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席地而坐(461)
那个有心人买通了东宫的侍女,威逼利诱,终于让她将偷听谈话一事答应下来。
其实那就是一段毫无逻辑的,前言不搭后语的,看似没有意义的话。
在两人的争执,甚至是相互动手之后,孟求泽忽然改变了态度。
他说:“陛下,臣以为,比起那些没有意义的问题,陛下更想知道有关神像的事情。”
戚潜渊的沉默持续了很久,终于艰难地开了口,问:“你知道多少?”
孟求泽答道:“所有。”
这就是全部的,没头没尾的对话了。
张妁将这段话告诉聂秋,只是因为看到了他腕上的铜铃,认为他必定与那个覆灭已久的天相师世家有所渊源,所以才全盘托出,想从他的口中得到一些解释。
不过,很遗憾,那时候的聂秋听得也是云里雾里,再退一万步,他就算是知道也不敢开口,毕竟天道正冷眼旁观,所以方岐生便替他搪塞了过去,只说有结论了再坦诚相告。
张妁现在应该正有条不紊地为她那个贸然跟来皇城的妹妹收拾烂摊子。
以她细腻的心思,想必也不可能将此事轻易忘记,估计过段时间就会寄信来了。
聂秋记得此事,却没想到竟然会在这个时机,从田挽烟的口中再次听到“神像”这个词。
至于田挽烟说的,她在梦中看见了自己,聂秋都已经觉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不然,她怎么可能毫无预兆,就将那些预言般的梦境告诉一个关系并不熟络的人呢?
而现在,将张妁所说的那件事,和田挽烟的这番话相结合,虽然说不上是严丝合缝,却能够在无意间佐证对方的话,是真实无疑的,神像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不止一座。
至少,聂秋相信,以戚潜渊的性子,这种像是江湖道士招摇撞骗时才能说出的话,他竟然会选择相信,而不是在隐忍的怒气中做出有力的反击,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亲眼见到了,不能用常理来解释的东西,所以只能选择相信。
神像意味着什么?是神明在人间的化身?是连结凡人与天界的桥梁?聂秋并不清楚。
他隐隐约约察觉到,命运的洪流席卷而来,裹挟这世间万千山河,朝他奔赴。
风声呼啸,将一抹黑色递到他眼前,聂秋抬手接住,将凝结了血液的羽毛握在掌心中,也许是云端有水雾笼罩,那片羽毛变得湿漉漉的,尾端处却很滑,让人想起野花的根茎。
空中的白头黑羽鹰尖啸一声,破空而来,带着点喜悦,盘旋几圈,向下飞去。
此时,这座山已经静悄悄地褪去,露出了山后的,坐落在塌陷深坑中的小村庄。
聂秋在半途的时候就买下了一对护腕,若是飞累了,鹰还可以在护腕上稍作停留——虽说它静不下来,往往歇个一时半会儿就飞走了,这时候,它却主动拍着翅膀飞了下来。
他卷起袖口,将护腕露出来,方岐生的鹰就很熟练地收起翅膀,稳稳地落在了上面。
令聂秋稍感意外的是,方岐生此时此刻就在村庄的入口处,负剑而立,双手抱胸,不知道是被鹰鸣声引了过来,还是他早就掐准了时间,知道聂秋会在这时候抵达昆仑。
一路上的疲惫在顷刻间烟消云散。
无论过了多久,只要想到那句含蓄而又直白的“不知我何时才有幸再与你共赏山色”,聂秋都心软得一塌糊涂,像是饮下了最醇厚的烈酒,让他有种微醺的醉意。
他不自觉露出了笑意,几步走了过去,忍住想吻方岐生的念头,轻唤道:“生生。”
方岐生的视线滚烫,在聂秋的脸上掠过,和他的视线有片刻间的纠缠,“好久不见。”
话音未落,被晾在旁边许久的鹰,胸膛一鼓一鼓的,从喉间发出略显不满的低鸣声。
聂秋注意到,方岐生的眉眼稍稍舒展,随即伸手去轻挠鹰侧颈新长出的软羽,不过是短短几息的时间,他便撤回了手,抬颔示意,语气并不严厉地吩咐道:“去吧。”
魔教教主眼见着勤勤恳恳的信使乖巧地飞走,刚转过视线,就看见眼前这个让他郁结难消的人,用一种怪异的,有点期待的目光,直勾勾地望着自己,像某种邀宠的小动物。
方岐生实在很想忽略聂秋的视线,但是在身后的不远处,黄盛已经嫌弃地准备看戏了。
所以,他想,接下来该怎么做,才能让这个和他纠缠了两辈子的人满意?
作者有话要说:张妁的这段剧情在137章~
第202章 交锋
方岐生凝视着聂秋, 像是初次见面,却又像是久别重逢,他的视线停留得太久, 久到聂秋都产生了一种错觉,面前这个与他朝夕相处的情人,好像并不是那么情愿看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