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父皇喜欢他什么?
第186章 林如海(六十五)
太子正在胡思乱想, 圣人那边已经刻好了,吹了吹印章面上的浮沫,圣人随手就扔给了太子:“看看,怎么样?”
太子不妨他突然扔过来, 手忙脚乱地接住了, 心里想着:圣人这些年, 可是越发的肆意了。
他虽不太懂得石刻之道, 但欣赏的水平还是有的。
圣人刻的这枚印章,虽比不上经年钻研的大家,但其中的灵气却是少有人及的。
待看清了上面刻的字, 太子不禁一怔, 心头有暖流涌动。
——嫏嬛洞主。
这是太子的别号。
很显然, 圣人这印章, 是给他刻的。
“自然是极好的。”太子实话实说, 眨了眨眼, 压下涌起的水气。
圣人道:“既然喜欢, 那就拿去, 让人再打磨修葺一下。”
“多谢父皇。”太子小心翼翼地收到了荷包里。
圣人不在意地摆了摆手,转而说起了正事:“林海的折子, 你看过了吧?”
太子也正了神色:“看过了。林大人有经世之才, 又有过人之德, 真国士也!”
虽然圣人给太子选的老师都不是那种只会死守圣人之言的, 但他们身在京中, 难免有所顾忌涉及任何敏感话题, 都是点到即止,生怕犯了忌讳。
特别是在经历了圣人登位前后的惨烈之后,他们更是小心谨慎, 明哲保身。
对此,圣人也很无奈。
他总不能掐着人家的脖子,让人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吧?
这是结仇呢。
没办法,圣人只能从地方官员上的折子里,挑一些关于民生、经济、军事等实用的又出彩的,让太子好好观摩研究。
而林如海这本厚有半尺的奏折,无疑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本。
便是太子这个目前只能纸上谈兵的,也觉得受益匪浅。
当然了,更令他敬佩的,还是林如海毫不留恋的态度和果断放权的决心。
毕竟,到了林如海这个地步,已经很少有人能把持本心了。
他要是执意不肯从交趾回来,朝廷为了交趾的安定,也不得不暂时妥协。
圣人亦是感慨道:“这年头儿,能干事实还能把持本心的,不多了。”
太子忙道:“自父皇继位以来,经过多方整顿,朝中已然是十分清明了。”
“嗐!”圣人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说什么清明不清明,不过是他们摸透了朕的脾气,转而开始迎合朕的喜好了而已。你若是不信,可让人去查一查,这满朝文武,就包括林如海在内,有几个是真的靠俸禄过日子的?”
这一点儿,太子心里也有数。
但他是真的觉得,如今的朝堂,比起皇祖父在位的时候,要好上太多了。
他那时候年纪虽小,却也觉得,皇祖父未免对那些官员太宽惠了些。
圣人又道:“朕也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因此,他们只要别过界,能给朕把差事办到实处,朕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若是尸位素餐还贪婪无度的……呵呵,回家吃自己去吧!”
太子知道,这是圣人在借机教导的,连忙肃了神色,洗耳恭听。
其实,圣人也就是话赶话,赶到这儿了,就把自己的经验给儿子说说,并没有要刻意教导的意思。
因此,他说了几句,便又把话题转到了林如海身上:“这林海即将入京,朕是不可能再让他外任了。你觉得,给他个什么职位才好?”
太子回想了一下如今朝堂的局势,斟酌道:“六部之中的天官、堂官都没有空缺,倒是大理寺卿前些日子递了致仕的折子。只不过……大理寺卿原是正三品,林海却是正二品。虽说外官入京降上一两级乃是应有之义,但林海的功绩实在突出,却是不好委屈了他。”他说着,为难地看着圣人。
圣人却没有放过他的意思,催问道:“你觉得,该怎么办?”
办法,自然是有的。
只是,这话让太子说出来,难免有结党之嫌。
可看圣人这架势,是非逼着他自己说了不可。
太子无奈之余,只得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把那法子说了。
“不若给他加恩。”太子顿了顿,道,“儿臣的太保之职尚且空缺。”
太师、太傅、太保,并称三师,乃是正一品的虚衔,大多数时候,都是用来给重臣加码的。
圣人本就有此意,之所以一定要逼着太子说出来,就是要进一步打破太子的防线,让他以后在自己面前更敢说自己的想法。
日后究竟形势如何,圣人自己也说不准。但就目前为止,太子的表现,还不够令他满意。
既然如此,那就继续打磨嘛!
对此,太子只能暗暗苦笑,祈祷着别有一天,圣人觉得他太过胆大包天,又要他学着稳重。
******
官职越高,林如海就越是谨慎。
这一次回京入职,林如海并没有让贾敏带着家眷先回林府,而是一家子都住到了城外的驿馆中。
他先递了求见的牌子,只待圣人接见过他之后,他再带着家眷一块儿进城。
于是,收拾屋子的事,贾敏就全权托付给了大管家徐松。
也好在这一次京中没什么大事,林如海又简在帝心,牌子递进去之后,林如海很快就得到了召见。
从皇宫里出来的时候,林如海已经是新鲜出炉的大理寺卿,被圣上加封的太子太保了。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也迅速从皇宫里扩散出来,京中有门路的人家都很快得到了消息,并迅速判断出来:林如海,是个可交之人!
而作为兵部侍郎的贾赦,自然也第一时间收到了消息。他当即就让人给林家送了请帖,请他们夫妻有空的时候到家里坐坐。
相比起来,贾政府上得到消息就要慢上许多,直到林如海去上朝了,好不容易才又混到员外郎的位置,在大朝会上有了一席之地的贾政才知道,他这妹夫,已经到京了。
这让他很是愤怒:妹妹既然已经到京了,怎么能不第一时间去拜见母亲呢?
于是,下朝之后,贾政就在必经之路上等着林如海,准备对他说教一通。
可是,等林如海真的走了过来,贾政看着围在林如海身边的自家顶头上司,他是吓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还是林如海看见了他,先打的招呼:“二舅兄在此,可是在等林某?”
贾政脸上胀红,讪讪道:“母亲多年不见女儿,甚是想念。妹夫有空,带着妹妹多回去看看。”
“这却是林某的不是了,”林如海歉然一笑,从袖中抽出一张拜贴递给了贾政,“林某今日,本是要亲往贵府送拜贴的。但既然遇上了二舅兄,便交由二舅兄带回去吧。”
贾政一下子就想到了王氏扣留林家拜贴,给妹妹没脸的事,登时又羞又恼,接了拜贴便匆匆告辞了。
贾赦轻轻嗤笑了一声,转头对林如海道:“待明日,你先带妹妹去见了母亲。至于我那里,你嫂子随时好酒好菜备着,你们一家子什么时候去都一样。”
林如海道:“多谢大舅兄体谅。”
在场众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看来,这贾政不光是与亲兄长不和,看见了当没看见,和妹妹一家子也不怎么合得来呀!
而且,看样子,理亏的还是贾政。
个中缘由,林家不会多嘴说,贾家的也没脸说,旁人自然是不知晓的。可这并不妨碍众人遵着驱使趋利避害的本能,对本就没什么交际的贾政更加疏远。
贾政那上峰心里更有计较:看来,日后不必太过顾忌贾侍郎和林正卿了。
贾政自己不知道,以为他能升回员外郎,是他自己才华过人。可身为他的上峰,工部原侍郎却是对内情一清二楚。
——他这个员外郎的位置,是贾赦和王子腾一同发力,硬给他抬上去的。
为着这个,当初工部还有好些人主动对贾政示好。
但贾政多清高啊?
对于这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压根儿就不假辞色。
众人无不在心里撇嘴。
后来,时日久了,众人见贾赦和王子腾再没有伸手帮他的意思,似乎也明白了什么。
于是,贾政再次回到了没人搭理的状态。
不可否认,他心里还是很失落的。毕竟,有人奉承跟没人奉承,差别还是很大的。
但他怎么会表现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