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蔡赟]羽上云端(57)
海风如今是师哥了,但凡是比他后入队的队员都喜欢叫他宝哥,他虽不很喜欢阿宝这个小名,但想来大家也没有恶意,于是别人叫着他也会应。只有乔云,始终只叫他海风。
“海风最近太忙。”乔云说到。
“这样比赛没事吗?”芳芳问起。
乔云看看海风,见他低头尴尬地笑,忽然计从心中起,对几个女队员说:“诶,你们有啥卡子啊,皮筋啥的,绑一下夹一下不就好了?”
这话一说,女队员忽然有了画面感,七嘴八舌地边说边从包里搜刮,偏是最不巧,老半天也只拿出了个粉红色的小发卡,往海风面前一送,搞得大家都特别不好意思。
乔云看海风脸抽了抽,一脸拒绝的意思,在旁边笑得爽朗,腰都直不起来。
那姑娘红了红脸,小声说:“不好意思啊,只能找到这个……”说这话的女孩,也是第一次随队参加世界级公开赛,年纪很小,也很害羞,师姐要开海风玩笑,也没多想就把她推出去,这才让她又羞又怯。
海风见她是真窘了,心想她也是好心,干脆把发卡往头上一别,说:“挺好的,头发也不戳眼睛了。”说完对小姑娘一笑,害得人更羞了。
“啊呀,不得了,宝哥,你可别乱放电。”女队员们一下闹起来。
乔云看了眼海风:“你这样到了电视转播怎么办?”
海风斜了眼乔云:“还不是你出的主意……”
“诶,说起来,宝哥你好好的寸头,怎么突然留起头发了?”芳芳问他。
“我也是有审美的嘛。”
“不过我们之前还说呢,宝哥你剪寸头就没输过球,你有没这样觉得?”女队员又说。
乔云回想了下,还在心里反问,有吗?
“看来你是风度荣誉只能取其一了。”一群人又叽叽喳喳地起哄,闹了一会儿才散。
回去后,没想到海风就把发型这件事记心上了,还问乔云:“我真的推了平头就没输过球吗?”
乔云想了想:“好像是吧?我也不确定。”
“那我以后就不换发型了,重大比赛的时候我就整一个那个。”
“现在正好还早,我看你还是把头发修一修,”乔云说,“你总不能真带个发卡比赛,这都直播出去岂不难看……我早上刚问过,酒店二层就有理发店。”
海风看时间尚早,听话去了,回来果真顶了个寸头。
“这下好了,清清爽爽的。”乔云夸到:“能不能赢就看你了。”
乔云心想,这孩子真是什么都信,要是换发型能决定幸运,他这样赶时髦,什么流行剪什么,岂不是早就输得连国家队都呆不下去了?不过转念一想,他也是常把乔妈送的护身符放在身边,不是有个说法叫心理暗示吗?物件自然决定不了输赢,但若能让人在心态上自信些,什么发型啊,幸运符之类的,无可无不可,正所谓大丈夫不拘小节嘛。
比赛当天,国家队在早餐厅遇见,大家似乎都忘了前一天对海风的玩笑,低着头,一张张脸也浮肿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家常聊比赛。那个借给海风粉红发卡的姑娘,和海风打了声招呼,也只说了句好运,便走了,一切如初。
这也是海风喜欢国家队的地方,玩笑来得快去得也快,大家都很爽朗。
饭后,乔云海风休息了一小时,来到场馆,看到陈甲亮早早就到了场地热身,冲他们点点头,谦逊地一笑,这是他多年的习惯。
这场比赛他们打了一个多小时,由于不是世界级大赛,也不是决赛,海风如今都想不起最后的胜负,那个寸头的发型有没有起作用也不记得了,但四个人在场上奋力拼搏,打得胶着而酣畅淋漓的感觉海风却记得清清楚楚。
认真打,对他而言就是运动给每一位运动员最好的尊重。
海风喜欢和陈甲亮打比赛,在他眼中陈甲亮代表一个运动员最理想的样子,看到他,海风就会想起自己对羽毛球最初的理解。
在海风六岁时爸爸和他说,羽毛球是贵族的运动,也是讲礼仪的运动,他保留了运动的竞争和战士的高贵。场上的对手,和你不过是一个小时的竞争,但场下,你们每日其实都重复着同样枯燥的训练,终身要忍受的同样是陈年累月的关节损伤,你们的共同点比不同点更多,你们是对手,你们又是同是代表这项运动的战友,所以在场上你们要为观众、为自己、为对手打出最漂亮的比赛,不能浪费你们任何一人的努力,在场下你们要对对手付出足够的尊重。
这是海风很长一段时间都深信不疑的观念,在他小小的还不甚成熟的心灵里,羽毛球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气氛,好像你一进羽毛球包裹的氛围里,你就能感受到那种神圣。
后来在省队,作为师弟,被师哥每天差遣跑腿,每天留下收拾散落一地的羽毛球,每天背着他们所有人的球拍,师哥管这个叫规矩,连教练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海风没有一日不累得筋疲力尽,却也只能一个人面对。这时候他回想爸爸的那段话,才觉得爸爸的观念太理想了,在这里谁不是为一个出战名额争得头破血流,谁都是从被欺负的师弟变成接着欺负人的师哥。尊重换算成胜负,一分一厘都是可见的代价。
再后来到了国家队和乔云成队友。乔云是他的前辈,比他厉害,他还在省队为争一个国家队的推荐名额拼命努力的时候,乔云早就因为在全国比赛里战胜好几个国家队的种子选手,成了圈里小有名气的新人了。这样的乔云成了他的搭档,他何等荣幸,何等珍惜。乔云对羽毛球,敬业、认真、执着,是专业人士对待一份工作最极致的态度。乔云让他体会到的是直面逆境的勇敢和果断,是对求胜无所顾忌的直白,是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的执着。这时候的海风爸爸的话就像是那些读书多年的孩子再不回去碰压在箱底的玩具,是心中一个稚嫩而美好的愿望,却只写了满满的不切实际。
直到见到陈甲亮,见到他每次无论对手是强是弱都用最漂亮的技战术回应的睿智。他是那样一种球员,就算你已经知道自己不会赢过他,他还是会报以你最高水平的回球,哪怕你赢不了他,也还是能从他的招数中学到来自一个羽球传统强国的自信和修养。和陈甲亮比赛,不是胜负,不是工作,而变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切磋和较量。
面对他海风才忽然意识到爸爸说的话,原来那样的人不是理想,是真的存在。原来爸爸所说的尊重不是打了追身会抱歉,不是换发球的时候将球递给对方,不是打完了球向观众致意的仪式感,而是对羽毛球、对竞技体育的敬畏,是面对任何一次机会都要打出运动的魅力的决心。
海风想当一个这样的球员,后来也的确当成了,甚至比陈甲亮更出色,更让人敬重。只是后来海风也没有再遇见过那样的对手,在他的记忆中,这场中公赛,是他和陈甲亮最后一次在赛场相遇,此生两人都没再见过。只是记忆中那个温和,像老师一样的对手,始终是那样,永远不会褪色。
作者有话要说:陈甲亮那一段是根据高崚对宝哥的采访,当时高崚问他:男双球员里你最喜欢哪一位?宝哥说维加雅(其实就是陈甲亮)说他每一次无论对手是弱是强,他都能全力以赴。由此发散而来的就是本章的后半部分。
第53章 四十四
乔云随队里回到北京的时候,从省队选拔来的男男女女的小队员已经陆续到齐了。每年,新来的小队员都是最用功也是最爱哭的,用功是因为从省队好不容易提拔上国家队,谁都不想被送回去,而这里又汇集了全国最好的苗子,谁又都有被淘汰的危险,于是这些小孩每次训练课都表现得积极,也正好合了教练的意,反正这些孩子年轻,便更要给他们安排加倍的训练量。
那些孩子,生来要强不愿落人后,就算哭也是偷偷的,偷偷的打电话回家,每次都说要走,却第二天还是照旧能看见他们在球场上继续拼了命的练着。
这一年,在他们这群小孩里,来了一个特殊的队友,是尤涛的儿子,叫尤垠,之前专打高尔夫,后来看乔云海风拿了世锦赛后能得那么多荣誉,便也有点跃跃欲试。只是羽毛球毕竟是讲究技术和基础的运动,天资优越如乔云,也是十年来,牺牲所有周末和节假日每天训练7小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尤垠才练羽毛球没几年,基础很薄弱,真要论起实力,是没法拼杀得过队里那些披荆斩棘一路打到国家队的同辈的,只是大家知道他的身份,便也就心照不宣地容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