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居然磕了燕王和我的CP!(133)
他掀过几页,正打算把这些给收敛起来时,正好看到了压.在下面的一份。
何玉轩挑眉,什么时候又多了一份?
他取来看了几眼,才发现是春节期间关于朱高煦的病情记录,当时何玉轩在春节期间被戴思恭强压着休息了几日,告的是病假没有轮值。
何玉轩去拜戴府当日,被戴思恭按着一顿查看,最终笑骂着这小崽子的身体畏寒怕冷,倒是比他这个老头子还要糟糕。话虽如此,转身却给何玉轩争取了些时日休息,让何玉轩好好过了个春节休息。
朱高煦生病了?
何玉轩往下看了几眼,注意到负责的御医在脉案里添了几行小字,他仔细看完后脸色有点奇怪……嗯,原来这看着骄傲如老虎的二皇子,也是干这种怕苦偷偷倒掉一半药的情况啊。
这脉案看似正经,其实上面的那些术语,只消在太医院里混过的,一看便知道是什么意思。
何玉轩摇头,把所有的脉案都收起来后,无事可做的他绕着屋子里慢慢踱步,就好似在散步一般,实则是要舒展因为久坐而有点僵硬的身体。
同僚出去串门回来,看着何玉轩的举动倒没说什么,只是提起了一件事:“或许日后要忙了些。”
何玉轩蹙眉,沉思了片刻后说道:“难道是选秀又重新开始了?”
同僚惊讶地看着何玉轩:“……对,没错。只是上次那选秀是为了充实后宫,被终止了后,经过礼部的重新提议,似乎又打算重新开始了,不过这一次是给大皇子与二皇子议亲。”三皇子的岁数还小了些,需要暂且缓缓。
“这提议该是在朝廷上提出来的,我们这里只有你一人上朝,你为何比我还惊讶?”同僚无奈又好笑地问道:“难不成你上朝的时候也半心半意?”
这话让何玉轩露出个恬静乖巧的笑容。
何玉轩:你猜。
如果要选秀的话,的确会忙一些。
这明朝的选秀,在□□的限制下,甚少在高官权贵里面选择,更多的是在小官或者普通的百姓里面选拔,这是因为朱元璋希望能够刨除掉外戚的威胁,让明朝的皇帝都能把朝政把握在手中。
从一开始便是如此奠定了基调,在后面便简单了许多。
这选秀是面对全国的所有十三至十五岁之间的适龄女孩,而后这数千人会被送来京城,然后经过第二轮的挑选筛掉举止不雅有狐臭口臭等姿态的,再经过第三轮的挑选,剩下约莫百余人。
而后这百余人或者是成为女官,或者是身为宫妃,更有可能被赏赐给某位达官贵人成为贵妾,只是余下的这些都要看命数了。
如今已然奠定了正常选秀就是为了给大皇子与二皇子选正妃与侧妃的基调,大概会在民间掀起一波浪潮吧。毕竟这此不止是小官,就算是普通的百姓也可以参与。
这可以说是整个大明朝的特色了。
同僚揉着脑袋说道:“这么些人,希望不出什么事吧。”
何玉轩淡淡地说道:“若是有谁在这个阶段生病,严重的大抵便会直接失去了资格,你又在担心什么。”
同僚笑嘻嘻地说道:“当然是何你担心的一样,这么闲暇的日子,当真是我们最快活的时候了。”他们这些做吏目御医的,只有宫里的贵人才能指使他们。而如今这宫里的人数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不超过十人,而且自从万岁登基以来,基本从没踏入过后宫,甚至连纳妃的冲动也无。这对他们这些御医来说,日子自然是快活了些。
不过论起提心吊胆的话,那是丝毫不曾减弱。
为宫里的人医治,谁不是如履薄冰?如果稍有差池,便会直接丧命。
朱元璋逝世前后,几乎整个太医院都给太.祖殉葬,唯独戴思恭活了下来,这还是因为朱元璋看重他,对戴思恭甚为宽厚。
“你还记得张御医吗?”同僚摇头说道。
何玉轩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那是自然,张御医的医术可当真是不错。”在大方脉里面,张御医的医术实属厉害,何玉轩受伤的那段时间,张御医就曾经给何玉轩调养过。
同僚道:“前端时日,他给二皇子医治的时候,说是让二皇子久病不愈,被气急败坏的二皇子给打了一巴掌掉了颗门牙,这些时日正告假在家呢。”
这掉了颗牙对他们这些御医来说,只是修修补补的情况,当然不是厉害的事。可张御医已经六十几岁的人了,在太医院德高望重,是个性格宽厚又医术高强的人,这般人物往往有着极强的自尊,怕是半安抚半休养地告假了。
何玉轩一时之间有些无语,“二皇子为何……”他突然想起了脉案上说的事故,二皇子的药剂不知为何持续减少,导致病情并未好转,从张御医换了刘御医后,其实这药方也并无太大的变化,可朱高煦的病情就渐渐好转了。
何玉轩原本还在好奇为什么会换人,原来其中的内情竟然是……这样吗?
同僚无奈地说道:“若不是……谁想给这位看呢?”他说得有点含糊不清,虽然这里只有两个人在,但是也怕是被旁人听去。
何玉轩摇头,自己作的,何必去为难张御医?
只这话能内心吐槽,说出来便不妥了。
同僚吐槽完后就拍拍屁股走了……至于为什么许多人都会找何玉轩来吐槽,那是因为太医院的人基本知道何玉轩贪懒的性子,莫说是让他去八卦,便是逼着他八卦,那也几乎是很难做到。
何玉轩是个嘴严的人。
同僚吐槽完又继续溜达去隔壁的小方脉和人唠叨,何玉轩则是靠在窗边看着消融的雪花,若有所思地想道:关于近日朝廷对太子之位的纷纷扰扰,万岁到底是怎么想的?
何玉轩蓦然觉得,或许这些时日的朱棣,怕是一直都在看戏吧。
……
谨身殿内,余香袅袅,半开的窗户飘来冰冷的气息,与屋内暖暖的地暖融合在一处,反倒是更为舒适。
朱棣靠着椅背,那低沉暗哑的声音响起:“那金忠以为如何?”
金忠诚恳地说道:“臣以为,自然是以大皇子为要!”
他向来少有会说这般斩钉截铁的话,这源自于金忠的性格,他本来就不是这样一个强势的人,若是还有人比他还强势的话,他很少会这般争锋相对的说些什么,然如今金忠这般说话,便是他真的认定到了极致,不能再更改了。
“大皇子是嫡长子,性格宽厚,进退有度又落落大方,礼贤下士又能拿捏好分寸,虽然有点稍微软弱,可留守北平时表现优异,更是率领着将士们抵御南军的攻城。如今的大皇子早已今非昔比。不论是从礼数还是伦理,这都本该是大皇子为太子才是。
“二皇子在靖难时期跟随万岁作战,很是可圈可点,同将军们也有了些默契,在行军打战上或许是一把好手。可是万岁,您便是个天生的将才,在您的带领下,这往后数十年,大明必将是更为辉煌的时刻。可您也不可否认,好战的人便容易消耗国库,如若您之后的下一任帝皇依旧是好战的性格,当真对朝廷、对天下百姓是一件好事吗?
“臣恳请万岁三思。”
金忠滔滔不绝,整个人深深地跪拜下去,朱棣几乎都能看到金忠这弯下脊梁后的不屈。不必等朱棣说话,他后面的内侍便连忙起身把金忠给扶起来。
万岁的意思,这身边伺候的一个眼神便看懂了。
朱棣单手撑着下颚,面容淡漠,语气却有点柔和:“你言之有理。”
金钟诚恳地说道:“若是臣的话语,能让万岁有一点点的考虑,那臣便心满意足了。”
朱棣倒是没说什么,只是淡淡地说道:“那些新式兵器的情况如何?”
金忠收敛了神情,认真地说道:“按着万岁的吩咐,如今各地的铁矿与煤矿等矿山都在加紧盘查,已经在四处地方都重新安置了炼铁厂,如今都有专门负责……匹配的数量,初步是按着三十万兵马来算,这约莫需要几个月的全力更换……新作物的政令已经派发下去,只担心当地的官府或许会为了畏惧朝廷命令而强制实行,甚至不发奖励……”
他侃侃而谈,几乎每一件事都踩在了要点上。
朱棣颔首,金忠是他最为信任的臂膀之一。他与道衍不同,道衍所长更近乎谋略,有智谋有能耐更有野望,对大局势大方向很有掌控能力;而金忠更接地气一些,更能够深入实地去处理这些民生事务,沉稳内敛又很是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