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317)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这孩子记吃不记疼,隔了几天,又吃撑了。半夜起来接着溜,听大人说街上有鬼,就在自家的院子里转,把家里人吓个够呛。

他父亲壮着胆子,听说鬼怕秽物,端起尿盆开门就对着黑影泼了过去,听到孩子的叫声才知道闹了笑话。

还有一个笑话是喝胡辣汤的。一家四个男孩子,大的十二三岁,小的也六七岁了。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四个孩子正是能吃的年纪。

晚上做的胡辣汤,尽管家里用的是超大号的铁锅,可是架不住孩子吃的多。

几个孩子长这么大,第一次喝胡辣汤,都喊着好喝。大人特意多做了些,就告诉孩子:“好喝多喝,今天做的多,放开肚子喝过瘾。”

几个孩子膘上了,大儿子喝了八碗,小儿子喝的慢,也喝了七碗。

大人一碗没捞着喝,看见小儿子撑的抱着肚子,还眼巴巴的看着锅,一副没过瘾的样子,心酸的不行。

据说,这户人家,连着做了一个夏天的胡辣汤,直到小米下来,才换了花样,不过每次孩子说想喝胡辣汤了,都会给孩子做。

过了麦娘看妮,一般都是蒸糖三角(用糖做的包子,边上三个角)做礼物,今年白面多,食糖也好买,供销社没有平价的,集市上高价的食糖随便买。

据说有一家为了走亲戚,专门买了一斤糖,发了一斗盆的白面,特意的多蒸了好些糖三角,让家里的仨个孙子都吃个够。

原先麦后走亲戚,都是偷着蒸,等走完亲戚押回来的,才让孩子吃个解解馋。

听奶奶说让吃个够,三个孙子把第一锅的24个糖三角,都吃完了,一个人吃了八个,大的还意犹未尽。

今年是包产到户的第一年,征购提留按耕地上交。大概每亩地十斤麦子,即使是没种小麦的耕地,也得按这个数上交。

比起原来在生产队交的爱国粮,算是少多了。再说了,每亩收400多斤小麦,才上交10斤,大伙都能接受。

韩屯村1200多亩耕地,才交1.2万斤的提留,大伙把麦子晒了两天,才去公社的粮所交粮食。

麦收过后,公社粮所就忙开了。大门口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全部是拉着麦子的地排车。

今年是群众第一年交公粮,各家各户分散上交,虽然是几家联合一齐过来,也比过去以队为单位多了十几倍的人。

关键是过称麻烦,千家万户每户都得单独过称,各种情况都有,每天都有特殊事情发生。

尽管大多数群众都按照要求,积极上交公粮。可俗话说千人千心境,万人万模样,在公粮里搞鬼的也大有人在。

常见的就是下面装秕小麦,上面盖一层饱满的麦子。要不就是下面的麦子没干透,含水量过大。还有的在麦子里掺上小粒的坷垃。

公社粮所有专门的验质工具,多长的布袋都能把底下的麦子取出来,根本就瞒不住。

杂质多的去杂,含水量大的只好让他们拉回家去晒,粮所坚决不收。人们上交的小麦,多少都会去除些杂质。

尽管丰收了,可人们看粮食非常重意,特别是小麦,在人们的心目中更是重要。

好多人家在家过好了称,都是正好的斤数,到了粮所,除去杂质,斤数就不够了,还得再来一次。

本来人就多,加上二次补交的,人数更多。几十斤的粮食,和上百斤的一样,也得是那个程序。

开始几天还好,后来把粮所的大门堵得,交完粮食的出不来,后面的进不去。公社只得抽调人员,帮助粮所维持秩序。

每天的早上,粮所的人都出来发号,每天限制多少户。领不到号的人,赶紧回去,第二天再来。省得再这里排一天队,耽搁农活。现在是三夏大忙,农时不等人。

第432章 忙储存

麦收过后,市场上的小麦,每斤才0.30元,就这也没人买,集市上的成交量极少。

今年小麦大丰收,家家都吃不完的麦子,。购买小麦的,大部分是家里孩子多的工作人员。

今年是家庭承包制的第一个年头,人们都有存粮的习惯。家中有粮,心中不慌,除非有急用,很少有卖粮的。

现在还是计划经济,粮食专营,集市上允许个人买卖粮食,可是禁止个人长途大量的贩运粮食,这也是造成粮食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趁着价格低,韩屯村开始大量收购小麦,村里每天都有上百人的外来人口,基本上都在伙房里吃一顿午饭。

现在人的饭量大,每个人最少三个馒头,多的吃五个。一斤面蒸五个馒头,每斤麦子才磨8两面粉,折算下来每人一斤小麦。

村里人和外村的工人,都是用麦子换馍票。光是外来人口,每天一百斤小麦也不够。村里留的备用粮,根本不够一年用的。

既然现在小麦便宜,村里有的是库房,韩屯就在附近村收小麦,也给附近的群众,卖粮提供了方便。

麦收过后,最红火的生意,竟然是卖盛粮食的缸和囤的。好多人家的小麦,都在布袋里放着那。

布袋可是不隔老鼠,被咬个窟窿,麦子就撒到地上。用布袋临时存放十天半月的还行,长时间可不是办法。

缸和囤的价格猛涨,平时不到十元钱的大缸,涨到了二十元,盛粮食的大囤,也从五六元钱涨到了十元以上。

石庙村的两个队,跟着沾了光。他们这两年购买韩屯的簸箕柳,存了不少粗条子,也存了好多盛粮食的大囤。

附近的村庄有知道的,就上门买囤,没出村就把积压的大囤都卖了出去,还收了不少订购的押金。

只要有条子,成年的壮劳力,一天就能编个囤。他们也实行了计件分配制,收入一半归个人,一半是集体积累。

这种办法,极大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好多人家熬到夜里十点多。妇女和老人也跟着帮忙,削条子编囤底,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一个囤个人收入五元多,一天编一个,一个月能挣150多元,两个月就是300多,比过去一年的收入都高。

不仅是囤的价格高了,簸箩、簸箕的价格也跟着涨,从前的存货都卖了出去,他们现在顾不得给外贸局加工出口产品了,光是收了订金的粮食囤,就够他们编到秋收的。

都是一个村的,看到这两个队群众的收入高,其他的队的群众眼热了,也在自家的河滩地里,开始插栽簸箕柳。

除去买缸买囤,麦收后的另一种现象,就是织布袋的多了。从前在生产队,每人300多斤口粮,不知道几次分完,即使是人口多的家庭,有三四条布袋就够用的了。

通过今年的麦收,人们算是知道了,那家不收上千斤的麦子。特别是河滩的村庄,人均都超过了千斤。没有十几条布袋,嗮粮食都耽误功夫。

以前都是冬天纺花,春天织布。过了谷雨季节,人们就把织布机放了起来。

现在,算是农忙季节,可是大家把收起来的织布机,又搬了出来,忙着织粗布布袋。

织粗布布袋,用质量差的霜后花就行,纺的棉线也较粗,织出来的布比较厚实。

布袋布幅窄,一般是50公分,一丈布一条布袋,装120多斤粮食。也有40公分的布幅的布袋,只能装100斤。

一机子粗布,够做二十条布袋的,人们有自己单独织一机子的,也有两家合伙织的,主要是看家里人口的多少。

麦收后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买牲口的多了,牲口的价格飞速上涨,原来三四百元的耕牛,现在没有伍佰元别想买,就连个小牛犊,也买到了三百元。

比起耕牛来,毛驴的价格稍微便宜,三百元左右就能买头壮实的毛驴,可是牛吃麦秸,毛驴得吃杆草(谷子的秸秆)。

现在,各家都没有杆草,喂毛驴秆草还是去年生产组种的。

不过人们还是从市场上看到了机会,有的人家,麦收后专门种了半亩夏谷,就是为了收杆草喂驴。

附近村的人们都打韩屯村耕牛的主意,韩屯村的农机多,轻易用不上耕牛,大伙都想买韩屯村的耕牛。

可是二爷喜欢伺候牲口,他喂了十多年的牲口,对每头牲畜都有感情。再说了,喂牲口的成本也不大,韩屯喂牲口基本都是用苜蓿草。

不用铡草,也不用淘草,省了好些功夫,再说了村里在牛棚安装了自来水,饮牲口也不用二爷打水。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