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人和她们的国/性别战争(2)

《两个女人和她们的国/性别战争》

作者:冯晨夏张凌歌

——没有权力,就没有权利,也没有一切。这是本文的总纲领!

微博2019年11月8日完结

简介:

没有权力,就没有权利,也没有一切——这是本文的总纲领!

如果生育不再需要女性的子宫,也不需要女性的卵子,女性应该怎么办?

人造子宫、人造卵子、孤雌繁殖、孤雄繁殖这些东西搞出来,人类社会制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两性关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故事讲述了两个女性——冯晨夏和张凌歌——带领一帮同路人,在50多年里,为女性的生存和发展不懈奋战,并建立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国家。

在国家建立几十年后,她们的国家遭遇了“国战”。

这些女性能够赢得“国战”吗?

注:本文无CP。即便文中部分女性有男友/女友/老公,但是这些关系并不是本文的描写重点。不喜勿入。

另外:本文是架空小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写在前面的话——关于权力及技术(注:这不是正文)

看过不少网文,看了数年后,我觉得有点遗憾。最遗憾的,是大多数女性作者对权力的看法。

很多女性作者塑造的所谓成功女主,基本上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在这些小说里,成功的女性有且只有一个。然后这些小说被誉为“女权文”或“女强文”。

但我必须说,这样的成功,并不是女性的成功,而是女主一个人的成功;这样的文章,也不是女强文,而是对封建男权社会的描绘。

只有在封建男权社会,才会出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现象。古代就不说了,宫斗上位的,全部是倚靠男性的权力;在我们这个时代也一样,这一点红,大多是有权有势男性的妻子或女儿。比如说印度的英迪拉?甘地,凭借尼赫鲁女儿的身份成为总理;巴基斯坦的贝娜齐尔?布托,没有其父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的光环,不可能成为伊斯兰国家的总理;阿根廷的伊莎贝尔?贝隆,在她老公胡安?贝隆去世后立马接管了国家……也就是说,这些女性的权力来源,要么来自其父,要么来自其夫。传统社会,或者说封建制度,才是她们能脱颖而出的关键。她们从来都不是封建制度的反对者,也从来不是女性权利的维护者。

现代社会的女性成功,必须倚靠一个金字塔般的权力架构:最上层,是女性政治家;最下层,是广泛而积极参与政治的女性群体;中间,则是女性政治家后备军、女性政客和女性官僚。

没错,女性政客和女性官僚也是女性权力结构必不可少的一环!即便某些女性政客玩弄政治的手腕非常不堪,即便某些女性官僚行事让人不齿痛恨,追求女性整体权力的人,都必须学着接受她们的存在。而她们的人数越多,女性的整体地位实际上也越高。

不少女性,特别是波伏娃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成功的关键,就是将娜拉们赶出家庭。我必须说,在6、70年前,波伏娃的观点是正确的、进步的,但是在今天它已经落伍了。

只把娜拉们赶出家庭,女性就成功了吗?当然不是,如果不掌握权力,只要外界有一点风吹草动,比如说就业率差了,经济不好了,这些娜拉们就有可能会被重新赶进家庭。娜拉们必须掌握权力,才能保证自己的权益不丧失。因为,没有权力,就没有权利,也没有一切!

轻视技术,是女性权力观的第二个错误!

很多女性,包括绝大多数女权主义者或者女性主义者,在争取女性权利和权力时,其眼光永远只放在生产关系上。这些人忘记了,女性现在的地位,是生产力带来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女性不掌握生产力,则不仅不能提升女性权益,目前的地位也可能丧失。

没有孕产妇女性死亡率的急剧降低,就不会有女性参与社会劳动,女性也根本走不出家庭。

看看那些穿越小说,女主即便当了皇帝,她生孩子时,读者的心都是揪着的。

为什么?因为在生育技术落后的年代,生孩子就是一脚迈进了鬼门关。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历史文章,说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中国女性,一辈子有3成以上的几率会出现难产。

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让女性接受教育是划不来的。即便你是当时的女性统治者,你也不会让女性大量接受教育并为她们提供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因为性价比太低了——好不容易教育好一批女学生,准备参加社会工作了,结果她们一生孩子,3成女性死了或者残了……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让女性走出家庭就是笑话!

因此我们会看到,只有当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幅降低时,女性才有可能走出家庭。因为新生儿死亡率降低了,女性就无须多生孩子以保证至少有一两个能成活,女性也有时间做生孩子养孩子以外的事了;女性生产死亡率降低了,让女性接受教育的性价比就升高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是——

18世纪到19世纪产钳的发明和改进,大大降低了头位难产几率,并缩短了第二产程。产钳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是先发技术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女性开始参与社会劳动。虽然那时的劳动强度依然很高,但是只要生孩子不再是女性最难过的鬼门关,女性就可以走出家庭!

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随着剖宫产技术的完善,以及麻醉、防感染技术的提高,女性的难产问题才基本得到了解决。另外说一句,我对目前的顺产、剖腹产之争感到很无语,对医院的剖腹产率硬性指标感到更无语。剖宫产是减少女性难产率并缩短产程的最后措施,它非常有必要,必须按手术指征,而不是产妇个人意愿、产妇家属意愿,或者上级指标来确定是否需要手术。

生育技术的进步,给女性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

1949年,华夏女性的单次生育死亡率大于10万分之1500(即1.5%)。大家应该都学过概率,可以拿计算器算一算。按当时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6.26个子女计算,1.5%的单次生育死亡率,意味着每10个女性,就有1个最终死于生孩子。

2015年,这个数字是10万分之20.1。也就是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女性的单次生育死亡率降低了75倍!这才是女性能走出家庭的底气。如果没有死亡率的降低,即便其它社会生产完全不需要体力、只依赖智力活动,女性也无法参与社会劳动。

但是,即便在生育死亡率大幅降低的今天,女性的单次生育死亡率依然大于很多危险行业的死亡率,比如说消防员。

我国有13万左右的消防员,2000年至2014,消防员一共牺牲了170人,这十五年的年均死亡率为10万分之8.72;2015年的天津危险品仓库爆炸事件,将2000年至2015年消防员死亡率拉高到10万分之13.65——看到这个数字了吗?2015年孕产妇的死亡率为10万分之20.1,也就是说,女性生孩子,比当消防员还要危险!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让女主之一张凌歌发明人造子宫的原因了!

当然,女性参与社会还需要将家庭劳动社会化,还需要更多法律和政策的配合。这个在后面我会写的。我会花很大的篇幅,描画我心中的“美好生产关系”,当然,这个“美好生产关系”依然有阴影存在,但它至少更进步。

关于权力,女作者犯的第三个错误就是,她们把年龄视为女性的敌人。在这些女性作者笔下,女主十几岁就叱咤政坛,二十几岁就掌控全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些女作者好像特别害怕女主变老,她们根本就不会写女主35岁以上的人生。

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里,年龄从来就不是追求权力的女性的敌人,相反,年龄是岁月对她们的馈赠(只要不是老到超过人类预期寿命就可以了)。

不仅在男权社会,政坛女性人物的年龄是馈赠,假如有所谓的“女儿国”,年龄也是加分项。

况且,即便对于男权社会里的男性来说,小于40岁(这个数字最多降到35岁),走上政坛也是困难重重的。

再说说技术描写。

我的小说中的技术描写确实比较多。这里面有我个人的原因,我学理工科的,有非常强的合理化倾向,关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可实现性”,所以在写文时,也忍不住要去描写它们。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