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找书记要说法。
知道李明华这边说不通,就直接去找于区长,让他主持公道。
于区长叹气,“我们东山这两年发展很不好,市里对我们意见很大。咱们要是再不狠心搞发展,别说其他人了,咱们在座个各位都要下去。找我也没用,我也不是管帽子的。”
“……”
苏青玉在花岗,倒是也听说了一些消息了。
因为有人找关系还找到花岗的干部这边来了。
花岗的干部可不敢做这种事儿,现在干部奖金的事儿已经确定下来了,所有人都盼着以后能多领奖金呢,十分重视自己的岗位,一点都不乐意出错。所有立马把这事儿告诉苏青玉了。
苏青玉问道,“东山这次动作这么大?”
“是挺大的,听说好些村直接开始自省检查,他们也学我们,直接在村里搞了一个检举箱,把村里的干部们给换了一批。连镇上的一些干部也换了。”
苏青玉倒是没想到,东山还真有这么大的魄力。
不过从东山那位领导第一个提出要合作这事儿来看,确实应该也算是有点魄力的。
之前没做出成绩来,主要还是缺少了眼光。
除了花岗关注东山之外,华阳区和临河区也在关注。
知道东山那边直接搞这么大动静,这两个区都在看着。
想看看会闹出什么后果来。
结果还算好,很大一部分人确实开始矜矜业业的工作了了。就是还有一小部分人有些影响,消极怠工了。
比如这次让他们通知老百姓,区里要搞养殖的事儿,让他们先和老百姓进行一个宣传推广,让老百姓先了解。这些人就故意讲的不清不楚的,让老百姓不了解情况,不重视这事儿,效果很不好。
于区长在和苏青玉谈话的时候,也把这情况给苏青玉提了一下。
他的意思是,让苏青玉明白,他们东山区是有魄力的,但是一些工作要开展起来也不容易。希望她别要求太高。
苏青玉道没有听出他这个点。她的注意力完全被这些人消极怠工给吸引了。
“于区长,我们应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责。”
她把自己当初还是花岗公社副社长的时候,对付胡书记和王社长的法子传给了于区长。
既然下面的干部不配合,那就不用他们,直接找老百姓就行。去告诉他们,区里准备带他们养殖。家家户户只需要投点钱,就可以当老板分钱了。
在宣传之前,还可以让每个村选两个村民代表出来,让他们来花岗区参观一下。
毕竟干部说的再好,那都比不上他们自己实实在在看到的。
就不信他们看到花岗人的生活还不动心。
等动心了,他们就会想参与投资。
这时候下面干部要是再消极,老百姓也不同意了。他们还是不好好干,达不到老百姓要求,老百姓也乐意自己选出新的干部来。
“你放心,如今各地区的教育虽然也不算好,但是比往年好。要找出几个高中毕业的来基层工作也是好的。我们现在要办的这些工作也不需要经验。有人手把手的带。你们要是确定想办。我到时候在我们花岗每个村挑一个同志出来,给你们一带一路的指导。”
于区长惊喜,“真的?”
“当然是真的。你们能够这样坚定的搞发展,我们也不能让你们白干。这第一次合作机会,我们花岗希望还是和东山合作。既然是合作伙伴了,以后也是兄弟单位,自然要互相帮助。”
有苏青玉这承诺,于区长顿时轻松多了。
也放心多了。
有人手把手的教,那他可真是不担心了。
“好,苏区长,你也放心。我们东山既然下了这么的力度来办,肯定是要好好搞发展的。后续我们一定好好配合你们。”
第411章
双方谈妥了,东山区就立马行动起来了。每个村选两到三个勤劳苦干的人出来,去当地镇上集合。到时候一起去坐车去花岗参观。还特别声明,包一顿饭。
虽然这会儿人不缺吃的,可能出去走一圈,还能在外面吃一顿饭,就没人不乐意的。
所以甭管下面干部办事能力怎么样,这件事情也办的很顺利。
花岗这边就更方便了。苏青玉只需要和老书记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安排,只要说得出道理的,书记基本上都是支持的。
一个通知下去,下面就开始准备起来了。倒不是准备接待工作。这对于花岗干部门来说是小事儿。随便找个饭店就能摆上几桌了。绝对是有鱼有肉,吃的好好的。
要安排的主要是苏青玉之前承诺的,每个村子抽一个干部出来,去东山手把手的帮忙。
苏青玉要求的还是优秀的干部。
她认为,这也是对花岗干部的一次锻炼的机会。
之前花岗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是由上面对下面进行方方面面的引导,所以下面基层工作都比较好做。
这次她也感觉到花岗的干部其实都没经历什么锻炼。
这次正好有个机会。
未来花岗要发展,对干部的要求也更高。特别是现在花岗对基层干部要求高,就更需要锻炼了。
这次安排一些年轻的,优秀的干部去东山支援,未来他们回到花岗,承担起更重要的担子,也能有足够的经验来处理事情。
可这选人就需要时间了,要选优秀的,还得自愿去。
毕竟去了东山,到时候肯定是要在那边住一阵子。那边的生活肯定是不如家里生活好。
本来还担心没人愿意去,结果主动报名,竞争这个机会的人还挺多的。
林楠也去了解这次任务进度,听说这个情况之后,立马就弄清楚原因,然后来和苏青玉汇报。
“主要是现在我们的干部考核,和干部福利待遇挂钩。大部分人也都清楚要做出成绩来,就要做一些有难度的工作。现在花岗各个村都在按部就班的工作,没多少出挑的机会。这次知道东山的情况,就觉得机会难得。”
苏青玉一听,心里也是欣慰。
良好的福利待遇,和考核制度,终于在花岗的干部群众起到初步作用了。
这还是刚开始实行,等以后考核制度越来越成熟了,花岗的干部素质也会越来越高。
没准她有一天,真能体会到如臂指使的感觉。
“东山那边联系没有,什么时候过来?”
林楠立马道,“我问过徐主任了,徐主任说和那边的主任已经对接好了,明天一早就过来。因为时间原因,这次行程主要是给他们安排好山和花岗。”
苏青玉点头,“这事儿你们对接好。这次的事情对东山的下一步很关键。民心是很重要的。”
东山的人比苏青玉还着急,联系好了形成安排之后,立马就行动了。
这些东山选出来的老百姓坐在大卡车上面,一个个新奇的谈论着这次的安排。
“听说是去花岗学习参观。你说我们能学什么啊?”
“不知道,不过我听说花岗人过的挺富裕的。”
“好山人也过得好,我姨妈婆家的小姑子就嫁到好山的,听说过的可好了。不过我姨妈说可能是吹牛。
你们知道过的多好吗,说是家家户户不缺肉吃。还盖新房子。收入比人家城里人都多。”
“吹牛吧。”
这些人虽然是东山的,但是和好山离的并不近。哪怕离得近。因为平时基本上不会离开村子,所以对其他镇发展情况并不了解。
偶尔也会听到一些人家传过来的消息,也只会当吹牛。
因为那种生活对他们来说不可能。农村咋可能过那么好的日子呢。
其实要说他们也不是没努力过,也学人家花岗人种过菜。但是技术不过关,所以种的不好。
他们的干部并没有教他们什么叫做大棚菜,也不知道专业种菜的技术。不知道菜要怎么种才会有卖相。
加上村里也没有专门的人来收菜,所以虽然花岗那边有经验,也传过来一些了,但是依然没能致富起来。
就和苏青玉曾经说过的一样,出去少量脑子比较活,胆子比较大的农民同志。绝大部分的农民同志除了勤劳苦干之外,并没有能力靠自己发家致富。
偶尔做出一点尝试,没能成功,就会马上放弃。
毕竟太穷,失败的成本他们承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