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末日(44)

作者:甲虫花花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欢喜冤家 未来架空 关键字:主角:尧曳,门卫小张 某天,世上的电突然消失了。电路网里的电消失了,钟表电池里的电消失了,连下雨都见不着闪电了。交通彻底瘫痪,电脑变成大铁块,手机变成小铁块。尧曳作为金融公司高管,别提工作了,自己身上连现金都没多少。卡倒是有一把,但银行也罢工了......家里12层电梯停电,尧曳觉得没事儿,能克服,我爬上去。车子没法发电,尧曳觉得没事儿,能克服,咱步行。公司同事搬去乡下了,小区邻居搬去乡下了,尧曳固执地守在自己的公寓里,直到她发现,城市里的食物没法自给自足了......点击展开

他朝前走出几步,面转向右,做了个推门的动作:“这里是房门。”又走进几步,”我们可以在这里摆个沙发,这边放一排花盆,从早到晚,都可以照到太阳。再里面,就是卧室了。”

他在卧室门口的位置停留一下,然后从房门走了出来:“外面的院子可以种很多蔬菜,撒上蔬菜籽,不久就长出来了。这里有一根很长的晾衣绳,洗多少衣服都能晾开,不晾衣服的时候,可以晒晒被子。”

比划完,张晓在原地站了一下,才转头看回来:“我刚才想,回家之后把屋子装修一下,我们就可以自己住了。我就一直在想这个事情。”

发觉自己的举动有点傻,他说完话,挠了挠头发。

尧曳望着他,伸手拨掉了帽子,头发带起静电,柔软地飘起来。

一份笨拙的认真铺在她面前,就像这铁轨一样,铺在天地之间,任由日晒风吹雨打,都坚固地延伸向前。

这样的感情,你要不要。

尧曳还没有答案,但她的腿已经迈动了,她在丛草间慢慢向上走了两步,停在了方才院门的位置。她伸出手,在空气中扣了扣。

张晓不明所以,看着她眉头一动。

尧曳轻轻笑了一下,说:“给我开门啊。”

有一阵轻风,刮在树梢,金黄的落叶在空气里飘飘洒洒,最后落在丛草间。

张晓朝她走过来,伸手做了个开门的动作。

这时,身后传来小罗的喊声:“饭好了!“

喊完,小罗站在土坡底下愣了愣。他看到这两个人离得有两米远,都伸着手停在半空,一时没搞懂,这是个什么操作。

尧曳收回手,快速地笑了。

他们从坡上往下走,走到坡底,尧曳转脸望了一眼上头的风景,恋恋不舍地深吸口气,鼻尖充斥着充满草木香气的风。

她由衷感叹:“哎,这世上所有的事物,原本面貌都是香的。“

张晓还没说话,小罗在一旁乐津津道:“额哈哈才不是呢,屁就是臭的。“

“……”

“……”

作者有话要说:全文梗概已经写好了,40章左右来电。

铺垫了这么久,来电后的剧情才是更爽的~

第32章

锅炉房前支起了一张方形折叠桌。

门前的土地嵌着草叶杂石,凹凸不平的,刘馆长拖着桌面走了两步换个位置,伸手按了按,还是直晃悠。

张晓歪头看了一眼桌腿:“要不垫一下吧。”

刘馆长低头在地面找寻,捡起两块石子,形状不合适,又给扔了。他站起来抓抓胳膊,说:“我记得刚刚好像看到屋里有旧书和报纸。”

张晓一摆手:“我去拿。”

他和尧曳一起走进屋里,同时闻到了浓浓的饭香。

尧曳视线一扫,看到屋角的两只小煤炉烧得火热,各架着一口锅。其中一只锅盖打开,里面浓郁的米粥咕嘟咕嘟煮开了花。

老李头弓着厚背,拿着勺子搅动粥底,然后把一摞瓷碗拿了过来。

尧曳走过去,说:“我来帮你盛粥吧。”

老李头闻声转过脸来。他一张脸黑红发亮,不知是被火燎的,还是肤色如此,总之他的颧骨和额头都亮堂堂的,他的嗓门也粗犷,张口道:“不用,我来盛,你帮着把碗端到那边台子上去。”

尧曳点点头,待老李头盛起一碗粥,她就接过来端走。

窗前用瓷砖砌了个台子,和平常书桌一般高,台面上除了几碗粥,还摆着几碟小菜,用绿色塑料网罩了起来。

尧曳把最后一只碗端到台子上。

粥碗里细细的白气往外面飘,尧曳顺着看向窗外,天空仿佛在头顶流动。蓝天底下,张晓和刘馆长已经把桌子垫稳当了。

他们走进屋里一起端菜。

方桌中央摆着一只最大的深盘,里面盛着热乎乎的炖咸鱼。周围摆了四样小菜,都是冷盘,一道腊肉拼腊肠,一盘腌萝卜,一盘酸黄瓜,还有一盘切瓣的咸鸭蛋。

都是些好保存的腌制食品,但在如今,已经算是丰盛了。而且配粥很香。

小罗搬来一摞椅子,围着桌子放好六把,大家都坐下后,还有一个空椅。小罗抬头问老李头:“你儿子呢?”

老李头说:“准是睡过头了,我们先吃,不管他了。”

刚拿起筷子,有车轮声在院墙外滚过。下一秒,一个半长卷发的小伙子骑车蹬进院门,在桌子旁边“嘎—”停下了。

他的两个车把和后座上都挂满了行李,背上还背了一把吉他,一跳下车,挂在两个车把上的行李没了平衡,一左一右掉在地上。

老李头瞅了他一眼,然后夹了块黄瓜吃。

小罗一笑:“这不,刚说完就来了。”他拍拍身边的空椅,“来,饭刚好。”

小伙子也不管行李了,支好车,就赶紧走了过来。他冲大家一点头,下巴朝老李头一扭:“这是我爸。”然后指指自己,“我,李乐。”

说完他拉过椅子就坐下吃饭。

这一行南下的六个人,齐了。

这张折叠桌不大,抬头夹菜,低头喝粥,脑袋都凑在一起。

尧曳喝粥的时候,听到两边都是筷子的夹动声,细细的咀嚼声,以及小声的评价声。

小罗美滋滋地边品尝边评价:“这个咸蛋好,都流油了。”

刘馆长抬起头:“是吗?”赶忙伸胳膊夹了一个过来尝尝。

尧曳印象中与家人都没这样吃过饭。

这很奇妙,他们都没有太多的相互介绍,但却仿佛已经足够熟识了。

像是聚在同一辆旅游团大巴上的旅客,每个人都只知道对方即将与自己去往同样的目的地,除此以外,其他的信息都不重要。

然而每个人却都足够友善,都带着轻松的心情。

这是环境造就的默契。

菜下了一半,李老头拎出一袋玉米饼:“这些菜都有点咸啊,就着吃。”

张晓抬身拿了两张饼,坐下后,递给尧曳一张。

尧曳已经快把碗里的粥喝完了,她微微摇头:“我吃饱了。”

张晓说:“那吃一小块。”他把一张饼掰成两半,又把其中一半掰下一角,看向她,“就这么大一块,尝尝。”

尧曳唇角一弯,把那饼接过来,咬了一口。

饼是凉的,咬在嘴里结构松散,有种粗粮特有的干香。

她又吃了两口菜,然后把碗底最后一口粥喝掉了,之后她慢慢咬着饼,像在吃某种零食。

身旁的张晓在认真吃饭,一口饼,一口菜,几轮之后再就一口粥,有种势必要吃到最后一刻的架势。

尧曳目光滑过他,随意往下一瞥,视线突然停驻了。

她这边的桌角底下垫着一叠报纸,那报纸随意折成了巴掌大小,冲上的那一面正是头条新闻,加粗字体印着标题

——最后一个“无电村”通电换新颜

新闻详细描述了工作人员翻身跃岭,肩扛手拉,将电送到各家各户的艰辛过程。通电后,有的村民买来豆腐磨浆机,在村里开起了豆腐作坊;有的人买来电动木材加工机械,办起了木材加工厂。总之通电后,提供就业岗位也多了,各行业的产值也急速增长了。

之后文字被桌腿压住了,只能看到最后一行写着,当电灯绽放出温暖光芒那一刻,村民邓新民激动得老泪纵横。

尧曳视线找了一圈,从侧面看到报纸的日期是18年年底的,与现在不过一年之隔。

埋着头脖子发酸,尧曳揉揉脖子抬起头来。她叹了口气想,不知道那些豆腐机木材机现在落灰了没,也不知道村民邓新民现在心情如何。

停电不到一个月,尧曳却觉得以前的生活已经离得那么遥远。没有看到这则新闻前,她甚至很久没有回想有电的日子是多么便利了。

现在一餐暖热的饭,一个无风无雨的好天气,就能令人感受到深刻的幸福。

日子清减了,感受却更加清晰了。

就像以前住在装着大吊灯的客厅里,她从来不觉得一支蜡烛就能照亮整个屋子。可能人永远都是贪得无厌的吧。

桌上的菜底已经被打扫干净了,张晓正在看着她。

见她回过神来,张晓问:“怎么了?”

尧曳说:“没什么。”她淡淡笑了一下,补充道,“突然觉得现在的生活倒也很好。”

张晓道:“还是太辛苦,吃饭作息都没个规律,昨晚也没睡成觉。”他把筷子轻轻搁在碗边,“快了,等回到家,就安稳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