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综红楼之重生之后+番外(411)

作者:松影明河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红楼梦 前世今生 重生 励志人生 贾敬,王熙凤,林如海,薛宝钗 ┃红楼梦,重生 当红楼人物重生后…… 点击展开

第341章 史鼐(八十)

茜香国女王被押送回京之后, 圣人封了个郡主的名头,就把他们一家子都荣养在京城了。

至于原本的茜香国,自然是彻底宣告灭国,变成了吕夏府。

原鸿胪寺卿洪大人改任吕夏府巡抚, 原广州水师佥事史鼎, 为吕夏将军, 负责修建码头, 操练水军。

按照史鼐和太孙的设想,把吕夏府,打造成大夏和东南甚至西方各国之间的运转中枢。

因着有这个目标, 洪大人和史鼎到了吕夏之后, 先是合力清缴了茜香国余孽, 再是以圣人的名义向茜香国原本的官员们和平民百姓施恩。

然后, 史鼎就忙着修筑码头, 操练水军;洪大人就忙着安抚人心, 并让跟着他一块儿来的举子们兴建书院, 推行教化。

不得不说, 只“推行教化”这一条,就让许多吕夏的平民百姓们感恩戴德。

洪大人按照史鼐暗中交代的, 一开始培养的并不是考科举的人才, 而是从平民中培养可以做实事的小吏, 慢慢替换掉原来的那些。

当然, 在教化的过程中, 给他们洗脑, 让他们从心里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夏人。

这样一来,有这些心向大夏的小吏们占据了各衙门的底层,便是原本茜香国遗留下来的那些官员本有什么“心念故国”的心思, 也干不成事儿。

这些人,原本是平头百姓,是被剥削的对象。

大夏的官员们来了之后,先是让他们有机会读书做事,再是给了他们地位和权利。就算没有洗脑这个环节,他们也已经对大夏死心塌地了。

再加上由礼部众官员合力编纂的洗脑包,他们简直恨不得做圣人脚边的一条狗,谁敢说一句大夏不好,他们就能把人骨头给咬碎。

因为方法得当,吕夏府很快就迎来了安定。

这个时候,史鼎也重新修建了三个码头,迎来了战后大夏派出的第一批队。

和以往由海商们私自组建的船队不同,这次是由大夏官方组织的,有商船,有随同保护的军舰。

因此,这一次跟着出海的商人,不但有广州和福州本地的海商,还有内地的大商人。

不用多说,这些商人是朝廷特意招募的。他们跑这一趟得来的钱财,将由朝廷抽走一半。

朝廷拿走五成,听起来很多,但是那些大商人门还是趋之若鹜。

别的不说,只单把自家的货物运到海外,卖出去之后所获的利益,至少是以往同等货物的十倍所得,还能更高。

更别说回来的时候,还能再进一批海外的香料、宝石甚至是高大的木材。

就算海上跑一趟,要三五年的时间,也比在陆地上获利多。

更别说,这一次可是朝廷组织的,还有专门的军队护送。

这年头,只要跟“皇”字沾个n边儿的,什么东西都金贵百倍。

只要出去说一句,咱们家的货物,是跟着皇家的船队远销海外的,那就相当于给自家的货物镀了层金,还愁东西卖不出去吗?

总之,好处是数不尽的,其价值也远超给朝廷的那五成利。

朝堂内外,对于史鼐是真的没话说了。

这位,那就是个活着的财神爷呀。

就连曾经被他坑得丢掉了读书人的连脸面,干了朝属国要钱这种有辱斯文的事的陈尚书也对他改观,当着众人的面,说:“如史大人这般的人物,不可以常理度之。”

陈尚书能说出这样的话,就是很高的赞誉了。连带的礼部上下对户部上下都友好了许多。

不过,无伦礼部的态度如何,户部上下在史鼐的带领下,该干嘛干嘛,态度始终不卑不亢。

但户部越是这样,反而坐实了史鼐是个有风骨的君子的事实。也让人觉得,户部上下都是一心为国,不谋私利的。

因此,户部出去,到鸿胪寺做了正卿的金郎中,并没有得到原本有希望升为正卿的三个少卿的打压排斥。

金郎中……不,是金正卿了。金正卿诧异之余,观察了两天,见他们是真心服气,他就收起了准备好的手段,和三个少卿开了个小会,展望了一下鸿胪寺的光明而体面的未来,把三个少卿听得是热血沸腾。

就像金正卿说的那样,未来大夏的商队到达的地方越来越远,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仰慕天-朝上国,不远万里前来朝见。

到时候,他们鸿胪寺就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而将是媲美六部的重要衙门。

至于那些隐形的好处,根本就不用他多说,三个少卿自己也能想到。

那些国家的使者来了之后,且不说食宿费就够鸿胪寺上下捞一笔的。为了从他们嘴里得到一些朝中的情况,私底下的孝敬,也是少不了的。

总而言之,就是油水多了。

他们这些人,辛辛苦苦的十年寒窗,考科举做官是为什么呢?

施展自己的报复自然是要占大头。

可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也在他们的目标之内。

那种一心为公的正身之士自然是有的,也很得世人敬佩。但更多的还是仰禄之士。

当然了,并不能因为仰禄之士多,就说他们是对的,说贪墨是应该的。

可当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想法的时候,想要驱动他们,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路子走,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只能以利诱之。

看着摩拳擦掌,时刻准备大干一场的三个新副手,金大人满意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老上峰史大人佩服之至。他也更坚定了要和史鼐一起,为大夏的未来奋斗终身。

******

宫中的选秀早已落下帷幕,圣人钦点了新城侯之女元氏为太孙正妃,大理寺卿之女赵氏和南阳侯之女连氏为太孙嫔。

两个勋贵武官之女,一个文臣之女。

圣人的态度,表露无疑。

对于选哪个做太孙妃,太孙是无所谓的。在让人打听了一下,发现新城侯家风简朴,元氏也不是个爱铺张的人之后,太孙就更满意了。

话说新城侯若是知晓此事,怕是做梦都会笑醒。然后就把史鼐给供起来,晨昏一叩首,早晚三炷香。

——作为勋贵里混的最好的一个,史鼐可是勋贵里的标杆。他的崛起,让许多懒散度日的纨绔被父祖收拾地哭爹喊娘,生无可恋地重新拾起了武艺书本。却也让许多有志向的佩服之至。

这其中,王子腾是一个,新城侯元芳也是一个。

而且,和王子腾功利性的目的不一样,他之所以学习史鼐的简朴,纯粹就是因为,他本人是史鼐的迷弟。

他女儿成了太孙妃,最让元芳觉得荣幸的,不是太孙的地位高,而是太孙是史鼐的学生。

这不,在女儿得选太孙妃之后,元芳已经是第五次叮嘱女儿了:“史尚书乃是太孙的老师,日后我儿嫁入东宫,一定要尊重史尚书,万不可怠慢。”

元婠娘恭恭敬敬地应了:“父亲,女儿省得了。”

实际上,她心里却在暗暗叹气。

——有一个心怀偶像的爹,她真是太难了!

不但平日里要听爹爹说史大人的各种光辉事迹,栓婚对象成了太孙之后,原本是全家人一起听的,就变成了她爹给她开小灶。想想一脸同情却掩不住幸灾乐祸,偏又一脸深沉地对她说“辛苦了”的的哥哥和妹妹,元婠娘更想抓狂了。

是,史大人是很厉害,特别是变相地提高了民间女子的地位这一点儿,更让她佩服。

但这种事情,就像吃东西一样。再好吃的东西,日日吃,月月吃,年年吃,也会腻的好伐?

没错,虽然史鼐开工厂招收女工的事才开始了不久,效果并不明显。可是托史鼐的福,元芳在知道史家大姑娘从小和弟弟一起读书之后,便也让元婠娘姐妹随着兄弟们一块儿念书。

而元婠娘天生对政治比较敏感,虽然没有正式地读过几年书,却已经能够见微知著,敏锐地察觉到史鼐的目的了。

可以说,就算没有一个迷弟爹,元婠娘本身对史鼐也是极其仰慕的。

但是,这种仰慕,绝对到不了像她爹这种几近疯魔的程度。

唉~

元婠娘暗暗叹了一声,心道:反正我马上就要嫁到东宫去了,就让爹再说几次吧。

想到这里,她也忍不住对哥哥和妹妹幸灾乐祸起来。

——嘻嘻,我也就只用再忍一段时日而已。待我出嫁之后……

于是,等到元芳发完了感慨,表达完了对史尚书的崇拜,回书房看兵书的时候,元家大爷和元二姑娘悄悄回来之后,却奇怪地发现:往日里必然会面对的自家妹妹(姐姐)的幽怨目光,今日竟然变成了盈盈笑意。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