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大福晋育儿记(71)
离的远的一年一次。
不过蒙古福晋、夫人们送礼都是很有分寸的,免得害夫家落得个私通蒙古的最近就不好的。
一般约定俗称,一次送3-5辆马车,不能太多,一辆小马车可装9石粮食,一辆大马车一般可以装15石粮食,伊尔根觉罗家用的是大小马车混合的。
就这么些年礼,节礼,康熙和朝廷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管天管地,还能管着不让人家孝顺父母,大清朝可是以孝治天下的。
而且这点子东西,换算了银子也不多,刁钻的御史都不会拿这个说事,除了不能反驳人家孝顺娘家,大部分满族大臣,谁家没给蒙古的姻亲,
为这么点,他们犯不着啊。
祖母每年送两次礼,每次都是45石粮食和300-400斤茶叶,一般用3辆大马车{或者5辆小马车}。
按照最高的产量一亩田产3石粮食{一般北方亩产2石},祖母送一次礼会送出15亩田的全部出产。一年就是30亩,府中有3个蒙古媳妇就是90亩,其实折合银子才135两,一共270石粮食,茶叶也是最普通的茶叶{100文一斤的茶叶,12斤两},但是这个是他们的生存必需品。茶叶花费一年也才200两。
人家也不白拿你的,都是礼尚往来。
蒙古回的礼一般都是特产马奶酒什么的,有时候还会送小马驹,
伊尔根觉罗家庄子里的马大部分都是这么来的。回礼的价值一般都会高于送的礼。
祖母送一次礼,粮食可供7-10个蒙古成年男子一年,茶叶最多可供24-32个人一个冬天的量。
其实对于寒冷的冬日不过是杯水车薪。
一年送两次而已,二婶和三嫂嫁过来之后和祖母一样送年礼和节礼,规格都是一样的。
二婶是祖母娘家异母弟弟所生,生父为部落勇士,手中有100人,不过因为生母是奴隶,所以刚开始是奴隶的身份。
草原上都是这样的,一般奴隶生的孩子还是奴隶,除非你很得对方的喜欢,或者你生的儿子,女儿很有本事,否则难以改变奴隶的身份。
二婶改了奴隶的身份就是因为祖母,祖母看中了年幼的二婶,要聘为二叔的媳妇,就改了奴隶的生分。
祖母二婶的聘礼中就有10多辆大车的粮食,千斤的普通茶叶,这些是额外给的,其余的都是和其他媳妇一样的。舅舅们来送嫁也会趁机多买些粮食运回去,祖母也会另再送10大车的粮食。
三嫂也是博尔济吉特氏,算起了,三嫂和祖母的血缘关系是极为亲近的,三嫂是祖母同胞哥哥的嫡亲孙女,也就是祖母的侄孙女。
祖母和她哥哥都是科尔沁的一个台吉所生,生母为侧室,同母哥哥成年后分了一块领地,是一个有2000人小部落的首领,后传给三嫂的父亲。
二婶的父亲是三嫂部落里的勇士,
所以说起来,三嫂的身份比二婶高了不少,这是必然的,三哥是阿玛的嫡子,又在祖父母膝下长大,三哥和二哥是异卵双胞胎,年幼时在府里的地位也就仅次于要传承家业的大哥{嫡长孙}。
第172章 蒙古福晋在京城2
二叔是祖母身边的丫鬟所生,因祖母怜惜幼年失母,就一直养在膝下,不过族谱里面写的还是婢生子。
二叔生母是生女儿难产死的,母女俩都没活下来。
说起来,父亲几个庶出兄弟中只有二叔身份最差,是婢生子。三叔和四叔都是正经聘回来的姨娘所生,
三叔的姨娘是祖父做主聘的,四叔的姨娘是祖母做主聘回来的。不过二叔自幼长在祖母膝下,府里也没有人敢怠慢。
祖父曾经说过,他几个儿子中除了大儿子,就是小儿子最厉害。
确实如此,四叔能在几年的时间,将家里的产业打理的妥妥当当不说,还将两家店铺合二为一,5年的时间盈利较之前涨了十倍不止,是个厉害人。
{}
在和卓看来,四叔就是个笑面虎型的,
他的敌人很多时候都在不知不觉见被坑的很惨。
四叔又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也不摆公子哥的架子,三教九流都有朋友。
他对家族虽然不像阿玛这个族长一样事事操心,不过归属心还是很强的,不然也不会花费那么多是经历将家族产业经营的有声有色,要知道,他这样的庶子逃离不开一个分家,这些还都是大房的。
不过也不能说没有利,阿玛会尽力帮他,阿玛大哥他们都会尽力提携四叔的儿子们,况且四叔是和大哥一同长大的,感情深厚,四叔和大哥年纪差不了多少。
和卓认为四叔日后定能成为一方大员。
康熙32年也算是平安渡过了,六哥佳珲不复众望,考上了武举人,殿试发挥不错,被钦点为武探花,这一下子就炙手可热起来,
上门的媒人要将家里的门槛踏破了,不过他们都没有机会,最后六哥被康熙赐婚了一个宗室格格。
清朝的宗室格格不值钱,就一个姓氏好听罢了,不过这也是恩宠,这个新六嫂阿玛只是个闲散宗室,手里没什么实权,所以她嫁过来也傲不起来。
额娘原本打算好好的,选秀后选个好闺女配给自己儿子,现在儿子是探花郎了,有的是好的可以挑,就这么一棍子被打死了,配了个宗室格格,除了姓氏有什么好的。
额娘心里的不满意的。
因六哥武艺高强,比试的时候样样第一,将第二名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得探花郎是因为文比策论拖了后腿。
加上年纪偏小的缘故。
康熙破格直接封了个委署前锋参领{从五品},就走马上任了。
一般科考上来的文科是由翰林院委派职务,武科是由兵部委派职务,帝王亲自下令给你封个什么官,就是御赐,荣宠之事。
今年殿试的题目比较厉害,让写出大军行走粮草的安排。
伊尔根觉罗家当家人曾是户部尚书,不过六哥因为年纪小的原因,很少涉猎这一块,而且年幼就出门学艺了,不能和哥哥们比,
不过六哥他一直走南闯北,这些难不倒他,回答的比较实际,比那些假大空好了不少,所以康熙才会点了探花。
阿玛科尔坤还是被罢官了,不是致仕的,给六哥赐婚也算是大棒加甜枣了吧,这个招儿康熙玩的是很溜的。
康熙32年的8月,也就是康熙与和卓夫妻偶遇没几天,太子爷的小格格就殇了,才活了4个月,是太子爷的长女,格格范氏所生,听说太子爷很是伤心。
康熙的几个大儿子都开始办差了,三阿哥胤祉进了礼部,四阿哥胤禛进了户部。
第173章 六嫂1
康熙33年正月28日寅时,和卓产下一男婴,为胤禔的第三子,也是嫡三子。
转眼间已经康熙33年3月了,
和卓的额娘伊尔根觉罗夫人带着六媳妇来见大福晋。
和卓又生了一个小阿哥,为大爷府里的三阿哥。
现在三阿哥快两个月了,
伊尔根觉罗夫人带着儿媳妇进来的时候和卓在逗孩子。
和卓对这个新六嫂是有些好奇的。
“给大福晋请安,大福晋吉祥”两人请安
“额娘,快坐。”和卓示意嬷嬷,
伊尔根觉罗夫人看向软塌上的三小包子,喜笑颜开“一阵子不见,三阿哥小脸张开了,面庞像大爷,嘴巴像大福晋,耳朵宽厚,必定后福无穷啊。”
老人都是喜欢孩子的。
人都喜欢听好听话,和卓也不一样,笑颜如花:“借额娘吉言了,这孩子整日吃了睡,睡了吃,额娘来啊,正好醒了,好像是知道额娘要来一样的。”
“是嘛,”伊尔根觉罗夫人来了兴致,老人都喜欢听这样的话,证明和他有缘分,隔辈亲嘛!
伊尔根觉罗夫人就坐到软塌上逗起孩子来了,六嫂也凑上去看孩子。
和卓开口:“这就是六嫂吧。”
额娘是笑着的,但是眼睛里面没有笑意,很是公式化:“对,这是你六嫂,带你来认认,成亲的时候你在做月子,还没有见过呢。”
看得出来,额娘并不喜欢这个儿媳妇。
这个六嫂家里是闲散宗室,但是个红带子,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子孙。
“见过大福晋,大福晋吉祥。”和卓赶紧搀扶起来,笑着说:“咱们原来就是一家人,现在你嫁给我六哥,更是亲近。”
和卓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位新上任的六嫂,眉心没有散开,明显还是女儿身。声音和蚊子似的,触碰她一下和小兔子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