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339)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以前人们吃粉条习惯了,传统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好吃爽口,粉味纯正,筋道耐煮,营养丰富。

和后世相比,这时的粉条绝对是零添加,增白剂、防腐剂、食品胶之类的添加剂,现在也没有这些东西,属纯绿色食品,而且是纯手工制作。

手工红薯粉条色泽黄亮,条细,均匀,韧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软爽口,既可作主食,又可作菜肴,深受乡村人的喜爱,特别是冬季,蔬菜不是白菜就是萝卜,这两样蔬菜的绝配就是粉条。

第462章 洋鬼子

白菜粉条、萝卜粉条,基本上就是人们一个冬天的家常菜,包子饺子馅更是离不开粉条。

人们做咸饭,也习惯往锅里抓把粉条,不放粉条就好像少点东西,用大伙的话说就是没有捞头。

每年的冬季,农村人用地瓜换粉条,城镇人用钱买,那家都会备二三十多斤粉条,够吃一年的。

原来几个村就有一个粉条厂,粉条的价格非常便宜,没料到今年的价格这样好。

5斤地瓜出一斤淀粉,一斤淀粉做0.9斤粉条。可是用地瓜换粉条是10斤地瓜一斤粉条,可以赚0.8斤粉条。

原来粉条的价格是0.30元左右,今年的价格涨到了0.40元。

周楼粉条厂原来是一口锅下粉条,今年收的地瓜多,一个锅做不过来,增加到两口。

从早干到晚,粉条厂每天的产量都在二千斤以上。除去兑换给大伙的,每天大约剩800斤粉条。

就这也不够卖的,今年的粉条价格节节攀升,每天结伴来厂里买粉条的群众,都供应不上。

粉条厂每天的收入都在300元以上,厂子里请了16个工人,工资是每天2元钱,厂子的纯利润最少250元。

开业一个月后,红英的弟弟兴奋的说:“多亏了俺姐夫,帮俺家开了粉条厂,每天都落(纯利润)250元钱。”

这个数字是红英的弟弟算出来的,也没寻思,他挺高兴的偷着告诉自家人,结果全家都笑喷了,等他反应过来时,自己也造了个大红脸。

“二百五就二百五吧,只要能挣钱就行。其实俺少说了,这一个月咱挣了8000多元,本钱挣出来了。”

红英舅妈的父亲,现在提起亲家来是赞不绝口,他特别的佩服舅姥爷的见识和胆量。

“要是按我的想法,就是借村里的家什做些自家吃,爱国把摊子给我铺这么大,我心里直打鼓。

要不是亲家在后面给涨胆,俺可不敢势派(规模)这么大。那可是近八千元的本钱啊。”

老人可比他儿子想的多,他只说投入不说收入,怕大伙知道了眼红。

可是,大伙心里都明镜似的,这又不是多复杂的账,谁都算的出来。

大伙没事就问他:“爷们,您现在心里安稳了吧,这一个月就能回本了。”

“让你们这一说,俺这不是粉条厂,成印钱的啦。不过,也是俺时运好,今年的粉条价格好,要是一直这样的话,今年确实能回本。”

其实,适合下粉条的时间,就上冻这两个月。春节之前,他们又做了一些红薯粉皮。

粉皮对气温的要求不大,不过晾晒麻烦,技术要求也高,好在价格也高。

他们的生意一直干到腊月十八才结束,还是因为没有淀粉了。

忙活了一个冬季,粉条厂挣了24000多元钱。粉条厂歇业的第二天,红英的父亲就把借闺女的8000元钱,还了回来,另外多给了5000元的利润。

他激动的满脸通红,拉着亲家的手,连声的道谢:“俺给谁都不敢说实话,就是不能瞒您。老弟啊,俺这粉条厂,加上喂猪的收入,能挣3万元。

一年忙活三个月,一个月一万元,想起来这些,俺做梦都能笑醒了。

俺知道爱国俩人日子不差,可这本钱是他们出的,俺全家商量好了,每年给他们5000元。”

红英的弟弟接着说:“不光是喂猪有收入,俺走村串户的加工饲料,每天还能挣五十多元,一年下来最少能挣五千多。给俺姐这些钱真不多,依俺两口子,和俺姐对半分。”

爱国舅舅接下自家的8000元钱,5000元的利润坚决不要。把他岳父个倔老头气的,扔下钱就走,连饭也没吃。

红英舅妈抿着嘴偷笑,乐呵呵的说:“给咱就要,往后他们有事了,咱再还回去就是了。”

腊月二十二日傍晚,悠悠爸妈和刘冉都回来了,他们开回来两辆车。刘冉舅妈的娘家人,给她单独弄了一辆车。

村里人看到两辆车,都围了上来,大家猜着是新媳妇回来了。

跟着他们回来的,不仅有智慧和桂金一家人,还有卫华的姑姑吴馨儿及英国的姑父大卫。

桂金今年毕业,老首长为了让韩德才安心的留在京都,他把桂金安排进中央人行。桂金还有另一件喜事,她如今又有了六个月的身孕。

金发碧眼的老外在韩屯村引起了轰动,人们顾不上看新媳妇了,注意力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从他下车的那一刻起,大家就跟看到鬼一般,惊的倒吸一口凉气,自觉的撤出去好远。

“哎呦,还真有红头发绿眼的人,皮肤白的吓人,这就是老辈人说的外国鬼子吧。”

“也不一样,他的嘴够大,可是牙不长(chang),不知道吃不吃生肉。”

吴馨儿听了,笑的都站不住了,“咯咯咯”的笑声响亮畅快。

近五十岁的人了,还和个姑娘似得,穿着到脚脖的大红长鸭绒服,围着白色的貂皮围脖,带着白色的貂皮蓓蕾帽,打扮的耀眼夺目,活的肆意张扬。

悠悠总算是见到了自己传说中姑奶奶。

身体魁梧,身高一米九多的大个子大卫,看着远离的人群,尴尬的挠着头,和大家打招呼:“您们好!”华语说的还挺溜。

大家更加的惊奇了:“还会说咱们的话,应该就是外国鬼子。”

卫华给大家介绍:“这是我姑父大卫,他是英国人。这是我姑姑吴馨,他们刚从英国回来,跟着我来看望老人和几个孩子。”

姥爷和舅姥爷迎上前去:“欢迎,欢迎,快到家里坐,外面太冷了。”

姥姥一把抱住吴馨,未说话泪先流了出来:“馨儿妹妹,总算见到你了。”

吴馨的笑声戛然而止,和姥姥抱头痛哭:“大姐,看到您真好,没想到我大哥大嫂,就那么去了。

大姐,多亏您了,不然卫华也危险。我在这世上,可就卫华一个近人(亲人)了。”

舅姥娘高兴的拉着刘冉,自豪的向大伙介绍:“这就是爱民的媳妇,和婉莹一起在京都大学上啥研究生,俺也不太明白,反正比大学还高。”

第463章 够了咋还吃

大伙关心的不是上啥大学,大家注重的是容貌:“这姑娘真俊啊,个头又高。大婶子,您家的媳妇可是个顶个的好,这一个比她三个嫂子还好看。”

“还真是,婶子啊,您家的四个媳妇,长得都跟花一样,红英都五个孩子的人了,论长相在咱村里还得是第一。”

悠悠跟在后面逗乐子,故意的对大舅妈说:“大妗子,原来您是咱村的村花啊。”

人们头一次听到村花这一说,全都楞了。还是“小老妈妈”反应快,她两手一拍,大声的笑道:“可不咋的,红英还真是咱村的村花,大伙想想啊,从她进门到现在,咱村里还真没有比她再好看的。”

大舅妈红了脸:“大奶奶,您老人家就会拿俺开心,别人俺不知道,您家俺兰芝小奶奶,要模样有模样,要个头有个头,才是咱村的村花。”

“你说这俺信,她那不是年轻吗,哪像你啊,都五个孩子,还是这么的好看。

要说起来啊,你们妯娌四个,个顶个的俊,都算是村花。俺家兰芝,也算一个。

真别说,这两年,咱村的媳妇,都倒着长了,比原来还显年轻,全都跟花似得。”

“小老妈妈”这嘴,可真是会说,一番话把全村人都逗乐了。

一群老爷们也在后面逗乐子:“‘小老妈妈’,你打扮起来也和花似得,比狗尾巴花不差啥。”

“小老妈妈”转头掐腰,接着就骂上了:“你奶奶个脚,小瘪犊子咋说话那,你娘才是狗尾巴花。”

大伙那通笑啊,就有爷们嘱咐自家媳妇:“媳妇,往后好好的捯饬捯饬,咱可不当狗尾巴花。”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