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很快到了好山镇。
因为人还挺多,百来人,为了不搞出太大的阵仗引起当地人工作不方便,所以就分成了几个小队,去不同的村子学习。
起先,东山的这些人并没觉得这里有什么好学的。可他们去人家村子里的时候,看着那修好水泥路,眼热的不得了。
哪怕他们出门少,也是想有一条好路啊。
而且他们从镇上下来村子里的,镇上的沥青路和这水泥路是通的,也就是说,人家村里人上镇子上,就算下雨天也不会一脚泥。
到了村子的时候更不得了了。
那一排排的红砖瓦房了。
还有些人家在建房子。
事实上好山的人确实富裕。比传说中的还要富裕一些。
特别是一些家庭人口多的,大养殖户,一年的收入就够他们盖房子了。
每个月基本上都有出栏的牲畜。加上还参与村里的投资。一家人几乎都是双份收入。
进村之后,还没来得及眼红新房子,他们的眼睛又被那些养殖户家里的牲畜吸引了。
来这里参观的,几乎家家户户也是养了牲畜的。比如一头猪是必备的。另外还要养点鸡。鸭子是没法养的,没这个技术。
可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存活的鸡都不多,一天能有几只鸡蛋就不错了。
哪里像好山这下面村子的养猪户,人家那是拿着篮子在窝里捡鸡蛋啊。
这些人眼热的时候,村子里干部也过来迎接他们了。
客客气气的和带队的干部握了手,表示对他们的热烈欢迎。“东山的兄弟能过来,我们是非常欢迎的。听说以后我们是要一起合作,以后就是兄弟单位了。”
就有东山的老百姓代表问道,“什么合作啊?”
“你们不知道吗?就是以后你们东山也要和我们这边一样,搞养殖户,区里给你们提供技术,手把手的教,还给你们一起盖养殖场,以后一起赚钱。就和我们这样。”
听到这话,大家一脸懵逼。
有些人倒是想起来了,“之前我们村里是宣传来着,说带我们一起养猪养鸡,咱没听进去。咱自己家里不是都养了吗,也没发个财。”
好山这边的养殖户就不高兴了,“怎么发不了财,我们这边家家户户都养呢,和你们自家养的不一样。”
有好山的其他养殖户也过来说了,“政府带着,和我们自己搞不一样。人家那有技术,可讲究了。手把手的教,还给我们选苗子。还有兽医帮我们看。等养好了,就有车子集体过来收。咱们一点心都不操。”
说起自己村里的事儿,好山的人骄傲极了,抬头挺胸,底气十足。
东山区的这些人则一个个的更迷糊。原来区里之前宣传的是这样的。可我们那边干部怎么没动静啊。
好些人嘀咕起来了,有人就说,自己村里倒是宣传了这个。但是还没来得及动作,就把他们拉过来了。
有些人直接开始骂娘了,说他们村里宣传了,就是把文件读了一遍,然后什么都没解释。他们都没听懂。
要知道是这个,他们早就去搞起来了。
光是看看人家拿篮子捡鸡蛋,就够眼热了。
东山的干部见他们有些激动,就严肃道,“都别急,区里既然安排过来学习了,肯定是后面有安排的。今天大家就都好好学。这里是好山,咱别给这里的同志添麻烦。”
然后笑着和好山的干部以及养殖户道,“今天给你们添麻烦了。”
“没事没事,以后肯定是要合作的。”干部们热情的笑道。
目前花岗的干部们虽然不知道这个合作后期具体有什么好处,但是因为长期以来区里的英明决策带来的良好发展,他们对区里的决策都是十分信任的。知道肯定是为区里老百姓好的。
所以对于这种有好处的事儿,他们也是乐见其成。也生怕在这发展大计里面拖了后腿。
后面,他们一行人又继续参观队里的养殖场。
队里干部则负责讲解队里的养殖户的一些工作。
从选种育苗,到养殖,到销售,都有村里集体管理。
东山区有老百姓代表小声道,“收入多不多啊?”
“这收入啊,也还好,不算多,人均一个月六十多吧。”
这个数字还算保守了,因为现在经济发展的缘故,国营单位的工人工资也涨了,从之前的人均三四十,现在也开始涨起来了,差不多翻了个倍。六十也只算是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了。
但是对于靠种地生活的东山区人来说,这六十简直就是想都不敢想的高收入。
大伙儿心里一阵惊愕,不敢相信。
“怎么可能这么多呢?”
“怎么不可能呢?”好山区干部反问道,然后带他们去参观村里的养殖场。
这养殖场范围就特别大了。品种也多。
“看到没,这是村里的养殖场。我们村里人都投了钱的,年底都有分红的。再家家户户自己搞养殖,双份工资,怎么就没了?对了,我们这还有年轻人去广地工厂上班的,人家一个月加加班,百来块工资呢。”
这又把人给吓到了。
东山区的老百姓代表,包括带队过来的干部,对这个收入也是惊叹的。
看着他们还是这个不敢相信的样子,好山的干部有些郁闷了,“你们要不信,随便找个人问问去。”
还真有人去找人问了。
结果人家这答案更夸张。
“一个月六十?谁说的?我光卖鸡蛋就不止这个数了。”
“……”
其他几个小队在好山的各个村子里学习的时候,基本上都遇到同样的情况。
有些更直观比如路过一些村民的家门口的时候,人家家门口挂着各种肉条,让人看着忍不住咽口水。
等离开好山的时候,大伙儿才知道,原来农民的日子还能过的这样好啊。
第412章
如果说好山属于发展中乡镇,花岗镇就属于富裕镇了。房子是老早就盖起来的,基本上家里都有车。
而且花岗的村子不止修了路,村子里还修了一些生活设施。
作为花岗最早富裕起来的一批人,他们精神气比好山还要好。穿着打扮也朝着城镇的同志靠拢。
连孩子的脸都长的圆乎乎的。
因为是花岗区最早一批致富的村子,他们在思想上也走在了前端。
对致富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一开始由区里给他们找致富路,到后来他们主动自己找。比如那些去南方打工的人带回来了新的信息。
他们不止在当地投资办厂,还投钱在外地办厂。
他们不止搞水产养殖,还种大棚菜。后来听说好山搞山地养殖,他们又学了养殖技术,在家里养殖。
有政府提供的技术,以及销售渠道,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只要勤劳苦干,肯好好工作。赚钱不是难事。
而这些以前吃苦走过来的农民同志们,最不缺的就是勤劳苦干的精神,所以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养殖。还互相比着养。谁家也不愿意落后。
这就导致,花岗人富裕的十分快速。
致富的程度每年翻倍。
其他村子盖红砖房的时候,花岗这边都开始盖二层小洋房了。有些找得到水泥的,还把外墙粉刷了水泥。
这在八十年代绝对是很少见的。
最起码东山区的这些老百姓来看到之后,觉得这传说中的花岗镇,比他们想的还要富裕。
简直超出想象了。
以为人家就是比他们多吃两口肉而已。可实际上人家这是掉进肉锅里了。
原本徐主任是安排这些人在镇上去包几桌的。结果小严村接过了这个任务。他们知道这是苏青玉安排过来学习的,都很配合苏区长的工作。
不就是炫富吗,他们最在行了。
在村里办了几桌全鱼宴。拿出了清泉酒,吃好喝好,再说上一句,“赶紧跟着政府致富啊,咱以前比你们还穷,看看现在,也就这几年的事儿。”
“你们东山不加把劲儿,其他区都盯着呢。”
等走的时候,又给这些晕晕乎乎的东山区人一人送一条咸鱼,热情的把人给送走了。
人一走,小严村的村民就议论开了。
“这样要是还不知道搞发展,那就是该受穷了。赚钱都不会。”
“别嘚瑟了,要是当初政府带着,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