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427)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大麦比小麦成熟期早一个星期,去年八月发洪水,地里的大豆已经结荚,全部被淤在地里,相当于施了大量的有机肥,今年滩区的大麦大丰收。

滩区的群众刚搬进新家,一切都安置妥当了,马上动手割麦。去年的大水,好多人家的大牲畜被冲走,今年全靠人力,劳动量加大。

趁着现在小麦还没成熟,求亲告友借头大牲畜,至亲和关系铁的,连人带牲口一块过来,帮助收麦。

滩外没有亲戚的,连人带牲口一块租。有了盖房子的价格,现在雇人干活也有价了,管饭每天三元钱。

租牲口比人价格还高,每天五元钱。一个牲口就能拉着石磙跑一天,俩壮劳力也比不了。

麦熟一晌,节气不等人,大麦更是如此。大麦秸秆脆,熟过了麦穗头易断落,糟蹋粮食影响产量。

早上四点多,天刚放亮人们就起床下地,趁着夜里的潮气赶紧割麦子,忙到九点多,太阳毒辣辣的,麦子开始发焦才停下来。

早饭送到地头,吃饭也是歇息。吃完马上把割下来的麦子运到场里,摊开晒上。

就是有地派车和大牲畜,也得忙到上午十二点。午饭在场里吃,吃完就得压场,前边压后边翻,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挥汗如雨。

连续碾压三四个小时,中间歇息两三次,成桶的井拔凉水端起来就喝,很少有人喝开水。

下午四点开始收拾场地,扬麦子,大麦好扬场,麦芒两三遍就能扬干净。接着收拾场地,麦秸堆垛,麦芒扫干净,忙活到下午六点多。

这个时候是人们最高兴的时候,看着成堆的粮食,眉里眼里都带笑,止不住的乐呵,亩产都上千斤。

滩区的耕地基本上都种上了大麦,人均三亩,去壳也足700斤。

人们都高兴的说:“有了村台,咱滩区再也不怕上大水了,收这一季大麦,够咱们吃三年的。”

打完场人们也顾不上休息,赶在天黑前去收完的地里种大豆,当天收当天种,每天都干到天黑,晚饭得到八点以后才开始。

场地里搭个窝棚,帮忙的亲戚和雇来的人,就在窝棚里住,人们累了一天,吃过晚饭倒头就睡。

麦收是真累人,又热又脏又累,每天三元工钱真不算高。

有了亲戚的帮忙加上雇人,今年滩区的“三夏”比往年快了好多,十多天基本上完成了。

石庙村的其他几个队,和新石庄想比,麦收就慢了好多。一个村里沾亲带故的,看到新石庄麦收完成,不少人找到了新石庄的干部,求他们帮助收麦。

有想占便宜的,也有确实困难的,大多数人家愿意出钱雇机器。石庙村大部分是万元户,盖完新房也有节余,连着干了几天,都累的够呛,看到新石庄的联合收割机闲下来,都动了心思。

新石庄的干部也作难,都是一个村的,麦收大忙,闲着机器不让用,确实说不过去。可这么多人相求,让谁用不让谁用也作难。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干脆收钱,一亩地十元钱,交钱收麦。

收钱标准公布出来,交钱的排号,韩屯村都有人找了来。韩屯村的干部开了个会,收费按照新石庄的价格,韩志杰带着“高高三”韩富贵外出,韩爱国继续负责村庄建设。

各家各户地块零碎面积小,联合收割机的速度降了下来,一个小时也能收三十多亩。

有的这两台联合收割机,两天的时间,石庙村除了一亩以下的地块,全部收割完毕。

滩外的村庄得知联合收割机收费后,也都找上门来。韩志杰提了个条件:地块小于一亩的不收,来回的换地块耽误时间;少于五百亩的村庄不去,不够一天的工作量。

滩区外像韩屯这样三百多人的小村庄很少,基本都在千人以上,哪个村都种二千亩的小麦,只要村干部组织一下,凑够五百亩很容易。

“三夏”大忙节气不等人,秋作物种的早产量高,特别是夏棉,多收几十斤霜前花,十元钱就有了。

省时省力省钱,农民精明着哪,越来越多的人找到村里,就证明大家都觉得雇机器收麦合适。

这两天韩志杰和“高高三”俩人,早上四点起床,晚上十点收工,除去吃饭的时间,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收割五百多亩,收入五千多元。

就在这时,二爷找到了村干部,提出购买村里的农机具,还是按照原价购买。

韩屯村的农机具已经用的四五年,保养的是挺好,可按照原价购买,二爷还是吃了亏。

二爷不这么认为,他说:“原价能买到就是好的,要不是援朝学校支援,咱们村有钱也买不到。”

二爷是给二女儿桂花买的,大女儿桂莲在韩屯落了户,三女儿桂香嫁到新石庄,四女儿桂萍这次摊上了楼房,二爷总觉着亏欠了二闺女。

看到联合收割机挣钱了,二爷就动了心思,自家出钱给桂花购买村里闲置下来的整套农机具。

一整套的农机具可不便宜,收割机、脱粒机、犁地机、播种机,加上拖拉机,一整套的机器快五万了。

桂花在村里办了个服装加工厂,她对象和公公种地,俩人个子矮力气小,农忙季节还得桂花当主力,每次都累的够呛。

第585章 还钱

二奶奶心疼闺女,想起来就后悔给闺女找的对象差,害得闺女出力受罪。以前没机会,这次二爷下了决心。

这套农机具买到手,不仅能让闺女摆脱繁重的农活,还能增加收入,让二闺女也过上富裕的生活。

二爷这想法提出来,村里人也有动心思的,不过原价再加上成套的购买,五万元可不是小数目,真正舍得买的还真没有。

啥事都是韩玉臣家出幺蛾子,他大哥提出单买收割机,他的帐算的门清:“拖拉机县农机局就有卖的,谁有钱都能买,一样的钱傻逼才要旧的。”

没有韩玉臣大哥捣乱,村里本来准备让工作组的专家给估个价,便宜些处理给二爷,谁料到出了这个意外。

二爷听说后,坚持原价购买,而且要全套的。村里连夜召开群众会,成套的公开售卖,最后还是原价卖给了二爷。

二爷原价买村里的旧机器,得到大伙的一致好评,二爷疼闺女的名声也传了出去。韩屯比二爷家钱多的有的是,可像二爷这样,舍得给闺女花大钱的还真没有。

按说,桂花在婆家日子算是拔尖的了。公公是村里的支书,分地后虽然支书没原来的权力大了,可起码家里人不受欺负。

桂花依靠娘家,自己办了个服装厂,每个月收入一千多,家里早就是万元户了。就为了让闺女少受累,二爷可是下了大本钱。

经过这件事,韩玉臣在村里的威信更低了。二爷刚提出来购买农机具,就几个村干部知道,他大哥就跟着捣乱。

他不仅透漏了消息,还得在背后出了主意。不然他大哥咋知道县农机局个人能买拖拉机。

二爷夜里交上钱,第二天一早桂花和她女婿就来了。桂萍开着拖拉机,带着收割机和脱粒机和播种机就走了,其他的机器先放在库房里。

韩屯村的男人会开卡车,妇女会开拖拉机,小孩子会开吉普车。

桂萍个子高,性格和泼小子似得,磨着堂哥“高高三”,村里的各种机器都开过,开拖拉机小菜一碟。

桂萍一走就是半个月,才和二姐俩人一块回到家里,姐俩脸上都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

进门桂花就打开了包袱,里面是三万元钱。“爹,俺公公让俺给您的,说是今年先还这三万元,剩下的二万明年还清。”

二爷一听就生了气:“先前我咋着给你俩说的,你们回家没给你公公学。全村人都知道我买了送给闺女的,要是再要你们的钱,你让我这老脸往哪放。”

桂花赶紧劝他:“爹,您可不能生气,俺俩回家就给公公说清楚了,是您老人家送给俺的。不信您问桂萍,她当时就在跟前。

俺公公说了,您的心意俺们领了,可俺娘家还有宝景兄弟,咱们自家人都知道俺兄弟好,对姐妹实心实意,日子过好了还专门给俺补了嫁妆。

可这次的钱太多了,和补嫁妆不一样。俺兄弟现在到了说亲的年龄,家里姐妹们又多,本来事情就够多的,您再掏家底补贴闺女,谁家那么大的心,敢把女儿嫁进来。”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