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12)
谷子的产量高,亩产能到500斤,杂粮中队里种的谷子最多,有50亩,每人分了0斤谷子。
一斤谷子七两米,一人也快两斗60斤小米了。这里人们习惯晚上喝小米汤,这些谷子得喝一年。
第147章 大丰收
谷子黍子收完了,腾出来的茬子地马上耕耙好,等到了秋分季节播种小麦。
从七月十五趟花颗开始,队里三天拾一次棉花。每次拾棉花,人们就议论今年的棉花好。主要是没生虫,这比往年可是省大事了。往年不仅得打好几次农药,打药稍微不及时,就得靠人工捉虫。
不生虫棉桃就结得多,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今年的棉桃格外的大,真的像个桃子。
开好的棉花一个棉桃就抓一把,棉絮还长,好多人家都准备下一年在自留地里种棉花,要求队里分些棉种。
按照国家的规定,农民不仅麦季上交爱国粮,秋季还得交爱国棉,队里的棉花除了留棉种的外,霜前的好棉花都得上交国家,剩些短绒的霜后花才分给社员。
悠悠听着大家的议论,心想:姐这优质的抗虫棉要是不好,能对得起后世的高科技,后世虽然有着各种的不如意,但比起现在来还是进步巨大。
进入农历的八月,早晚就有点凉了,人们开始穿厚衣服了。八月初一,姥姥带着悠悠去了临水,给李保国送衣服。
进了自己家的院子,东厢房里让李保国摆了一片家具,有上次见到的,也有新收的,这次到没看见特殊的款式。
把衣服和袜子放好,又拿出了十斤花生油和一百个鸡蛋,姥姥用自行车带着悠悠先去了王奶奶家。
王奶奶家没人,看院子里遍地的落叶,得有一段时间没人来了。姥姥把油和鸡蛋放下,写了个纸条,说明是送给他们的,就去找李保国了。
李保国正好在家,看到姥姥就说:“姐,我寻思这天一凉,您就该来了,专门在家等着您,还真叫我想对了。”
“兄弟啊,我最近有点事,就想着等货齐了再来,还是有点晚了。”
听了姥姥的话,李保国有些为难,打了个楞,才不好意思的说:“姐,没想到您把货都带来了。说实话俺手底下没这么多的钱,我寻思您还跟以前似的分批来。那您先歇着喝口水,我去找人凑些。”
姥姥赶紧拦着他,“兄弟啊,你出去借不是打姐的脸吗,咱姐弟俩的感情还用借别人的,你手里有多少就给我多少,我不怕你。”
听了姥姥的话,李保国激动了,说话都不溜索了。“姐,今后您看兄弟的,您信兄弟我,兄弟要是对不住您,那就不是人了。”
说完就进了里屋,拿出来一个袋子,里面装的都是成捆的钱,一捆一千。一捆捆的就往外数,数到四十的时候,里面剩的就不多了,估计不到一万了。
姥姥制止住他,“兄弟,别再拿了,您得留点应急。”
“好,我听姐的。那院子还是买早了,不然能有五万多。”李保国话里有些后悔了。他把四万元钱装好,递给了姥姥。
回到悠悠家的院子,姥姥进里屋把货点给他。3000套女装,500套军装,男女袜子各3000双。李保国算了一下,趴在桌子上给姥姥打了个54000元的欠条,递给了姥姥。
“姐,您收着,虽然没啥作用,但兄弟我安心。”
“好,那我就拿着了,兄弟你点下货吧。”
“不点了,姐您信我,我也相信姐。走,看兄弟给您淘腾的家具去。”李保国说着向东屋走去。
“兄弟,你先别忙,家具我刚才见了,今天我还有别的事,我得回去了。”
“姐,您不能吃了饭再去吗,这都快十一点了。”
姥姥谢绝了他的挽留,带着悠悠去了汽车站,搭上了去平城的客车。
到平城都十二点钟了,悠悠饿的肚子直叫唤,娘俩直奔第一饭店。吃饱后又打包了十个烧鸡,就去了杨奶奶家。
杨奶奶开门看见姥姥,高兴的抱怨着:“妹子,可把你给盼来了,俺以为你把老姐姐我给忘了那。”
“哪能啊,妹妹这段时间有事,这不得了闲就赶紧来了。”
进屋坐下,杨奶奶就拿出来2000元钱递给姥姥。“妹妹,你点下这是上次的2000元钱,姐姐货可都卖光了。你那还有吗?”
“有,您跟我去拿吧,还有一些袜子,您也看下。”
杨奶奶进屋拿了个布包,跟着来到悠悠家的院子。看见姥姥拿出的袜子,马上来了精神。“真好,这是咋想的啊,容易破的地方都加厚了,这准好卖。”
“姐,您拿些袜子卖吧,价格也合适,男女袜子一样价,都是一块钱一双。”
杨奶奶不敢相信地又问了一句:“妹子,你没说错吧,这袜子一块钱也忒便宜啊。”
“没错,就是这个价。您看还合适吧?”
杨奶奶没了疑问,就兴奋的设想起来。“正好合适,我卖头饰的时候捎着袜子,都是小物件,也不占地方,带着还方便。对了妹妹,你下次得多长时间再来啊?”
“说不好,估计得一个月了。”马上就要开始秋收大忙了,还真是没了空闲时间。
杨奶奶考虑了一会,“这样啊,那妹妹给俺拿300袋头饰,袜子俺一样要1000双。扣子现在卖有点小了,你那有大点的吗?”
“我还真没注意扣子,以后再说吧。”
姥姥进屋给她拿东西,杨奶奶从布兜里拿出钱点着,接货的同时把钱递给了姥姥。“妹妹,这是5000块钱,你点下。”
送走了杨奶奶,刚过下午一点,娘俩就去逛街。虽说这个时代物资短缺,大街上也不算繁华,可逛街是女人的天性。
悠悠上一世由于自身的原因,基本上不出门,一切都依赖网络。这一世喜欢上了逛街,姥姥也挺喜欢,娘俩就成了逛街的搭档。
作为吃货,悠悠拉着姥姥先逛果品门市。还真是来对了,刚进了一批莱阳梨,这可是正宗的特产,不存在假冒伪劣。
两毛的价格更是动人心,悠悠缠着姥姥要了两篓子,一篓50斤。
交上钱就在门市里的水管上洗了一个,悠悠咬了一口,清脆爽口,梨汁蜜甜丰富,顺着悠悠的手流了下来。
悠悠赶紧递给姥姥,“姥姥,您吃,真甜啊。”营业员都被她逗笑了。
第148章 “三秋”不大忙
果品门市里还有两种新鲜的葡萄,一种是绿的,晶莹透亮长粒像一串串玛瑙。一种是紫的,葡萄粒结实的挤在一起。
营业员告诉姥姥,绿葡萄叫玛瑙葡萄,比较甜。紫葡萄叫玫瑰香,带着一种玫瑰香味。
可能是运输不易,葡萄价格较高,三毛一斤,用竹筐装着,一筐20斤,姥姥看着悠悠的馋样,一样要了一筐。
虽然才进八月,月饼已经上架了。悠悠看了下,都是五仁的,两个一斤的大月饼,一斤六毛钱,姥姥也买了五斤。
悠悠没看见有苹果,就问营业员:“阿姨,你们咋没苹果啊?”
“苹果还得等两天,八月十五以后的烟台国光苹果才好吃,你那时候再来买吧。”
回家的时候,姥姥的自行车后面驮着个篓子,里面装着梨和葡萄,还有四只烧鸡。先去的舅姥姥家,大家围着洗好的水果,高兴的吃着,都说比在集市上买的好吃。
舅老爷每样都吃了一些,又发感慨:“妹妹啊,别看哥走南闯北的,还真没你有见识,这东西哥都没见过,更不知道在哪买,一大家子都跟着你享福了。”
八月初五,学校里放了秋假,这次开学还没上够一个月。不过,“三秋”和“三夏”不同,由于各种庄稼成熟的时间不同,“三秋”相对的松快点,但拉的时间较长。
高粱熟了,三百亩的高粱连成一片,远远望去,红彤彤的高粱穗像天上的彩霞落了下来,美丽又壮观。
砍高粱真累人,男劳力都累得汗流浃背。妇女劳力就相对轻松了,和谷子相比,高粱穗少好多。大家把高粱穗用镰刀削下来,高粱秸捆起来,按人头分到各家。
高粱秸在这个时代,可是好东西。直接打成帛(bo)盖房子棚顶用,破开压成篾编成各种席,是必须的生活用品。就是从中间折断的高粱秸也有用处,把顶上的高粱莛折下来,可以做馍筐、锅柸。去了高粱粒和壳的穗,可以绑成刷锅的炊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