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58)

早上依旧没有早饭,但是不是刻意刁难不知道,因为红婶起迟了来晚了没做饭。

秦朗洗完衣服后顺手把昨夜发好的面拿出来烙了一锅的葱油饼,连张校长一家吃的都是秦朗做的葱油饼。

葱油饼一进嘴的时候张校长就知道不给这群娃娃们做饭算不得什么“敲打”了,因为这葱油饼的味道比他在镇子上饭店里吃过的味道还好,明显不是随便糊弄出来的。

但秦朗有这样的手艺,却从来没有想着帮自己妻子操持过一顿饭菜,也让张校长心中叹了口气,没有再多说什么。

于是到了再商议那笔“捐款”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一阵沉默。

原本站在老师们这边劝说父亲的张有田,顶着满脸的笤帚印和发肿的眼眶默然立在那里,一言不发。

他脸上的痕迹已经很明显的能看出昨晚发生了什么,黛文婷满脸愧疚地看了他一眼,没有再强硬地说捐款自己买东西。

沉默良久后,张校长率先打破了僵局。

“我还是不同意你们拿着钱去随便买东西,你们买的很多都不是急需的东西,我想都能想到你们要买什么,无非是铅笔盒、作业本、儿童书之类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不可替代的东西!”

张校长的话让黛文婷和江昭辉几人哑然。

因为他们曾经讨论过,这么一笔钱,又是需要需要的东西,多买些文具图书堆在仓库里,学校可以用好几年,最是实用。

但张校长明显有其他的想法。

“那张校长你是想……”

黛文婷嗫喏着开口,却被一旁的杜若突然拽了拽衣服。

她扭过头看她,就见杜若开了口。

“既然这些捐款的目的是买孩子们需要的东西……”

她的目光看向桌上的作业簿。

“那就让孩子们来决定吧!”

第45章 欲望VS尊严

杜若提出来的意见在张校长看来还是很幼稚,红星小学的孩子们都是小学生,在“大人”看来,小学生头脑都是“糊涂”的,让他们自己决定,能决定出什么东西?

可场面僵持到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无论谁提议什么都会有人反对,与其一直干耗着磋磨掉最后一点和气,不如让孩子们“讨论”看看。

于是第二天的课堂上,杜若布置了一道作文题,题目是“我想要的礼物”,允许孩子们互相讨论后写下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写出想要的原因。

低年级的孩子太小,写不了太复杂的作文,一年级的连字都很有限,杜若就让他们在本子上先写,不会写的字画出来也行。

从头到尾,张校长冷眼旁观,他根本不觉得一群小孩子和城里来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师能搞出什么靠谱的结果来。

题目一出,小孩子们大多是嘻嘻哈哈的和同位以及前后位问了问“你想要什么”,然后遵从着内心的欲望下笔写写画画;

但高年级的孩子都已经有十几岁了,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乡下孩子本来就早熟,又有不少平时就很聪明的,敏锐的从这次的“作文题目”里隐隐嗅出了某种带着惊喜的猜测,下笔就慎重了许多。

有些在班里威望足够的班干部还郑重其事地在课堂上开了个小会,才开始写这篇作文。

最后本子收上来,两年级以下的孩子,想要的礼物大多是吃的,而且是“山那么大吃不完的肉”或者“饼干糖果巧克力做的房子”这样的根本没办法实现的礼物;

但是两年级以上的孩子,就明显有主见的多。

几个老师认真地统计着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到了最后一统计,被提及次数最多的,竟是“手机”和“校服”。

“手机我还能理解……”

就连最沉稳的秦朗都对另一个“答案”感到意外,“但是六年级的孩子们,为什么想要的是校服?”

对于这样的乡村学校而言,很多孩子应该连“校服”是什么都不知道才对。

张校长面上也很迷惑,倒是张校长的儿子张有田回忆起了什么,犹犹豫豫地说:“去年,我们和方老师不是带队领着高年级的孩子们去了镇上的中学参观吗?我记得那时候,镇上中学的全体学生都穿了校服去接他们的……”

农村里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失学率”,即便国家花了大心血又拨款、又宣传,还是有很多孩子小学一读完就被父母带出去打工,哪怕有“九年义务教育”这个制度,很多人家也迫于现实压力直接放弃了让孩子们读书。

不光是家长,很多孩子自己也不喜欢读书,比起学这些加减乘除和天书一样的英语,有些人更喜欢撅着屁股摸泥鳅或者爬上树摸树果,浑浑噩噩的度日,他们不能理解“知识改变未来”的含义,有些人读完小学自己就吵着不想再去念了,有些家长本身态度就不够坚决比孩子还糊涂,有些则是爷爷奶奶年纪太大了也顾不过来就想把孩子送到爹妈那里去,总之在支教老师来红星小学之前,红星村以及附近几个自然村每年毕业的小学生,只有一半左右会去镇上读中学。

这个问题以前也一直是张校长头痛的问题,他曾经为此一家家的去家访,去告知这些学生家长什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上学的作用,但收效不大。

支教老师们进村时看到的沿街标语,譬如“磨刀不误砍柴工,念完初中再打工”这样的句子,都是张校长带着儿子去刷上的。

这个问题被上一任来支教的两位支教知道了,他们选择的是自掏腰包,带着高年级的孩子们去了一次作为县中心的镇子,拜访了他们离开红星小学后即将就读的中学。

支教老师带着孩子们来“长见识”,镇中学的校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不但派专人接待了这批孩子,还要求学生们都穿着校服、用最好的面貌来迎接这些在偏远山区里艰难求学的孩子们,鼓励他们对读书拥有更大的渴望。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此举的成效是令人惊喜的。

很多孩子连村子都没离开过,当跟着老师一起来到繁华的“城镇”时,他们看到的一切都那么令人震撼,更别提镇中学那宽敞明亮的教室、散发着让人满足的食物味道的食堂,以及有独立卫生间的六人间寄宿式宿舍……

虽然镇中心的中学条件比不上城市里的中学,可和红星小学比起来已经是天堂,更别提在穿着破破烂烂甚至有补丁、脚下鞋子甚至都开口的红星小学孩子们眼里,穿着整齐划一的校服在操场上奔跑的中学生,活得浑似另一个世界的人。

这一次“游学”之后,李老师和方老师他们带的这一届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大部分学生都吵着闹着要继续上学,算是创下了村子里小孩升学的最高纪录。

以至于张校长在兴奋之后,甚至主动联系了镇中学那边,得到他们一定会配合支持的答复后,张校长宣布会将这种“游学”继续进行下去,每年都会组织五、六两个年级的学生去参观一次镇中学。

如今离年底只有一个多月了,又到了快要去镇上的时候,于是六年级的孩子们格外想要穿着他们“红星小学”的校服去镇中学,毕竟上次穿着破烂补丁衣服被指指点点的那一幕还仿佛就在眼前。

看完有关校服的那一篇篇作文,即使是最为反对“华而不实”的张校长,都沉默了许久。

他是苦惯了的人,虽然是小学的校长,可大部分时候的穿着和地里的农民也没什么区别,只有偶尔接受媒体采访和出门办事时,会翻出一套压箱底的廉价衬衫与西服来“做人”,大概也是因为这种“朴实”,他是根本意识不到年幼的孩子们对于旁人异样眼光的敏感。

在红星小学时,学校里的孩子们有的家里条件好一点,有的差一点,但总体来说都不怎么讲究吃穿,有的孩子甚至从来没有穿过新衣,都是捡哥哥姐姐还好的衣服穿,孩子们也不会以“衣冠”取人,但一到了镇中学这样的地方,他们就像是一下子“开窍”了,开始明白自己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开胶的鞋子是不合时宜的、是不体面的。

但他们毫无办法。

有个六年级学生在作文里写——“中心中学的哥哥姐姐们问我,我们有校服吗?我说没有。他们又问,为什么没有校服呢,学生都有校服啊?我说我不知道,他们没有再问,可我的脸像是火一样在烧,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脸会那么热,我觉得我应该是生病了,可我既没有咳嗽,也没有打喷嚏啊。”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