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涛声(4)

作者:芳菲袭予/俞夙汐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情有独钟 欢喜冤家 因缘邂逅 天作之合 关键字:主角:北宋:三千繁华,尽付一梦 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点击展开

冠有翰林名号,而不属于学士院,专门为皇帝讲解儒经者,称“翰林侍读学士”或“翰林侍讲学士”,官阶较低者称“崇政殿说书”。北宋前期,翰林学士被委任他职者,如任知开封府、三司使之类,并不归院供职,故必须带知制诰职者,才真正掌管诏命。直接替皇帝起草麻制、批答及宫廷内所用之词,称为“内制”;若单称知制诰,奉皇帝或宰相之命,分房起草官员升迁、磨勘、改换差遣等制词,则称为“外制”,总称“两制”。

馆阁学士

馆阁学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为文学侍从官。其实,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带这种头衔,并非兼职之义。又有直秘阁等官称,名为馆职,是须经过考试的,称为入馆。

殿学士

包括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殿学士的资望极高,无职守,无典掌,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而已,然非常人可充任。

《通考·职官考八》说:观文殿大学士,非曾为宰相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及学士,并以宠辅臣之位者;端明殿学士,惟学士之久次者始除。

秘书省

宋代前期掌一般祭祀用的祝文撰写,元丰改制后,承担了著作、日历、会要、实录等职。长官为秘书监,下设秘书少监、秘书丞、正字等官职。总体而言,秘书省的作用在宋代被弱化,没什么实权。

六、开封府

作为首都地区的长官,宋初任开封府尹者,多为亲王,如宋太宗、秦王赵廷美、宋真宗等,即位前都曾担任此职。后期虽不再以宗室皇亲出任此位,但开封府尹的职位也不再常设,而多是以“权知开封府事”为实际长官,掌劝课民众、听断狱讼、屏除寇盗及户口赋役之事。

七、外官

节度使:宋代派文臣知军州事,代替节度使之职,于是节度使官位虽高,并无实权,是亲王或将卸任的将相大臣的荣誉职称,虽名为某某道或某某军节度使,实际并不履任。此外,观察、防御使、团练使以及刺史都作为虚衔,虽带某州之名,但并不履某州之任,名为“遥郡”。

知州、知府:宋以朝臣充任各州、府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某府事”,简称知州、知府,主管一地民政、军政。下设通判、司理参军、司法参军、司户参军、录事参军等幕僚官职。

经略使: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宋代以文士充任,主要设在西北﹑西南边境,但不常置,主要在战时设此官职,实际主导指挥战争。

安抚使:宋初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北宋真宗咸平三年﹐始设西川﹑峡路安抚使﹐泾源等十五军州安抚经略使等。以后﹐凡诸路遇天灾及边境用兵﹐辄派安抚使“体量安抚”﹐事毕即罢。仅陕西﹑河东﹑河北及两广等路常置安抚使司﹐掌管一路民政﹐以知州兼任安抚使﹐但必须由太中大夫以上或曾任侍从官者兼任﹐官品低者只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或“管勾安抚司事”。

经略安抚使:在诸路置安抚司或经略安抚司,以朝臣充任,掌一路军政之事,称帅司。实际是综合了“经略使”与“安抚使”的权职,主领一路军政,一般战时才设,出任此任的基本都是有胆有识的京官朝臣,一旦功成,回京就是平步青云,甚不乏直接拜相者,比如范仲淹和韩琦,堪称此中翘楚典型。这就是所谓“出将入相”吧。

各路监司

宋代在中央与府、州、军、监之间,设监察区“路”,路级机构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司都兼有监察本路各级地方官吏之责,通称为“监司”。

1、转运司

简称“漕司”,宋初只负责转运物资事务,后兼举察本地区知州、通判等官员的政绩。

2、提点刑狱司

简称“宪司”,主管一路刑狱及治安事务,也有监察官吏之责。

3、提举常平司

简称“仓司”,掌管一路的常平仓、广惠仓,以及免役、市易、农田水利等事务,也负有监察官吏之责。

最后,插个宋代官员头衔的小知识。

宋代官员一般都有超过一个头衔,比如宰相,一人可能顶四五个头衔,还有人明明领京官的衔,却在地方供职,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宋朝官员多有三个头衔(少的也有两个),即官、职和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官是虚衔用来定俸禄和官位,职是宋朝士大夫的特殊职称,差遣才是实际职务。

第2章 兵制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宋朝的军政大权就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欲调动军队,须行三步走:

一、皇帝下旨

二、枢密院领旨下发兵符

三、率臣(主将)得旨、领取兵符前往调兵。

枢密院是宋朝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军权及军令,但麾下无兵,因统兵权归于三衙,即:

1、殿前都指挥司(简称殿前司);

2、侍卫马军司(简称马军司);

3、侍卫步军司(简称步军司)。

此三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统领禁军和厢军。

下面先说说三衙那些事。

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并称三衙,统辖殿前诸班、直及全国禁军、厢军。三衙分别以都指挥使(殿前司都指挥使俗称“殿帅”、马军司都指挥使俗称“马帅”,步军司都指挥使俗称“步帅”)、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为长官,基本都由皇帝亲任(受任者自然都是亲信中的亲信)。而三衙长官的待遇也相当高:

1、俸禄优厚(可与宰相齐平)

2、恩荫妻子

3、上殿奏事可免繁琐礼节。(仁宗朝规定:“诏殿前、马、步军,今后所奏本司公事,除系常程依旧例转奏外,如有非泛擘划,急速公事,在后殿祗应,便令免杖子,窄衣上殿;若非本司公事,别陈利见,即关报閤门,依例上殿,更不旋取旨。”)

不过在两宋“文治”的大前提下,武官终是要被文臣压一头,所以三衙长官当宰相面前还是低一等,须毕恭毕敬,揖见后者。

《文献通考》卷58《职官十二》曰:“三衙内中见宰执,皆横杖于文德殿后,立廊阶下唱喏;宰相出,立阶揖之。外遇从官于通衢,皆避焉。此礼久废,惟内中横杖之礼,至今不废。”但宰相也要以礼相还,如仁宗朝王曾为相,“殿前副都指挥使、振武节度使杨崇勋尝诣中书白事,属微雨新霁,崇勋穿泥鞹直登阶,曾颔之,不以常礼延坐”。杨崇勋虽不得预坐,但从此事可以看出在“常礼”即通常情况下宰相是要给三衙设坐的。

三衙中,殿前司麾下禁军最精锐,主要负责守卫京城,马军、步军二司的军队则是全国各地驻守,麾下也掌厢军。

以下,先说禁军。

宋朝禁军是宋代的中央军。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只驻守京城,侍卫亲军则驻扎各地。

禁军的番号、编制增减、更迭变化很大。其中,殿前司的铁骑马军和控鹤步兵,侍卫司的龙捷马军和虎捷步兵,是沿袭后周的禁军番号。宋太宗赵光义时,改称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是禁军的上军,通称上四军,其他诸军则是中军和下军。禁军一般是百人为都,五都为指挥(营),五指挥为军,十军为厢,厢分左、右,厢上为番号军,分属三衙。统兵官分别为:都头(马军为军使)、指挥使、军都虞候、军都指挥使、厢都指挥使。

各种禁军,除殿前司的捧日和天武两军外,其余都要更戍。更戍移屯的名目有三种:一曰"就粮",即移驻粮草丰足之地,并准许家属随营;二曰"屯驻",即由京城调出戍边或戍诸州,并临时隶属于诸州;三曰"驻泊",即移屯诸州但隶属关系不变。屯驻和驻泊均不许携带家属。宋仁宗时,为加强地方治安,就粮禁军开始常驻地方。

禁军兵员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兵、乡兵中选拔。

再说厢军

厢军是北宋的地方性部队,取“驻扎城厢”之意。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为“厢军”。厢军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故也称“役兵”。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