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婚姻大事。
因此,宋太太就劝他:“这是两家都有意了,先让两个孩子见见又有什么?万一孩子们觉得不合适,也能好聚好散,彼此既不伤和气,又不会往外传。”
“哼。”宋郎中道,你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里容得他们喜欢不喜欢?贾家有这样的想法,可见是家教不严的。”
宋太太不这样想,“两家都不会往外说,外人又不会知道,伤不了咱们家的名声。”
“别人不知道,咱们自己不知道吗?”宋郎中道,“君子慎独!”
宋太太被他的固执己见气着了,“我就知道,你看不上荣国府。可是你凭什么看不上荣国府?荣国公是天子的近臣,你呢?圣人知道你是谁吗?”
“妇人之见!”宋郎中傲然道,“这些勋贵如今看着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实际上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哒几天?”
“行了,我不跟你说了,我去问问女儿。她要是自己愿意,你还能拦着不成?”
宋郎中胸有成竹地说:“你只管去问,我的女儿我自己清楚,她不会喜欢这等没有规矩的人家的。”
宋太太气得转身就走,果然就到女儿的闺房,问女儿的意见。
她满心以为,这样开明的人家,女儿肯定会同意先见一见男方。
毕竟,随着承平日久,前朝对女子的严格教条迅速复苏,很少有能婚前见面的。
但是,事实却让她难以置信。
“你说什么?”
宋姑娘认真地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的婚事,父母做主就好,何必来问问?”
宋太太解释道:“就是让你和贾家二爷先见一见,彼此了解一下。如果你觉得不合适,咱们就再找别家。”
“不必了。”宋姑娘蹙眉,“女儿尚在闺中,便见外男,成何体统?”
宋太太:“…………”
“罢了,罢了,既然如此,我这当娘的,也不勉强你。我知道,你和你爹一样,看不上勋贵人家。”
宋姑娘不说话了,但看那神色,却分明是被宋太太给说中了。
儿女都是债。
宋太太没办法,只好去给史氏赔笑脸,委婉地说,两家不合适。
史氏之所以看上宋家的姑娘,本来就是看在宋太太是张太傅的女儿的份上。她真正想结亲的,不是宋家,而是张家。
哪曾想,宋家这么不识好歹,竟然还看不上她的儿子。
当着宋太太的面儿,她笑眯-眯地说没关系,缘分这种事,都是上天安排的。两个孩子没缘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但回家之后,她就气恼地摔了一整套的汝窑瓷盖碗。
刚巧贾赦从厉先生那儿回来,看见一地的碎瓷片,一眼就认出来了是存世不多的汝窑瓷。
他那个心疼啊。
“太太,您有什么事儿和儿子说,做什么拿东西撒气?”
然后,又招呼几个丫鬟,“快,快,找个盒子,把这些碎片都收起来,一片儿也别漏了。”
他得拿到石家,让石师傅指点着儿,把这一套八个全都粘回去。
他从前没干过这么几个混在一起的活儿,一个人肯定是搞不定的。
见他那副紧张宝贝的样儿,史氏不由气不打一出来,“整日里就知道琢磨瓷器字画,都被人嫌弃成那样了,也不知道着急。”
“那样?那样是那样?”贾赦一怔,随即明白过来,“和宋家的亲事不成了?”
史氏发泄过了,一屁股坐下,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
见母亲是真气得狠了,贾赦连忙上前赔笑,一边给她捏肩膀,一边嬉笑道:“母亲息怒,母亲息怒。他们看不上儿子,那是他们没眼光。儿子怎么能给您娶一个没眼光的儿媳妇呢?这万一要是带坏了您未来孙子,找谁说理去?”
史氏尤自气恼:“先是王家,再是宋家。他们是不是商量好的?前面都答应得好好的,临了临了,却又反悔了。”
这不是耍人玩儿吗?
若是他们一开始就没这个意思,早早地拒绝了,史氏虽然会觉得他们不识好歹,但也不至于气成这样。
但这两家都是先透漏出了有结亲的意思,又半路出状况,就跟耍着人玩儿似的。
史氏本就心高气傲,和这两家结亲又认为是低娶,如何能不怒?
贾赦心里也不怎么高兴,但现在最重要的,却是让母亲消气。
“母亲就别气了,说不定是儿子婚姻不透呢。等缘分到了,自然会有好姑娘和儿子结亲的。”
史氏也没奈何,只得重整旗鼓,再找。
但她却想不到,真是让贾赦说对了,还真有好姑娘等着他呢。
事情是这样的:
宋太太婉拒了和荣国府结亲之后,没多久,就又给史氏下了帖子,说是要登门拜访。
史氏本是不想搭理她的,但碍于张太傅,还是留出了一下午的空接待她。
却没想到,宋太太这回却是带来了个好消息。
原来,宋太太回去之后,越想就越觉得自己女儿错过了贾赦可惜。
因着心里想着,回您娘家做客的时候,就忍不住说漏了嘴。
她娘听了,心中一动,问她:“那贾家老二,真有你说的那么好?”
宋太太道:“我看中的不是贾家老二,而是贾家太太慈爱。不管是宁国府的许夫人,还是荣国府的史夫人,对自己的儿媳都跟亲闺女似的。”
张太太一听,就说:“那你替我保个媒。”
“保媒?谁?”
“就是你堂哥家的二丫头。她今年也十三了,你堂哥一直在河北任职,他不想把女儿嫁在河北,就托我在京城帮着找一个。”
这一回,宋太太拜访荣国府,就是为了替她堂哥家的侄女保媒说亲的。
史氏本就是想和张家结亲,只是一时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如今听说张家还有这么一个不在京城的姑娘,自然意动。
她又仔细打听了一下,宋太太这个堂兄,是外放做知府的,娶的妻子也是名门闺秀。
她心里就几分肯了。
只是,没见过这姑娘的真人,她也不好下决定。
宋太太看出她的心思,笑道:“我知道,你最看中孩子们自己的心思。你放心,我哪侄女已经由大侄子护送着回京了。过不了多久,就到了。到时候,可以安排个赏花宴,让两个孩子见一面嘛。”
这自然是最好的。
不过,想起宋太太的前科,史氏又有些迟疑:“这……人家姑娘愿意吗?”
显然,宋太太也想到了自己先前失信于人的事。
她心里有些愧疚,急忙安抚道:“你放心,我母亲不是那等迂腐的人。”
只这一句话,史氏便知道,上次的事之所以半途而废,原因都在宋郎中身上。
又过了半个月,这位张姑娘果然回了京城。
张太太找了个好日子,给几个相熟的人家都下了帖子,其中也包括了宁荣二府。
贾赦和张姑娘在张家精心的安排之下,见了面,还聊了天。
双方都觉得对方还不错。
于是乎,贾赦的婚事经过这一波三折,终于是有了着落。
第400章 贾政(四十七)
自贾赦也娶了妻子之后, 荣国府就再没什么大事。
到了上辈子贾瑚该出生的时候,吴氏的肚子还没有半点儿动静,贾政也依然很淡定。
因为,贾瑚根本就不是他的儿子, 是贾赦的。
可是, 等到该贾珠出生的时候, 吴氏的肚子依然没有动静, 反倒是张氏那里传出了孕信,他就有点儿慌了。
——怎么回事?如果张氏肚子里怀的是贾珠,那他的儿子在哪里?
幸好, 张氏这一胎生的是个女儿, 让贾政松了口气。
——可能是这辈子因为他和贾赦换了排行的缘故, 孩子的出生年月都有变化吧。
他这样安慰自己。
张氏生的虽然是个女孩儿, 但却是荣国府的第一个孙辈。
无论是贾代善还是史氏, 都对这个孩子十分喜爱。
贾代善更是做主, 从贾敏的例, 给大孙女按照孙子的排行取名, 叫做贾璎。
自贾璎出生之后,张氏的肚子仿佛开了张一般, 又接连生了两个儿子。贾代善和史氏每日里含饴弄孙, 对张氏高看一眼。
可是, 贾政房里无论是妻还是妾, 却没有半点儿动静。
因着这个缘故, 史氏把管家权交给张氏, 他们夫妻不敢有半点儿微词。就连贾代善,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