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329)
程六老爷,程知绪,再加个程卿,算是引领南仪程氏的老中青三代。
后两者要是出事,剩个程六老爷在朝也是独木难撑,南仪程氏承受不起那么大的损失。
孟怀谨又要去天津卫,那里的凶险不亚于淮南赈灾,程六老爷能不愁么?
愁得程六老爷胡子都快掉光了!
……
孟怀谨估算的没错,程卿一行人,的确刚到山东境内。
大运河贯穿山东西南部,程卿一行人不仅是从山东过境,在山东境内停留的时间还不短。
因为山东境内有德州和临清两处大粮仓,这两处粮仓,要承担十万石的赈灾粮调拨任务!
天津卫在本朝之初,其实更多是作为海运周转,后来京杭大运河被接通了,朝廷基本放弃了海运,一心发展河运。
除了通州、天津卫粮仓,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一路还有四个大粮仓,按照由北至南的顺序,分别是德州、临清、徐州和淮安。
德州、临清都在山东,徐州和淮安则在江苏。
大运河不经过淮南地区,离淮南最近的两大粮仓是徐州和淮安,徐州、淮安自然也承受了最重的调粮任务。
通州承担五万石,天津卫三万石,德州和临清加起来十万石,徐州和淮安则要承担剩下的二十二万石粮食调运。
五皇子手里已经有了三万五千石粮食,心急如焚想赶到淮南,从德州和临清拉走的粮食也按十分之一算,想要带着四万五千石粮食先行出发。
在临清码头停靠时,程卿看见了衣衫褴褛的搬运工,码头的人说这些就是从淮南地区逃出来的,这些流民浑浑噩噩,涌出淮南就四散而走,有的北上,有的南下,朝全国各地跑。
能找到生计就停下逃荒的脚步,他们在码头搬运也不要工钱,只要一天管两顿饭就行。
流民都已经走到山东了!
不是在淮南活不下去,这些人是不可能离开故乡的。
他们不像程卿等人有船坐,有马骑,有车乘,全靠双腿走路,一路从淮南走到临清码头……淮南的旱灾爆发的比朝廷所了解的情况更早,也更严重。
流民们神情麻木。
五皇子让人去问清楚码头有多少流民,如果不知道就算了,既是遇上了,可以把这些人就近安置。
就算皇上知道了,也不会说五皇子做的不对,不沿途安置流民,放任这些流民们继续北上,最终岂不是全部聚集在京城外?
这事儿程卿愿意去干。
听说程卿是朝廷派去淮南赈灾的官员,流民们麻木的脸上终于有了动容,有人又哭又笑,疯疯癫癫的喊话:
“都死啦……没得救……”
这些流民显然是受了极大的刺激。
他们能走到临清,同行的亲友却不见得能走到。
程卿上岸看了流民的临时聚居点,全是草搭的窝棚,以壮年男人居多,瞧不见几个老弱妇孺。
程卿都不敢细想。
——是老弱妇孺自己撑不住,还是在半路就被舍弃了?
第426章 :鸡脑子一点点大(5更)
程卿是带着大夫一起上岸的。
她从京城带出来的大夫们没有御医尊贵,御医是跟在五皇子身边的,医馆的大夫却肯跟着程卿来流民聚居地。
在临清的流民大概有五六百人,他们都不被允许进入临清城内,程卿在码头见到几个当搬运工的流民已是脑子非常活泛的了。
剩下的流民,全窝在城外的临时聚居处,大白天躺在窝棚里睡觉抓虱子,等着临清城里每日送出来的两顿粥度日。
窝棚歪歪扭扭的,这些流民无所事事,也不说修一修。
幸而靠着大运河,临清十分富庶,知州大人还肯管这些流民,一天两顿稀粥养着,没让流民们饿死。
但这样下去也不行啊。
临清城能养活五六百个流民,等人数增加到五六千了怎么办?
流民们所住的窝棚区臭气熏天,程卿带来的大夫提醒她,这些人长期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肯定会生病。
“程大人,您得拿出个章程来啊!”
“知道了,我们先回码头再说,这些天我见你们几位凑在一起,是在研究防疫的方子?”
“不瞒大人,吾等略有所得,多亏了大人不吝指教,吾等对时疫有了新的认知,结合前人留下的古方,还真总结了几个新方子。”
大夫语气谦虚,神色颇有自得。
宫里派出的御医瞧不上他们这些民间大夫,更接受不了程卿所说的那些理论,这几个医馆大夫也不往御医跟前凑,大家各自做各自的事。
时疫就是传染病。
传染病有病源,有宿主,有传播途径。
程卿之前给大夫们的简陋版显微镜,向他们证实了细菌的存在,打开了这些大夫们的思路。
防疫的方子有没有用要经过检验,程卿是觉得有准备至少比什么都不干要强,她在船上无事,也总结了一套防疫方法,已经给五皇子看过,既然在临清已经有了流民出现,程卿就打算把自己总结的防疫方法连同几个大夫研究出来的方子一起交给临清知州——由她出面交付,临清知州不一定重视,这事儿还得五皇子出面。
等见了临清知州,再和对方聊聊城外这些流民。
程卿打定主意,又带着人折返码头。
一些流民听说程卿是朝廷派来赈灾的官员,他们一路北上逃荒受尽歧视,早就不相信朝廷官员了,可程卿是朝廷特意指派的,至少该做点表面功夫吧,怎么刚来就走?
没有期盼就不会有失望。
程卿没留下粮,没留下银子,更没说要如何安置众人,流民们十分失望,有人就忍不住抱怨,马上被旁人捂住了嘴。
“你要害死大家勒!”
“就是说说……”
“说、说也不行。”
临清虽然不许他们进城,暂时也没驱逐他们,若惹恼了官老爷,他们在临清待不下去,一日两顿的粥也没有了!
从淮南逃出来,一路走到临清的流民除了身强体健,也不太傻。
没读过书,不代表这些人没有生存智慧。
看程卿那么年轻就当了官,还被朝廷派去淮南赈灾,肯定不好欺负啊!
程卿还没走远呢,听得那些流民在背后议论她,随行的大夫瞧着她一点都不着急,坚信程大人早已胸有成竹。
这些泥腿子们哪里知道,眼前这位可是六元及第的程状元。
程大人不仅会考试,还懂得医术。
如果程大人都把淮南的灾情缓解不了,其他大人肯定也不行!
医馆大夫对程卿是盲目信任,若不是如此,他们也不会被程卿说动,千里迢迢跟着去淮南赈灾了。
临清在本朝之初是县,南北贯通的大运河为临清带来繁荣,临清也由县升做州,故而临清的最大官员就是临清知州。
程卿回到码头,见一个穿官服的陌生男人出现在五皇子身边,一问就是临清知州。
五皇子是想装了粮食就走,临清知州得知五皇子到了,却要来码头觐见,如果五皇子在临清停留的时间稍长些,岂止是临清知州,得到消息后,东昌府的知府都会赶过来。
临清由县升为州后,下辖馆陶县和丘县,上属东昌府。
临清知州在五皇子跟前说话,程卿也没着急,崔彦过来招呼她:“流民的情况怎么样?”
崔彦忙着在码头清点粮食。
他若不做这事儿,程知绪就会让人干。
崔彦和程卿是一起的,哪能让程知绪过多表现,还是自己辛苦点挽着袖子上吧,他忙的一身汗,还不忘关心程卿。
程卿摇头,“现在还行,临清知州一日让人发两顿粥,不过五六百个流民,以临清的富庶问题不大。”
问题不大,脸上还见不到一个笑?
崔彦想了想,“你是怕流民会变多!”
“我不是担心流民会变多,是肯定会变多,若是你逃荒,听说临清城不赶人,一日还免费发两顿粥,你会不会来临清城?”
那还用问嘛。
自然是有多快跑多快。
流民的确会越聚越多,这可能就是临清知州不敢放流民进城的原因。
把这五六百流民放进城,后头来个几千上万的,临清知州又该怎么办?
不过有流民能到码头上当搬运工,可见临清知州还是没把这些流民的活路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