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郎(146)
新安实在气恼,又无人诉说,在厅中转了七八圈,终于气呼呼坐下,对着镜郎说个不休:“你说,明瑟怎么就想不开呢?”
“我也不知道。”镜郎实话实说,他身边就没有这样犹豫不决的人,只能靠话本里看来听来的故事善作揣测,“……可能是因为,八姨母是喜欢姜大人的吧,所以才这么犹豫不决,不肯相信是他——九姨你瞪我作甚?”
新安显然很不喜欢他的回答,一气儿灌下一盏冷茶,又端过广平那盏残茶,一口喝干,这才稍微气平:“明瑟怎么会喜欢这种人?”
“为什么不呢?八姨又不知道姜大人……人面兽心,再说,他生得也好,家世也好,还有学问,想来十几年前,年少探花郎,意气风发,风姿卓绝,八姨一见倾心,也属正常。何况喜欢不喜欢,有没有动心,和这些又有什么关系……难道九姨不喜欢姨夫么?”
新安明显噎了一噎,半晌才道:“……小孩子家家,懂得什么喜欢不喜欢的,去,给我倒一盏茶来!”
--
这个剧情点好像是拖得有点久了啊,但是又忍不住想把事情说清楚,挠头,抓紧时间多写了一章,赶紧写完吧……
每次更新都胆战心惊,担心有人骂我((
第87章 八十三
九月初七初八,连着两日都是暴雨如注,不曾停歇,天气也就一日更比一日凉了下去。住秋阁地势高,往假山下一望,雨水从石阶上流淌而下,如同瀑布,湍流不息,青竹出门几次,都浑身水淋淋地回来,好似在露天洗了个澡。镜郎总算逮着机会教训他,盯着他喝了三四碗多姜少糖的浓姜茶,美其名曰“为你好”“若是着凉风寒了可麻烦”,直看着青竹辣的眼泪汪汪,满头大汗,这才哈哈大笑着罢休。
青竹肚里好笑,面上却还是委屈极了,把镜郎按在怀里,亲了他好一会儿,直让他尝够了老姜的滋味,这才罢休。
到了初九日,天色依然阴沉,几乎能拧出水来,尤其寒风大作,镜郎被一大早叫醒,就犯了旧日脾气,赖在床上不肯起来,又是嫌这又是嫌那,青竹好说歹说地又亲又抱,又哄又劝,脸上还挨了几下子,这才同王默一起把他拖了起来,换了衣裳。
“不穿这件蓝的。”镜郎梳洗过后,一手撑着下巴,坐着让王默替他梳头,一面挑剔着青竹取出来的绸缎衣裳,“不,青的也不要。今天是好日子,换那件暗红的来,戴那块羊脂玉的坠子,对,金丝璎珞的那个。”
金银丝线打出来的珠络,网住了浑圆一块,阳刻“喜上眉梢”的白玉,在阴雨天气,和着衣摆上金线绣出来的大朵蟹爪菊,十分晃眼。
与之相配,盘发的也择了一支扁长的金簪,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錾的是卷云纹的花样,只是顶上以金丝缠绕,环着一枚拇指大小的南珠,隐隐闪着蓝光,犹如花蕊。
也亏得他年纪小,颜色好,这样一身金银锦绣,不显俗气,京城锦绣堆里长出来,粉雕玉琢的王孙公子,就该如此招摇。
“公子不是一直嫌这金的晃眼么?”青竹半跪下去,给镜郎系玉佩,笑着揶揄,镜郎摇头晃脑地,坐也没个坐相,笑嘻嘻道:“你不懂,今儿啊,我就是要去晃人眼睛去的……哎,可惜不是女装,不然,戴上那一套赤金红宝牡丹凤凰的头面,才叫亮堂呢。”
王默为他调整了一下发髻上的簪子,深以为意:“……晚上都不必点蜡烛了。”
他难得的敏捷俏皮,逗得镜郎和青竹都哈哈大笑起来。
重阳节,登高,赏秋,饮酒,吃重阳糕,天下皆如此,南方还有放纸鸢的习俗,终究因天公不作美而作罢,遍插茱萸也是应有之意,就连镜郎也在襟口别了一支茱萸,以应节气。
原本姜令望还要在衙署摆酒,宴请扬州城内老人,以示亲民敬老之意,要晚些动身,只是他心尖尖上的姜烈云要去登高,赏景,还要去寻陌生的老和尚看病,他怎么能不全程相陪呢?
镜郎等着上马车,远远往前一看,姜令望对着姜烈云,一副二十四孝的殷切模样,又是捏手,又是摸脸,依稀还能听见“该穿那件斗篷来,脸冻得这样凉”“茶果可预备好了”“今早药可吃了”,直让人听得牙酸,他正忍不住要抓了青竹,要暗暗骂两句,谁料新安一眼望中了他,还带着满脸的怒气,强行把青竹挤开了,吩咐了一句:“我同阿纪一道去。”
原本是他带着寒露和青竹两个,王默做个车夫,如今新安挤了过来,如何能与小厮同车。镜郎在心里叹了口气,挥一挥手:“姨母的车架空着,你们商量一下,怎么去吧。”又赶紧悄声安抚新安:“大节庆的,举家同游,九姨面上怎么这样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