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294)
华夏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还是有道理的。”
志高最不服气的就是悠悠了,他终于找到了借口:“悠悠从小就跟着姑奶奶到处跑,怪不得处处比我强。”
志远蹬了他一眼:“你也有强项,她没你会玩,论玩就不如你了。”
志高的嘴垮下来,红着脸不支声了。
智茹拉着杨奶奶的手,不是吃就是玩。她是这群孩子里,最听话的一个,从小就乖,嘴巴又甜,谁的话都听。
上面有一群哥哥护着,志斌没来以前,她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受宠的一个。
到现在她都六岁了,爷爷看到她,还会不自觉的把她抱起来。
杨奶奶家的小姑张美娥,听到智茹甜甜的喊她“姑奶奶”,激动的把她搂到怀里,莫名的喜欢上了她。
杨奶奶的公婆,都快九十的高龄了。家里请了两个保姆,加上悠悠给他们提供的高级营养品,身体比原来还好。
看到儿媳和闺女生意红火,养老有了保障。老人的心里也熨帖,精神好了许多,愿意到外面活动了。
原来,老人都是呆在自己住的院落里,轻易的不出门,俩人活着的目的就是给两个孩子作伴。
现在看到杨奶奶她们姑嫂俩,每天精神抖擞的忙碌着,他们也高兴。
两个老人虽然行动不便,可是脑子好用,都是智慧超常的老人。两人相互搀扶着,还能帮着管理家务事,省了杨奶奶姑嫂俩好多的事。
姑嫂俩人忙完了生意,不仅能吃上热乎饭,生活上也能得到照顾,家里基本上不用她们操心了。
加上保姆,全家六个人。虽然都上了年纪,可是心态好,家里经常充满了笑声。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杨奶奶才把孩子们带到自己家。原来,悠悠经常过来,可是见老人的次数却不多。
老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不行,非得留大家在他们家吃饭,还进去给每个人都找了个合适的玉饰。
姥姥看了,知道都是贵重物件,赶忙推辞。“老人家,这可使不得,您这都是宝贝,太贵重了。”
老太太笑着说:“就因为是好东西,才给孩子们。这可都是好孩子,差的东西根本配不上咱这么好的孩子。
现在和原来不一样了,也不用怕被人看见。都说人养玉,玉养人,让孩子们带着免个膈应。”
姥姥只好让孩子们收下,几个孩子乱哄哄的给老人致谢。在一片“谢谢老爷爷,谢谢老奶奶”的声音中,两位老人高兴的合不上嘴。
“好,好,以后有空了,就来这里玩,奶奶啊,给你们做好吃的。”
杨奶奶的小姑张美娥另外给智茹带了个玉佩,水润通透,一看就是极品。智茹不知道,只是看着好玩,高兴的趴在她的怀里,亲了她好几口,甜甜的说:“谢谢姑奶奶。”
第400章 辅导课
把个张美娥激动的,眼泪都流出来了,一个劲的说:“好孩子,不用谢,姑奶奶看见你啊,就觉着亲。”
两位老人也动容,连声的对姥姥说:“这就是缘分,这些年,就没见小娥稀罕过孩子。
秀芹啊,还是你有福,有这么些好孩子。今后可都是人中龙凤,你啊,是个有福的。”
姥姥笑呵呵的说:“谢谢您的吉言,有您老这金口玉言,俺就等着享福了。”
在洪城,孩子们更是如鱼得水,和罗新才家的孩子玩的热火朝天。看着智茹,王代娣馋的不行,遗憾的对姥姥说:“嫂子,今生俺是没闺女的命了。”
罗新才和她开玩笑:“这你可怨不着俺,谁让你娘给你起了个代娣的名字,哪知道真的应验了,你下面就是弟弟,到了俺家也得生儿子。”
王代娣那个气啊:“不是计划生育,俺还得再要,不信生不出闺女来。”
悠悠看着穿花裙子的小五瑞福,上蹿下跳的泼皮样,顿觉无语。这得多盼闺女啊,盼到给泼小子穿花裙子。
志远昊昊他们几个大的,跟着瑞祥学装收音机上了瘾,姥姥只好带着孩子们在城里住下。
迪迪也跟着学,他唯一不服气的是得喊小五“叔叔”。趁人不注意,就拿着这种好吃的哄骗他喊“哥哥”。
才两岁多的孩子有什么辈分观念,只要有好吃好玩的,还不是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一会的时间,俩人就混熟了。
小五跟在迪迪的屁股后面,“哥哥,好哥哥”的叫个不停,老四瑞康纠正了他几次,见他不听,气急败坏的说:“你要是再喊迪迪哥哥,就不要喊我哥哥了,哥哥再也不领你玩了。”
小五可是家里的宝贝,除了怕妈妈,他就是家里的小霸王,能让四哥吓唬住,喊得更响亮了:“迪迪哥哥,好哥哥。”
老四被他气得,咬牙切齿的,又舍不得拍他一下。大家看着,笑的肚子疼。
在洪城住了三天,除了志斌、志新和智茹,其他六人都装了一台收音机,大家才打道回府。
回去的时候,还带了一套工具和十几套配件,准备回去接着装,这是没玩过瘾。
回到家里,献宝似的把自己装的收音机摆了一溜,挨个的打开,让家里的大人评优劣,一个个得意极了。
村里的孩子见了,都羡慕的不行,嚷着让志远他们教给大家。
悠悠嫌弃吵的慌,把他们撵到了大舅家里,哪知道不到十天的时间,村里的孩子就把带回来的配件组装完了。
就连“高高三”也不顾脸面的和孩子混在一起,硬是抢着装了一台。
家长们都来找姥姥,让她给孩子们捎些配件来,还有让姥姥捎工具的。姥姥对他们说:“一套工具一百多,没必要都捎,我再捎一套,让孩子们轮流着用就是了。”
可是村民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说:“咱现在不缺钱了,买套工具让孩子们学门技术。听说城里有办学习班的,得200元的学费。咱村有志远和昊昊他俩免费教,俺们这就是赚了。”
特别是上了初中的孩子,志远把物理课中电流的知识,融汇到收音机的线路中,给他们讲了个透彻。
见孩子们跟着志远他们学到了本领,大伙都激动的不行。以前到了七岁还不让孩子上学,今年刚满六岁的孩子,都争着往学校里送,盼着孩子在学校多学些本领。
相比较于韩屯,石庙村做的有些离谱。开学以后,他们村在韩屯上四年级的孩子,辍学的很多。
由于分组,加上国家征收的爱国粮少了,工分的价值高了好多,少的也得在一元以上。
农村的孩子上学晚,四年纪的孩子大部分都在12岁以上,可以帮着队里干些轻活,特别是看庄稼,孩子们就比较合适,一天能挣五个工分。
家长们就动了心思,觉得孩子都上了三年学,认的字也不少了,算个账也会。
现在工分值钱了,还是回家挣工分合适。以后还不知道走到哪一步,村里现在就已经有两个队合在了一起。
再说了,指着孩子学好了,考上学去城里工作,能有几人。都说上学的比牛毛还稠,考上学的比牛角还稀。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自七七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是四年了,洪城县每年考上学的,大中专加一块也没超过二百人。全县一千多个村庄,十个村考上一个。
可是每年参加高考的,最少也得有3000人,5%的录取比例,确实少的可怜。
他们村的1——3年级,倒是人数不少,家长还是希望孩子学些字的,谁也不愿意自家的孩子,是个睁眼瞎,尤其是男孩子。
可是学习给家务活让路,家里有了事情,就不让孩子上学了。
把个石老师气的,整天的摇头叹息:“你们都眼气韩屯过的好,也不看看人家咋着做的,孩子没本事,从小就输在起跑线上。”
悠悠听说了他的至理名言,肃然起敬。要不是对他非常了解,悠悠都怀疑他也是从后世穿过来的。
胜男舅妈一直在韩屯住到志远开学,才和志远一块回去了。跟着志远去的,还有大舅他们两口子。
昊昊他们开学了,悠悠开车送的他们,志新也回到了姥姥那里。
临水一中的校区是解放前的市政府公署,整个校区都是原先的建筑,以英国风格的为主,充满了异国情调。
进了学校的大门,是一座三层的教学楼。后面两排四座楼房,每座楼房四个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