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610)

作者:府天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一次荒谬的失足,好容易报却前仇的徐勋却落入了五百年前的大明中兴盛世。时值天下升平,金陵妩媚,京城雄浑,歌不尽秦淮声,舞不完淮扬曲,盛世的祥和下, 忠良满地走,蚁民不如狗,他这一介孤儿举步维艰,欲求存身且不可得。既然如此,那他就干脆顺天应命,当个风光的奸臣吧!大明朝满口仁义道德的忠良们,你们的末日到了!点击展开

此话一出,四座顿时一静,随即王九思便愕然说道:“对山去求了刘公公?不会啊,去求刘公公的是我才对,只可惜没见着人。至于对山,他是和昌谷去求了平北伯。”

“什么?”

李梦阳一愣之后,见众人全都是一致的赞同之色,他一时有些难以启齿似的,好一会儿才开口问道:“这次救我的,居然又是平北伯?”

“你以为还有几个人能和刘瑾打擂台?”何景明没好气地哼了一声,又筛了酒热热的递给其他人,这才头也不抬地开口说道,“只不过,你这事情说到底仍是当初驱逐八虎的余波,所以人家只能找了借口让寿宁侯夫人出马,把你得罪寿宁侯的旧账又翻了出来,这才借着圣意让你远离京城这个漩涡。虽说是贬官,但你还是离开京城的好。不说别的,我为了你的事情去求元辅,结果苦等两个时辰,人回来了却不肯见我。”

见李梦阳的脸色一下子阴沉了下来,王廷相连忙打圆场道:“好了好了,事情都过去了,再说这些未免没意思。来来来,今天本就是为了给空同去晦气,咱们大家敬你一杯!”

一轮酒喝了下来,李梦阳不知不觉就已经有些醺醺然。他带着酒意把徐祯卿叫到了一边,待得知其和康海上徐府求助的情景,他忍不住又开口问道:“如此说来,大家齐齐投了平北伯?”

“不能说是投靠,只是人尽其才罢了。”徐祯卿见李梦阳面色一阵红一阵白,误以为他是以为自己之事连累了朋友,忙又解释道,“对山是去修国史,何仲墨还在内阁任他的中书舍人,王敬夫调了吏部文选司主事,边兄原本那太常寺寺丞当得很悠闲,不愿升调,所以也就罢了,至于王子衡,则是调任都察院任监察御史。”

听到一应同伴各有职司,自己却要去山西布政司经历司当一个小小经历,李梦阳忍不住想到当初自己听从李东阳之意促请韩文带头伏阙,最后韩文去职,刘健谢迁致仕,授意自己此事的李东阳反倒是升了首辅。如今这些人借着相救自己的仗义名头,同样一一得美官,他忍不住突然哈哈大笑了好一会儿,最后跌跌撞撞走到桌子旁,也不管酒是冰冷的,倒满了一大杯就仰头一饮而尽。

那冰凉的酒液入肚的一刹那,他只觉得一股寒气油然而生,整个人一下子打了个寒噤。

“王守仁……王伯安……我和你都是天下第一愚人,不分先后!”

尽管其他人稀里糊涂没听清楚,素来不喜饮酒,今晚也不过浅尝辄止的康海却听清楚了。对于李梦阳骤然提到王守仁,他虽有些不解,可等到这一夜酒宴散去,他安步当车回家的时候,被一阵冷风陡然一吹,却是刹那间想起了李梦阳起头径直问他是否去找过刘瑾的话。

难道这事情……竟是被刘瑾捅给了李梦阳知道?怪不得,怪不得……李梦阳这人素来是高傲到了极点的人,要是认为刘瑾抓了他李梦阳,不过是为了屈服他康海就范,只怕会因此和自己割袍断义!所以,今夜明明是大家庆贺他出狱,他却把自己和王守仁并列,说什么天下第一愚人!

你只看到大家因祸得福,却不知道今次倘若没有平北伯,大家得为你受多少冷眼么?这么多年交情了,本以为是知己,没想到大风大浪面前,就什么都显露无遗了。

……

PS:康海李梦阳的公案,李梦阳和李东阳的过节……可以作为文人反目的标志性例子了……

第六卷 一山有二虎 第483章 朋党已成(上)

七子名声虽大,但那是文名,不是才干,徐勋看中他们,主要冲着他们在京城士林之中的名声。所以,他只通过林瀚给王九思和王廷相两个人挪动了一下位置,一来两人才干算是七人当中出众的,而来也算给林瀚和张敷华找了个帮手,然后就把本是翰林院修撰的康海调去修国史。至于生性懒散的边贡,担任内阁中书的何景明,他并没有轻易去动。

而他对于李梦阳这样心气太高看不上别人的愤青兴趣不大,反而何景明虽也有些愤世嫉俗,但在徐祯卿拿了不少七子的旧日文章和结集出的书给他看过之后,他倒是对其颇为赞赏,听徐祯卿说其仍有辞官之意,李梦阳黯然离京前往山西的这天晚上,他便让其去请来了何景明。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话固然不错,但就如你在你那些文章中字里行间说的,大势不可抗,顺势而动更是比逆势而为为上。林尚书张都宪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冒着毁名的风险到京城掌管吏部和都察院喉舌,较之愤而辞官的那些人,何尝不是另一种顺势?此番内阁首辅李大人岿然不动,你们觉得是他恋栈权位,只图自保,但他有他的立场,他若是走了,这内阁首辅谁来当,难道让给焦芳?就好比你们倘若现在就想让我和刘公公正面打擂台,我也是不会做的,这就是我的立场。我言尽于此,如今只想问一句话,仲墨是真的不想呆在内阁?”

李东阳执文坛牛耳,李梦阳等人不是门生便是晚辈,却一直在外组诗社文会,刊印诗词文章传世,虽及不上李东阳一诗出,坊间群起仿效的势头,可这七个人在京城士林之中的名声却颇为瞩目,不少年轻一辈标新立异的官员都视他们为风向标。

不服权威,敢作敢当,这便是李梦阳的人生宗旨。相比之下,何景明便要中庸得多,道不同不相为谋,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也是他此次辞官最大的原因。一想到刘健谢迁走了,李东阳在前次韩文黯然致仕时不发片言,此次又是袖手旁观,他便再不想留在文渊阁那个地方。

“平北伯好意我心领了。只是,内阁如今已经成了勾心斗角之地,我一个微不足道的七品中书舍人,就是留下也没什么意思。”何景明长身一揖,见徐勋并未露出愠怒之色,他沉吟片刻就诚恳地开口说道,“对山如今在修国史,若是平北伯真的有意,我想请调国子监或翰林院,扎扎实实读几年书,却比和人勾心斗角的强。”

人各有志,虽说很想在内阁留一个人权当内应,有什么事更容易通风报信,但何景明既是心意已定,徐勋自然不会强求,沉吟片刻就开口说道:“既如此,我去和林大人谢大人提一提,以你的文名,又有内阁中书舍人的经历,做一个翰林院检讨应该还是轻轻巧巧的。”

尽管徐勋不曾宣扬,但何景明等人频频出入兴安伯府,再加上京城中诸事素来是流传最快的,七子之中除了李梦阳之外的其他人如今投了徐勋,这消息立时三刻就散布了开来。这些人一贯自视极高,诗文上头目无余子,甚至连李东阳这样的文坛大佬也敢藐视,在为官处世上也和不少人格格不入。就是这么几个素来不服人的,竟隐隐站在了徐系这一边,怎不叫人大为瞠目?甚至还有人信誓旦旦地在外头说,这消息让司礼监掌印刘公公摔了一个茶杯,让内阁首辅李东阳阴了半天的脸,只事情究竟如何,谁也不敢向那两位大佬去求证。

相比李东阳和刘瑾的反应,所得颇巨,甚至因此而不断有士子登门自荐呈送墨卷的徐勋,却并没有借机广收门下,而是仿佛见好就收似的再次低调了下来。反倒是刘瑾支使内厂又挖出了两三桩弊案,甚至还捣毁了一个专在京城拐卖贫苦人家女孩儿的一伙地痞流氓,一时名声竟是有盖过东西厂和锦衣卫的势头。

面对这情形,叶广和谷大用还能岿然不动,提督东厂的丘聚却是忍不住了。当这一天朱厚照召集了他们这些亲信大珰,齐集西苑趁着雪过天晴游览琼华岛之际,等到上了山顶,他瞅了个空子,便上前说道:“皇上,东厂刚侦得一桩案子,河间府知府辛文渊,因巡抚都御史韩福的吩咐,操练各州县民壮,但竟是不得上命擅调驿马百余匹骑用。按制,驿马无上命不得随意征调,辛文渊韩福应尽快捕拿回京审问。”

上一篇:毓秀 下一篇:异时空之中国崛起+番外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