边都有家属院,和工厂都是一墙之隔。
大的厂子占据一条街道,小的也比机关大的多。整个工厂区,面积比其它三个区合起来都大。
悠悠数了下,这里有三条东西街,五条南北街。各种门市都有,还不是一个。人流也多,相当热闹。
厂区的中间有个工人之家,高大的房子前面是一片宽敞的空地,四周栽着各种树木,里面有弯曲的过道和座椅。好像是广场和公园的结合体,不过没有围墙。整个面积得在百亩以上,看来是工人休闲娱乐的地方。
在一片高大的树木下,聚集着几十个人。悠悠拉着姥姥走过去,看到好多人都提这个包,里面装着各种小东西,正在相互交易,和后世的地摊相比,就是提着和摆着的区别。
悠悠发现,这里有卖自家衣服的。女式的短袖买到了四块,成人的连衣裙八块,儿童的也买到了五块。一群妇女围着挑花色,没见有还价的,看起来平城的消费不比临水低。
这里卖什么的都有,悠悠转了一圈,衣服,鞋袜,腰带,扣子,发卡,头绳,有专门倒卖的,也有买了不合适处理的。
让悠悠最感兴趣的是卖发卡和头绳的,一个有机玻璃的发卡,卖一到两块钱,带彩色塑料球的皮筋也卖一块。就连有机玻璃扣子,一个都卖三毛五毛的,看着生意还行,买的人不少。
这让悠悠想起了后世的各种饰品屋,有实物店也有网店,成本小利润大,都经营的红红火火的。
自己商城里这些东西按重量卖,论个的话也就是几分钱的价格。悠悠大呼这趟平城来的值,又找到了一项可行的生意。
姥姥拉了下悠悠,原来卖自家衣服的那人卖完了要走,还有人嘱咐她:“下次,你一定记得给俺捎来,俺许给没过门的儿媳妇了,说和你熟,你可不能让俺失了面子。”
“这我可不能许给你,你不知道买到手不易,他们是从上海捎来的货,赶巧了有,碰不上我也没法。”那人回答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