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堂春色+番外(92)
姜珩依旧含笑,如沐春风般开口:“母后娘娘的顾虑儿也是晓得的,皇后是一国之母,自当择其贤者,赵氏女姊妹名声不瑕,本人却是好的,不然当年也不会请得到勤太妃为其插笄。”
谈论到勤太妃身上,就不是吴太后能轻易斥责的了。勤太妃是皇室为数不多的长辈,即便是吴太后,看在先帝高宗的份上,也要尊之敬之。
于是,姜珩又朝着几位太妃开口道:“母妃们今儿的意思朕都明白,从前是朕委屈了几位皇兄皇弟,今儿母妃们既开口了,儿自当无不从之。”
话说到这个份上,德妃她们的目的也达到了,至于宫里这两位神仙打架,又与她们何干?于是纷纷请辞出了皇宫。
自元和帝驾崩归天,姜珩继位后。她们这些有儿子的嫔妃都被儿子接回了府邸荣养,说起来,竟比吴太后的日子还惬意几分。
前一刻还热闹非凡的宫室迅速冷了下来,姜珩笑着看向吴太后,“不知母后娘娘还有何示下?”
“示下?”
“万岁自个儿都拿定了主意,哀家还能有什么示下?”
吴太后整个人迅速萎靡下来,仿佛老了十岁。
姜珩到底不愿与吴太后彻底撕破颜面,让人说他刻薄寡恩,“这皇位究竟是母后娘娘扶儿坐上来的,儿感念母后娘娘大恩。若母后娘娘平心静气,赏花为乐,儿自当亲之敬之。”
见姜珩说的真诚,吴太后不再多言,领着宫人失魂落魄地回了慈宁宫。
“兰芝,你说哀家是不是错了?哀家谋划的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吴太后倒在贵妃榻上,看着一旁嬷嬷问道。
兰嬷嬷神色晦暗不明,拿着美人锤小心翼翼为吴太后捶着腿,又过了片刻,再慢悠悠道:“太后怎会有错,太后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伯府么……”
听到这个回答,吴太后心下一凛。是了,她可不是为了承恩伯府活在吗。为承恩伯府谋划了大半辈子,竟忘了自己。
次日一早,承恩伯夫人递牌子进宫给太后请安,破天荒的被吴太后拒绝了。
昨儿她就听到了姜珩欲立赵氏女为后的风声,这一夜急的跟什么似的,眼下太后竟还不见她,这可如何是好。
好容易才拟定了中宫人选,内阁班子自是无人反对。早朝时姜珩又将此事说了出来,虽有几个持着私心反对的大臣,大多数人却都是没意见或是同意了。
论反对,承恩伯府一众自然首当其冲。可面对朝臣几乎是一片倒的情景,纵使生出三头六臂也挨不住御史们的口诛笔伐。
万岁这般年纪了,好容易才答应立后。眼下不过是挑个合眼缘的,又不是什么不三不四的人家,承恩伯府却为了再出一位皇后反对,也太打脸了。
于是当天姜珩的御案乃至内阁的桌子里,摆满了弹劾承恩伯的折子。
正午十分,内阁紧急召开了一场关于立后章程的会议,将立后流程乃至何时大婚粗略议论出了一个章目。
经过几位阁臣并六部尚书商议,决定暂且由中书省拟定了册封旨意,再由宁老亲王亲往明州宣读立后诏书,将象征皇后身份的一应玺绶交至新后手中。
而大婚日程则定在年关,那时恰逢各地藩王进京,如此也可免了来回折腾,让人怨声载道。
只是如此一来,礼部、工部、吏部的人倒是不满意,近年关之际,他们本就要忙些,各地藩王进京和迎娶新后又撞在了一块儿,更是忙上加忙。
最后几人闹到了姜珩那里去,日期还是定在了年关。眼下已是重阳,留下的日子不多了,三省六部跟着就忙了起来。
至于永嘉侯再次入朝一事,为着赵鸾被立为新后也跟着提上了日程,因着他原先的职务已经有人占着了,为此吏部尚书颇为头疼了许久。
最后还是在阁臣的暗示下,吏部尚书大笔一挥将光禄寺卿的位子给了重新起复的永嘉侯。
光禄寺掌祭祀、朝会、宴乡酒澧膳馐之事,修其储谨其出纳之政,最是清闲自在,且显而不贵,当真是极好的。
中书省十分迅速地拟好了诏书,经由门下审议无误,内阁加盖了玺印。诏书很快来到了宁老亲王跟前。
作为替天子下聘纳采的使者,是极为得脸的差事,宁老亲王开开心心接下了圣旨,带着使团风风火火就去了明州。
随行的还有宗正,陈太师,一干令使、节使、傧者。
赵鸾被立为新后的消息传到明州已然是两日后了,还是使者日夜兼程的结果。
听着使者报信,王州牧大跌眼镜,永嘉侯竟成了国丈,再想到这些年他没时时在永嘉侯跟前露脸,不禁捶胸顿足。
王家小姐更是人都傻了,想到往日和宋知书为难赵鸾的事,一阵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