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266)

作者:恣悠悠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标签 吃货 家长里短 温馨清水 种田文 萝莉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 点击展开

悠悠把几款童装都拿出来,和姥姥商量起来。姥姥是件件都喜欢,其他的几个人看见,也都夸好。

冯主任看着这些童装,兴奋的说:“姑,您这在那买的,我咋没见着,这才像孩子们穿的衣服,这要是上了架,还不得疯抢。”

童装在临水基本上是个空白,百货大楼里的童装很少,款式也老旧,基本上就是成年衣服的缩小款,宝宝服根本就没有。

姥姥告诉他们:“我就是出来考察衣服的,既然你说好,俺回去就做,你要是想要啊,就找胜男吧。”

冯主任嘿嘿的笑着说:“韩书记可是给我带来了一名干将,今后啊,我们供销系统就跟着沾光了。姑,咱可先说好了,以后,你们的服装出了新款式,得优先供给我们。”

“好,以后咱就是一家人了,当然得先紧着俺侄媳妇了。今后,你们得多照顾着胜男,她怀着孩子可是不易。”姥姥和他套近乎。

“姑,您老就放心吧,我派她专门给您服务,一切您老说了算。”

悠悠在火车上,就用意识指挥智脑,线呢、的确良和防雨绸的童装,每种订了一百万套,裁剪好并且把布贴画粘上。

现在的布贴画,是用缝纫机轧上去的,后世里的布贴画,直接粘上就行,绝对不会脱落,简单省工。

儿童运动服,就有好几种,厚的、薄的、加绒的,又是拉链又是松紧边,做工麻烦。

特别是加厚带绒的运动服,现在的缝纫机,根本做不了。做运动服的针织布料,市场上也没买的。

因此,悠悠就在商城里,直接订制成品。电子商城里这种简单款式,化纤布料的儿童运动服,非常便宜,七八元钱一套。

喇叭裤、夹克衫依据深南流行的颜色和款式,直接订制的成品,这些化纤的衣物,还是比较便宜的。

棒子鬼子做这些东西,相当的有经验。吐血大甩卖,十元三条就是他们的口头禅。

还有,悠悠以1.00——1.50的价格,订制了100万的蛤蟆镜,也是棒子国的。

到了临水,姥姥给三舅家留下一套家电,物资局局长给联系了一辆顺风车,娘俩直接回了韩屯。

援朝舅舅虽然二十多天没回家了,他还是先去了单位。“姑,您回去告诉胜男,我安排好了,就去接她,让她在家里安心的养着。”

自8月18日出去,到9月2日回来,娘俩在外面待了整半个月,家里几乎乱了套。

大舅妈看见姥姥就说:“姑,您可回来了,咱家里的衣服积压了40多万件,快没地方放了。胜男急得不行,要货的天天跟着催。”

40多万件衣服没熨烫,全部积压在仓库里。去深南的时候,悠悠在家放了100万件的裁好的衣服,也已经全部发放下去。

智慧姐的录取通知书来了,京华学校是9月18日开学。大舅妈在妈妈的帮助下,给她准备上学的用品。

悠悠爸爸不能去张集高中代课了,部队来人,正在给他办借调手续,去部队制药厂指导伤药生产。

韩屯联中已经开学了,昊昊和志亮今年上初一。迪迪跟着家宝去上一年级,本来他还不到上学的年龄。

“小狗剩”张家宝今年七周岁了,该上一年级了,迪迪看他上学,也闹着要去,家里人被他缠的没法,只好让他去了。

姥爷现在是被代销点占住了,每天挑着铜钱打发时间,家里的猪羊都是昊昊在喂。他和志远两个,每天抽空割草打扫卫生,赶个大人能干。

现在他们两个,成了村子里大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吃苦耐劳学习好,哪哪都是优点。

悠悠看到哥哥就心疼,虽然他的个子长到了一米七,身体也壮实,可他才是个11岁的孩子,应该是到处撒欢的青葱少年。

第361章 孩子王

小小少年主动的帮助大人,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每次看到哥哥热的满脸通红的驮回青草,吃力的从猪圈里往外撂猪粪,悠悠就心疼的不行。

可是哥哥却笑的满脸的灿烂,每次干完活就去找姥爷汇报:“姥爷,我把猪喂上了。”

“姥爷,我把猪圈清出来了。”

“姥爷,我把羊圈好了。”

姥爷听见都会夸他几句,他每次听了,脸上就流露出自豪的笑意,这时候的表现,还挺像个孩子。

迪迪今年六岁了,也开始帮着家里干活。他跟狗剩一起,去河滩割草,帮着家里人捡鸭蛋,打扫鸭棚。

每次都嫌弃的捏着鼻子,嘴里不住的喊:“真臭!”。第二天,还是接着干。

这几年,变化最大的是狗剩,跟着姥爷一家在一起,他变得稳重多了。才7岁的孩子,就知道照顾母亲,看到她娘干重活,就会主动的去帮忙。

只有和迪迪在一起,才像个孩子,每当干了坏事,就会露出自得的坏笑。每当他俩勾肩搭背的坏笑着,准是干坏事了。

现在他俩年龄大了,干坏事的胆子也大了。他俩看到《地雷战》电影里鬼子骑驴,没事就跑到队里的牲口棚里,偷着去骑驴,经常被驴踢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为此没少挨揍,可就是不改。

到底还是让他们学会了,大中午的热的不行,他俩偷着骑驴去河滩割草,割完草再连草带人的骑回来。

俩人还从家里偷个白毛巾,学着鬼子的样子系在头上,在驴身上自得的坐着,看见的人没有不笑的。

现在,他俩是村里的孩子王,不论大小都是他俩的兵,经常前呼后拥的,集体干坏事。

比如去村前的塘子坑里摸鸭蛋,摸出来就在地上搭个灶,用罐子煮着吃。

有时候摸的少了,不够一人一个,就轮流去各家的鸭棚里拿,家长看见了,大气的装没看见,小气的就撵着打骂,可不管怎么管教,下次该拿还是拿。

偷瓜摸枣的事更是没少干,每次都是迪迪带头。村里的瓜地和石庙的高粱地挨着,他们也不嫌热,大中午的趴在高粱地里,匍匐着偷瓜,好吃的吃了,不好吃的就扔。队里的瓜园,没少让他们祸祸。

姥爷带迪迪的时候多,因此大家就找姥爷告状。姥爷每次都揪着迪迪的耳朵,说教上半天,基本就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

狗剩经常羡慕的对迪迪说:“还是你姥爷好,光说不会打人,俺姥爷的手劲可大了,每次揍的俺屁股都疼半天。”

对于迪迪上学,姥爷是一百个愿意:“上学也好,最起码上课的时候,能清净了。”

姥爷是心静了,学校的老师被他俩给缠败了,迪迪就是十万个为什么,想那问那,穷追不舍,逼的老师没办法了,就把他支到朱校长那里。有困难找领导,有问题上交。

爱国舅舅在悠悠的指导下,把各家的电器都安好了。其实就是空调难安装,不过有悠悠这个技师,还算是顺利。

尽管进入9月了,白天的温度还是比较高,最高气温还是在30度以上。应了那句老话:立秋奥热十八天,寸草结籽。

大家关好门窗,试了下空调的效果,不到半个小时,屋内的温度就降了下来,26度的室温凉爽舒适。

舅姥爷高兴的说:“这比咱肉食厂的冷冻室强多了,那里面可不能多待,咱这温度刚刚好。”

天热的很了,肉食厂的工人,看到冷冻室开门,就找机会进去凉快一会。那可是冰火两重天的酸爽,不是一般人能享受了的。

冰柜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来的时候里面就被悠悠塞满了各种冰糕,都是后世的优质冰糕。

当然,代销点里的冰柜里,放的是县食品厂里生产的冰棒。

录音机的录音功能把家里人稀罕的不行,悠悠从商城里拿出好多的空白磁带,每个人都录上一段话,再播放出来,把大家逗得眼泪都笑出来了。

其实这个时期的录音机用处真的不大,悠悠在深南买了一些歌曲磁带,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是邓丽君的专辑,现在还存在着争议,被称为靡靡之音。

姥姥很快就把录音机的作用发挥了起来,每当刘兰芳说评书时,她都把录音机打开,对着收音机录音。这样,家里人回来晚了,也能随时听评书。

高高的电视接收器,把村里人都吸引来了,看到里面的画面,彩电就被大伙形象的叫做小电影。

看到来人越来越多,姥姥把彩电搬到了代销点外面的大街上,放到高大的八仙桌上,还真和看电影差不多。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