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13)
不加工直接卖出去,一捆直径三十公分的高粱秸,也能卖一块多钱。村里每人一年分十来捆高粱秸秆,这也是一笔较大的收入。
高粱是人们的主食,吃的干粮主要是高粱豆窝窝,早上喝的稀饭是高粱面糊糊。与堤外村庄的“地瓜饭,地瓜馍,离了地瓜不能活”相比较,滩区的人们的口头语就是:“高粱豆窝窝就辣椒,越吃越上膘。”
村里人均分了350斤高粱,桂莲一家三口,因为工分少,分的少了点,一人也有200多斤。她俩口子高兴极了,张留根激动的说:“俺老家一年的粮食都加上,一人也分不到100斤。”
高梁收了,就开始耕地。各家和队里的积肥,大车小车的往地里运。地排车一车十个工分,胶轮车一车三个工分,清完一家记一次。
悠悠家的几个大粪堆,一共记了八百多个工分,姥爷原来在菜园一天才六个工分,相当于他半年的工值了。
今年村里喂得猪多,积的肥也多,一亩地上了十多地排车的土杂肥,一车一千多斤。
村民都说,终于达到了五八年提出来的,亩施基肥一万斤的标准,就是不知道亩产粮食一万斤啥时间能实现。
难,就是到了后世,高速发展的科技也没能实现,吨粮田倒是没问题。
队里的两辆拖拉机发挥了作用,能拉梨子能拉耙。两辆拖拉机一天能耕一百亩地,三天的时间三百亩地就耕耙完了。
队里的耕牛全用来往地里拉粪,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今年的“三秋”大忙比原来轻松了好多,大伙都非常满足。
姥姥喂的小鸡长成了大鸡,特别是公鸡,都长到了二斤左右。
收公鸡的来了,条件非常苛刻,只要当年的小公鸡,还得是一斤半以上的。悠悠看得咂舌,现在的农民真是冤大头,买难卖也难。
八月初六,姥姥带悠悠去了张集。集市上,除了供销社的饭店,开始有个人摆摊卖烧鸡的,一大盆的烧鸡用纱罩罩着,香味飘出去好远。悠悠拽着姥姥,闻着香味找了过去。
买烧鸡的还真有几个,他们都是要六个。悠悠看了觉得奇怪,“姥姥,他们咋都要六个啊?”
“这是要了送节礼的,现在时兴送六个烧鸡。”原来八月十五,未婚的男方得去女方家送节礼,还得在初十前的双日子送。其实就是八月初六、初八和初十,三天的时间。
现在六个烧鸡可是笔大开支,怪不得收鸡的只要当年的小鸡,老公鸡一般都在三斤以上,一只老鸡赶得上俩小鸡重了。
刚进食品站,站长就热情的打招呼,“老韩,你那里的鸡蛋咋样,今天带来了多少?”
“不多,还不到二百个,老话都说缺八月不缺腊月,这段时间老鸡褪毛不下蛋,小鸡还没长成,鸡蛋是不好收了。”
“这十五得做月饼,鸡蛋的用量大了,还收不上来了。不过把你家的两头肥猪拉来吧,我可听说了,都长到二百多斤了。”站长的信息够灵通的。
“下集给您拉来一头,俺得留下一头。秋后俺家盖房子,得杀了管饭。”姥姥实话实说。
原来,食品站还承担着八月十五做月饼和春节做点心的任务。姥姥因为要去县城,就没要月饼。
罗新才这次收的乱发多,5000斤乱发和2000斤废铜,价值4000元,再加上400元的利润,一共是4400元。他的妻子又要了150袋的头饰,加上2000双袜子,姥姥给了他900块钱。
罗新才送货的同时,拉来了五篓子红香蕉苹果,一篓50斤。姥姥要给他钱,他急了:“嫂子,您这是打我的脸,就这点东西兄弟能给您要钱。不满你说,我五分一斤从果园里拉了一车,买废品就靠它开道了。不是这东西放不住,我还想多给您几篓子那。”
“那嫂子就谢谢你了,这苹果又大又红,这价格也就是你能买出来。”苹果确实好,那个都得有半斤,散发出阵阵香甜味。
“嫂子,新才也就这点能耐,俺娘几个这些年跟着他,嘴里没受屈。”王代娣对姥姥夸他。
第149章 八月十五的月饼
“嫂子,您听见了吧,以后想吃什么就告诉我。对了,您十五前再来一趟吧,我给您留点好肉。”看来,他十五还是准备杀猪。
“最近我有点事,十五前就不来了。后院的花生差不多了,咱去刨点,给孩子们煮着吃。”
姥姥和他俩口子一起,到后院刨了一片花生。花生长的是真好,每墩下面都带着一大捧的花生,里面的花生仁顶满了仓。
悠悠想起了桂萍她们的谜语:“一个小孩二指高,满脸麻子罗锅腰。”看着罗新才,没敢说出口,憋得差点内伤。在心里暗暗鄙视自己不厚道,歧视残疾人,忘了上一世自己的尴尬。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嘴欠的悠悠又想起了另一个谜语,还出声说了出来。
王代娣愣了一会,哈哈大笑,抱着悠悠亲了一口。“悠悠好闺女,俺给你出个谜,看你能猜出来不。”
罗新才抢着说:“一个小孩二指高,满脸麻子罗锅腰。悠悠,猜吧。”
王代娣笑的捂着肚子,嘴里还喊着:“不行了,笑得肚子疼。”
姥姥看着他俩,也笑喷了。
刨了两麻袋的花生,姥姥给了罗新才家一袋,还把后院的钥匙给了他,让他有空把花生收了。
中午在罗新才家吃的午饭,饭后,姥姥带着悠悠去了县里的食品站。那里的月饼和张集的差不多,50斤批发,批发价0.50元,价格和张集的一样,姥姥要了200斤。
刚回到家,“高高三”的娘“小老妈妈”就来了,看到姥姥进的是县里的月饼,高兴的买了六斤。“俺就说得等着你家的月饼,看吧,还是等着这城里的了。”
张集和县城的两种月饼悠悠都吃了,没感觉出有啥差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包装纸上印的厂址不同。不过看她高兴的那样,悠悠就把到口的话又咽了回去。
这时候做月饼用的都是优质的原料,说是五仁,其实里面就有花生、核桃、芝麻三种,加上青红丝和冰糖、白糖。月饼呈鼓形,边沿稍鼓出,花纹和字迹清晰,形状端正,不破皮,不露馅,边角分明。
表面金黄色,色泽均匀,具有油脂光泽,边缘呈象牙色,底面棕红色。口味香甜,绵软带酥,有多种果仁香味。皮薄馅多、味美可口、不易破碎、便于携带。
相比于后世的天价月饼,悠悠觉得现在的月饼,才是货真价实的美味。
“小老妈妈”的宣传能力挺强,她回去了不大会,就来了好几家买月饼的,都是卖了去送节礼的。
到了晚上,姥姥才有空给舅姥爷家送东西,这次姥姥送去了三篓子苹果和10斤月饼,让他们走亲戚。看到半袋子的鲜花生,舅姥姥坐那就挑上了。
“嫂子,别跳了,也没多少,都给孩子们煮吃了吧。”
听了姥姥的话,舅姥姥不乐意了。“这都半袋子了,还不多啊,咱平时赶集,给孩子们也就买二毛钱的。我挑饱成的晒干了,放到年下炒着吃。剩下的秕花生也够煮一锅的。”
姥姥煮了一锅五香花生,昊昊和迪迪都吃撑了。可怜的俩孩子,长这么大就没吃过煮花生。
昊昊挺着吃撑的肚子,在哪纠结:到底是五香的鲜花生好吃,还是焦花生好吃。
第二天,石庙和附近村的人也来买月饼,都要六斤,190斤月饼一天就卖完了。村里的人知道了,都让姥姥再去进,后悔没早点买。
一斤月饼赚一毛钱,悠悠真不想去了,可姥姥痛快的答应了,主要是为了满足大家的虚荣心。也是,同样的价格,县城的咋着也比公社里的显得高档。
初八一早,悠悠只好认命的早起,跟着姥姥去了县城。姥姥这回嘴上说着多要,才要了500斤。
悠悠说要是不够了,自己可不再来了。姥姥笑着答应,“以后没有送节礼的了,一家要个一斤二斤的,这些足够了。”
还真叫姥姥说准了,到家后买月饼的人虽然多,但要的数量少,韩屯村的还好些,大部分要二斤,别村的人多数就要一斤。
初十那天一大早,志远就来了,刚进院子就喊:“昊昊,俺家打枣了,赶紧起。”
昊昊闻声就跟着他跑了,悠悠起来他们已经不见影了。刚想跑,迪迪揉着眼从屋里出来,都快哭了。“哥哥坏,不带我。”没办法,只好领着他慢慢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