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太傅家千金(84)

作者:青云上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宫廷侯爵 天作之合 穿越时空 关键字:主角:杨宝娘,赵传炜 ┃ 配角:杨太傅,莫氏,晋国公,李氏 ┃ 莫问来路,携手同行 立意:莫问来路,携手同行 本文又名《都说我是白月光生的》、《岳父变亲爹》杨宝娘一觉醒来,穿越成大景朝杨太傅家的嫡次女。阿爹对她异常疼爱,还单独给她打了把金钥匙贴身戴着。点击展开

杨太傅接过信,拆开一看,里头只有四个字,请立太子。

杨太傅哈哈笑了,“你阿爹倒是和我想到一起去了。“赵传炜也没问里面写的什么,阿爹不告诉他,看来不是他能过问的。

宝娘不好到前院来,只能用心看着厨房做饭。自从她定亲后,陈氏把家里吃喝拉撒的事情都交给了她。宝娘从一个经常睡懒觉的小娘子,变成了每天打卡上班的小助手。

家里人这么多,一天吃穿住行的事情就有一箩筐。刚开始,宝娘事无巨细。等干了几天之后她发现,这样干下去,她要变成诸葛亮了。宝娘开始抓大放小,她只抓着关键岗位,比如各处的管事。

她提要求,让管事们去落实,至于你怎么落实,她就不问了,这是放权。但放权并不代表撒手不管,她会定期突击检查。

杨太傅近期不想让这对小儿女见面,但并不阻止她们之间互相送礼物。

赵传炜每次过来,会给杨太傅打一壶好酒,然后给家里女眷们买一些点心,给两个小舅子带些男孩子们喜欢的东西。除了这,他会特意给宝娘带些独特的礼物,都是些小娘子们用的东西,花花朵朵、胭脂水粉。

杨太傅从不过问,让人单独送到后院给女儿。

给未婚妻送东西什么的,哪个少年郎没干过呢。

宝娘得了赵传炜的尺寸,利用每天的空闲时间,仔细给他做了一套衣衫。

等到赵传炜考试前最后一次去杨家,宝娘让人把衣衫送给了他。赵传炜高兴地接过了衣衫,宝贝一样带回了家。

他每次去走亲戚,都会汇报老太爷和王氏,收了什么礼物,也会汇报王氏。

王氏见小叔子收了宝娘一套衣衫,仔细看了看,忍不住夸赞,“杨二娘子的针线真好,三弟有福气了。”

赵传炜红了红脸,“大嫂,我要不要回什么礼?”

王氏笑了,“三弟别管,只管去考试。等府试放榜后没几天,端午节就到了。到时候给杨府送一份厚厚的节礼,里头加几匹好料子,给杨妹妹做夏裳穿。”

赵传炜一鞠躬到底,“多谢大嫂周全。”

王氏笑着嘱咐他,“三弟,这几日家里的事情你就不要管了,好生考试。”

赵传炜点头,回去后继续攻读杨太傅给他的小本本。

杨太傅自从世子爷走后,就开始恢复上朝。

百官们都知道他和赵家订了亲,心里都各自思量。有骂他奸猾的,你自己官都这么大了,还找个这么有权势的亲家。也有认为他藏奸的,你们一文一武,这样里应外合,到底想干啥。

景仁帝就跟没事人似的,第一天,笑眯眯问候杨太傅,“先生身体好了?“

杨太傅照常行礼,“多谢圣上赐下御医,臣已痊愈。“

景仁帝点头,“先生不在,朕身边如少一智囊。日常想问什么,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人。“

杨太傅谦虚,“圣上过誉了,文武百官个个忠君爱国,皆是栋梁。“

景仁帝微笑,“先生与旁人,总是不一样。”

皇帝这样主动递了橄榄枝,杨太傅身为臣子,自然不能不识抬举,他仍旧每日兢兢业业。马上就是春收了,这一季的赋税该收了。

每逢收税,都是吏治最混乱的时候,杨太傅眼睛盯得死紧。

除了盯朝政,杨太傅没忘记那四个字。等赵传炜去考试的时候,杨太傅忽然在大朝会上上了一道奏折,请立嫡皇长子为太子。

他忽然上了这一道折子,如同在热火里倒了一瓢水,把大朝会都炸了。

景仁帝斥责杨太傅的事情,知道的人不多,以为君臣二人因政事争执,闹了不愉快。后来杨太傅生病养伤,景仁帝仍旧每日太医和好药赐下去,百官们最会看风向,看来杨太傅没失宠。

紧接着,赵杨两家结亲,众人更是大跌眼镜。好家伙,老杨不光没倒台,还给自己拉了个硬靠山,以后他和圣上叫板,岂不更有底气。

至于之前的流言,景仁帝不放在心上,大伙儿也只是私底下传一传。反正圣上是先帝亲生的,一看就像。至于那个小娘子,啧啧,谁管得了呢,如今成了赵家儿媳妇,你敢动她试试,你看老赵不把你家祖坟扒了。

做官做到一定程度,谁屁股干净呢。若只是论为官清廉不清廉,杨太傅真是个大清官了。如今他唯一的把柄被景仁帝捏着,但百官们不知道这无耻的君臣二人虽然没彻底闹翻,却已经达成了种种交易。

景仁帝觉得杨太傅以后会更老实了,谁知他居然这样捣乱。

大朝会上,景仁帝气的脸色铁青。要说谁不想立太子,头一个就是景仁帝。

景仁帝觉得,他千秋鼎盛,皇子们年纪尚小,看不出优劣,早早立了太子,一部分官员开始站队,心思都用在讨好储君和外戚上面,政务都要荒废了。

除此之外,嫡皇长子一旦立为太子,就成了众人的靶子,谁也不能保证他能不能顺利撑到景仁帝死去继位,若是出了意外,这世上只有死了的太子,没有退位的太子。

景仁帝目前只有五个儿子,他看的都精贵。

杨太傅不和他商议就请立太子,把百官们都搞蒙了。那些中间派心想,这难道是圣上的主意?你们师徒一向一个鼻孔出气,不会是故意来试探我们的吧。

严侯爷的人也蒙了,这,提前也每没通个气,怎么就忽然请立大皇子了。当然,他们肯定是乐意大皇子做太子的。

算了,有人冲在前头,他们附和一下也无妨。

至于张侍郎和谢侯爷等人,也跟着附和。这二人想的是,早早立了太子,省得世人都以为他们两家想夺嫡。

诚然,夺嫡的想法谁也不是没有,但有嫡皇长子在前,他们谁也不回去冒这个头。不如先让大皇子做了太子算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百官们风驰电掣一般,肚子里百转千回,思量了好久,居然都达成了一致意见,先后附和起来。

杨太傅低垂着眼,不去看景仁帝的脸色,“圣上,立嫡立长,非大皇子莫属。先帝在时,诸皇子争储,致使国朝动荡,胡人入关,险些丢了大景朝江山。圣上宜早立储君,以稳定朝纲,安天下万民之心。”

景仁帝额前十二旒冕冠遮住了他的脸色,他的双眼没有一点波动,平静地接话,“爱卿为社稷朝纲着想,朕知道了。立储君非小事,自然不能草率。”

杨太傅就是提个醒,也不是非要现在就立太子,并没死揪着不放,立刻又开始说赋税的事情。

等下了朝,诸位重臣都在上书房议事,从春耕说到赋税,又说到夏季可能出现的天灾,还有今年城墙要加固,还有各地秋闱的事情,说了半天,景仁帝就是没提一个字立太子的事情。

众人渐渐品出了一些味道。

等说了半天的事情,景仁帝单独留下了杨太傅,众人都习惯了,老杨总是最后一个走的。

景仁帝坐在那里看折子,声音毫无祈福,“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先生如何这般小气。”

杨太傅公事公办,“不知圣上说的何事,臣一向都是毫无私心。”

景仁帝翻了一页纸,“先生,朕原谅你对先皇不敬,先生如何还要给朕找麻烦。”

杨太傅跪了下来,“圣上,自来前朝后宫,从来都是分不开的。如今诸皇子长大,都是一个爹生的兄弟,谁愿意给谁磕头呢。圣上不早些立太子,难道要诸皇子们争夺个你死我活吗。”

景仁帝把奏折狠狠摔到案上,“放肆!”

杨太傅眼里毫无惧色,别看前几日说起宝娘的事情,他理亏,怂的只晓得磕头求情,如今说起公事,他又变成那个无所畏惧的杨太傅,“圣上,储君定下,诸皇子一时不服气也是有的,只要圣上稳定,略微扶持一把,储君有了威严,诸皇子自然臣服。至于太子,跟着圣上学习理政,也能减轻圣上负担。圣上不必忧虑外戚作乱,严家无一兵一卒,纵有千条计,也只能热锅里打转。圣上,臣为社稷想,方请立太子。立不立太子,与臣又有何干系呢。臣又不会升官发财,臣又不是外戚。”

景仁帝本来还在生气,听见他这一番无比光棍的话,顿时气笑了,“先生真是为国为民,但先生心里有过朕吗?先生是想让朕和父皇一样,最后被人喂下一杯毒酒吗?”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