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竹马的威严(穿书)+番外(54)

忠公公听明白话中缘由,不由得一愣,看向闻樱道:“闻姑娘还未向您说起此事吗?”

在忠公公看来,这也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眉开眼笑道:“说起来,这是太尉大人特地向陛下求来的旨意呢!”

闻松吟听得忠公公如此说,心中不禁有些讶异,面上却不显,只又与忠公公客套了两句,便着人捧来一只钱袋,当做喝茶钱递与了忠公公。

忠公公也不推辞,顺势便接了下来,这番作态让闻松吟心中有了底,知晓皇帝是真心赐婚,并无旁的算盘,这才放下心来。

待忠公公离开后,太傅夫妇便问起闻樱方才在宫中究竟还发生了何事。

闻樱便继续着方才的话头,将今日在宫中发生之事全都说了个大概。

不过她也摸不清赐婚的缘由,虽说她知晓周景初这番举动是特意在助她,可她又不能直接与太傅夫妇说明,便只将顾清之说与她的那些话大致复述了一遍,其他的,推说一概不知。

闻樱说不明晰,又加之方才忠公公说的那些话,在旁人看来,这赐婚圣旨定是顾清之求来的无疑。

闻松吟心中不免有些高兴,闻樱及笄已有两三年,顾府却从未有上门来将婚事定下的意思,当年楚宜云执意要将两个小辈的婚事定下,也存了给顾清之撑腰的意思,省得顾家的叔伯毫无顾忌,将年幼的顾清之害了去。

而顾清之今时不同往日,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旁人照拂的少年,闻松吟便也不想以恩情为由施压,免得弄巧成拙,促成一对怨侣。

若说顾清之倾心闻樱,可他于亲事之上又毫无动静儿;若说顾清之无意于闻樱,想淡掉这个婚约,等个时机将其解除,但几乎整个上京都知晓顾太尉倾心闻家四姑娘一事。

闻樱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很是被动,加之先前闻樱对顾清之印象愈发恶劣,闻松吟不由得猜想这是否是顾清之故意为之。

若顾清之当真如此,那便说明他并不想认下这门亲事,那闻松吟不如遂了顾清之的意,寻个由头解了婚约,宁愿吃些亏,也比将宝贝女儿送入太尉府中蹉跎的好。

可忠公公方才说,这赐婚的圣旨是顾清之特地向皇帝求来的。

那便说明,京中所传的“太尉独独钟情闻姑娘”这一流言,是真。

再见闻樱眉眼含笑,显然也是十分开心地模样,太傅夫妇相视一笑,只觉一件心事落定。

待到傍晚时分,顾清之的书信如期而至,与书信一道送来的,还有一瓶上好的跌打损伤药。

闻樱几乎瞬间便想起上回顾清之胸口处那道又长又狰狞的疤,断定这必然是难求的良药,便将下午自家爹爹送来的伤药全都收到一边,一番沐浴过后,毫不犹豫地打开了太尉府送来的小瓷瓶。

碧落瞧着这瓷瓶眼生得很,不由得问了两句,待听得是太尉府送来的,二话不说便接了过去,轻轻蘸了些许药膏,细细为闻樱上药:“太尉大人送来的伤药,不知比旁的好上多少,毕竟这可是有太尉大人的心意在呢。”

闻樱颇有些好笑地看了碧落一眼,发觉她胆子愈发大了,从前闷声不吭,如今倒敢拿她与顾清之打趣了。

闻樱的确是觉得顾清之送来的伤药更要好些没错,可这不过是由于顾清之是武将,想来对于跌打损伤或金疮药一类的药膏用得更多些,想也不会将差的送出手。

而碧落方才话中的意思,全然便是小儿女心思了。

闻樱不去想倒还好,此时被碧落这么一打趣儿,忽地觉得那药膏更不同寻常起来,倒叫她不好意思再用了。

见碧落明显含着笑的目光,闻樱也不愿丢面儿,故作淡然地清了清嗓子,伸手拿过方才顺手放在枕边的信纸,抖开看了起来。

信上内容与往常大同小异,不过待闻樱目光触及“赐婚”二字,还是不由得一顿。

而后忍不住将那两行字单独看了好几回。

而后忍不住轻轻笑了起来。

这金大腿,算是抱着一半了。

闻樱因得伤了脚又疼晕过去一回的缘故,养伤养得格外小心,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府中歇了近小半月。

也因得许久未出门的原故,闻樱并不知晓上京之中又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46章 王子

这两件大事其中之一,自然是赐婚一事。

上京民众听太尉大人的“爱恨痴缠”听了这般久,自然是无比热心地见到事态发展。

不过与闻樱所知晓的赐婚过程不同,在上京民众的口耳相传里,赐婚一事简直是精彩纷呈,直接摘出来编成话本也不为过。

什么太尉大人机关算尽只为求得赐婚圣旨啦,什么闻姑娘谷欠拒还迎最终被太尉大人诚心打动啦,还有一些人依据之前太尉大人“求而不得”的流言,甚至说顾太尉不顾闻姑娘意愿执意求来了赐婚的圣旨,如今闻姑娘正万般不情愿,整日在家以泪洗面啦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上京中人对顾太尉的婚事十分关心,且几乎个个都在盼着二人风光大婚百年好合,这着实有些出乎闻樱的意料。

只怕就连顾清之也没料到,前些年刻意放出去的那些流言,倒叫京中百姓当传奇故事听了起来,更有善商者早早请了说书先生,添油加醋一番,当才子佳人的故事在茶楼里流传,借以招揽食客。

既然有人将其当成故事用来说书,那自然也会编出结局来,省得说到一半就结束,有头无尾的,引来听众不满。且各说书先生也费尽心思编了不少版本出来,什么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百年好合啦,什么太尉苦恋无果伤心辞官归隐啦,什么闻姑娘回心转意最终投入太尉大人的怀抱啦,种种种种,只差没说出花儿来了。

之前众人只知顾太尉将闻姑娘捧在手心里,却从未听到过闻姑娘有任何回应,市井间有传顾太尉与闻姑娘青梅竹马情谊深厚的,也有传闻姑娘其实并不认同这门婚事的,且前段时日何予洛回京,闻樱当着众人的面予朱璃难堪后,京中更是传言闻姑娘倾心旁人。

许多人暗自疼惜顾太尉一颗真心,也痛心闻姑娘眼神怎这般不好,顾太尉珠玉在前,竟还能瞧上旁的男子去。

京中众人不知不觉间随着流言关注了这桩婚事这般久,几乎个个都觉得顾太尉一片痴心令人动容,也个个儿都在盼着闻姑娘终能与太尉情投意合,修得正果。

更有甚者,在听到茶楼说书先生给二人的故事安排了个悲惨结局时,登时怒从心起,掀桌对说书人破口大骂,骂他胡言乱语瞎说八道。

就连顾清之也没想到,京中民众会对他二人的婚事这般上心,竟这般见不得二人以悲剧收尾。

闻樱如今尚且不知,若是知晓此事,只怕要暗自笑话顾清之弄巧成拙,反倒在抱大腿的路上帮助她一臂之力了。

而另外一件大事,便是夷族王子入京了。

闻樱早前便听说夷族会派使臣前来求和,虽然心知这一回周景初定会护着自家妹妹,可到底看过原书中的剧情,想起朱璃最终化险为夷,而明月公主深明大义,去西北苦寒之地蹉跎一生,心中便止不住地担忧。

不过闻樱虽知晓夷族使臣来京,却并不知晓来的是谁,只以为同原书中一样,来的是那个嚣张跋扈头脑肤浅的大王子达旦,直到几日后宫宴的帖子送了下来,才知有变数。

夷族此番入京,面对大周时的态度已然与原书中不同。如今大周强盛,夷族不敢与大周正面对上,只常常在边境村镇里做些鸡鸣狗盗之事,气势上已然弱了一截。

加之周景初素来铁腕,朝中又人才济济,文有丞相,武有太尉,大将军镇守边疆,想必夷族不敢拿乔。

只是话虽这么说,可原书中明月公主的结局仍是悬在几人头顶之上的一口警钟,叫周景初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夷族,也叫闻樱不自觉为小姐妹忧心。

说起来,闻樱已有大半月未曾踏出过院子,一来是由于伤了脚需好生休养,二来是因得夷族的原故,有心想要避一避。

与闻樱有着同样想法的,显然不止一人。

朱璃这阵子也许久未出过府,就连何予洛相邀,也寻各种由头推了个七七八八。

不为旁的,无外乎是想在夷族入京这个节骨眼儿上暂避风头。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