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小姑养崽指南(91)
高夫子哈哈大笑:“自然是因为我眼光好,运气也好,才能教出这种好苗子。”
柳参不想理他,转头看向应宝珍和应窈,语气和缓下来:“先进堂屋吧,不必在外头站着了。”
小厮上了茶点便退下去,柳参喝了清茶,才心平气和下来:“说吧,无事不登三宝殿,你今日是有什么事来找我?”
先前在京都为官时他们一群人关系就不错,相互扶持,可惜等高行俭出了事,被陛下处罚。他也失了做官的心思,自请外放,来这青州城养老来了。
“我确实有事相求,”高夫子神色严肃,指了指应窈:“我是来带窈娘参加今年的县考的,不过我许久没监考,不了解往年应试了,才来请你指点一二。”
“县考?这不才不到九岁吗,便让她参加一回?”柳参皱眉。
县考虽不难,但很多夫子先生都会压着弟子晚一年再去,怕的就是弟子年少气盛,一时失了手,再也不能敢尝试。
得了好名次也怕他们养成倨傲性子,不能沉下心思做学问,晚些也没什么。
“是的,”高夫子点点头:“弟子聪慧,也没必要拘着她,让她试一试也好。”
柳参没多问,只是转向应窈:“你呢,你怎么想?”
应窈慢慢点点头,眼神是与年龄不相符合的认真:“夫子,我想去。”
第47章 指点
应窈怕夫子们没有听出她的决心,顿了顿又重复一句:“我想去的。”
青州巡抚的府邸宽敞,回廊里仆役匆匆往来,竹石嶙峋,流水淙淙。
一线天光倾泻而下,檐角挂着的惊鸟铃叮当作响。面容尚且稚嫩的应窈眼眸清澈,唇瓣却紧紧抿着,显出一种格外的倔强:“我已熟背四书五经的诗文,每日温习,按着夫子的要求写制艺。”
方才九岁的应窈肌肤细腻,眼瞳乌沉沉的,像一汪清澈的湖泊。与之对视的时候,能看见眼底细碎的微光:“夫子们都夸过我聪慧灵敏,又肯吃苦,我不比他们差。”
高夫子要求严苛,一篇制艺交上去要反复修改,让她斟酌韵律,修改语句。还硬生生纠正了应窈的字迹,扭转成方正的馆阁体。
虽有些稚嫩,但勉强能看出些许飘逸风骨。
这一个多月以来,她如痴如醉地研读背诵经文,临摹夫子字迹,揣度遣词造句,向夫子请教一篇合格的,又能抒发胸臆的制艺该如何写。
林青竹偶尔来书房里寻她,问她想不想同她们玩耍,换换心绪。应窈看着书案上堆积如山的卷轴,想了想,还是摇摇头。
她听着一墙之隔的欢悦笑声,瞥见湛蓝天幕划过的纸鸢,心底却异常平静。
夫子说,世上并不少天资聪颖之人,更多的是天资平庸,却焚膏继晷,皓首穷经之辈。有年少成名泯然众人的,也有资质平平却最终一举成名,惹人惊叹的。
自己是前者还是后者呢?
应窈想,若是她能做到的话,不论结果如何,自己都是能接受的。
柳参眯了眯眼,脸色沉下来,显出一种近乎苛责的审视。
哪怕他今日表现出来的神情较为和善,可他头上的冠冕,佩戴的玉腰带,以及府邸里训练有素的仆从,也能显示出他的身份。
应窈心底惴惴不安,还是硬着头皮和他对视。
今日来拜访的柳参大人说是高夫子的旧友,可他毕竟还是青州城的官员,也不知自己这一番话会不会惹他恼怒。
官民有别,哪怕她是书塾里的弟子,见到最低一级的官吏,也是要行礼的。
她心底紧张,眼神不由自主地往应宝珍和高夫子那里瞥了瞥。
没等应宝珍给她眼神示意,柳参便开口了,语气竟然还有些许愉悦:“行俭啊,你这个小弟子,倒是不同常人。”
他舒出一口气,竟有些慨叹:“我多久没看过这样机敏孩子了,言语流利,瞧着也让人舒心。”
想想他到青州城任职五六年,见过不少在书院读书的好苗子,听闻他的名讳无一不是战战兢兢,一派自己会吃人的模样。
柳参细数一下,应窈年纪小,还能说一句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些个读了好些年圣贤书,满口之乎者也的小学究可是没学出什么来,古板道理倒是一堆。
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应试一年比一年收紧,哪家弟子不是卯足了劲,削尖了脑袋往里挤。
柳参思及自己往年监考看到的卷子,满是晦涩难懂,拼凑出来的胡言乱语,还得硬着头皮批阅。
再仔细一想,也就是谢家的嫡幼子好些,不光才情出众,心性也尚可,是个能当大任的。
谢家是定州大户,祖上是跟着高祖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也封了侯爵,荫蔽后人。但谢家是一代不如一代人,慢慢败落下来,这一辈也就出了个嫡幼子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