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国(85)
雪势忽大忽小,落在屋檐、廊下、肩头,书房内的灯影却仿佛凝固在了那里,一动不动。
良久,松软的雪上忽然传来一道脚步声,沈孟虞应声抬头,只是眼底明星在看清来人时忽地一坠,未及升起,便跌入虚茫。
方无道人如鬼魅骤然现身,负手自院中行来,来势汹汹的雪花欺不到人身前,只得不甘散开,盗圣脸色凝重,甫一开口,便是一声喝问。
“沈家小子,你可知错?”
他错了,他知错。但若要他再选一次,他也只能做出同样的选择。
沈孟虞没有出声,只是垂首默立,方无道被他这幅不知悔改的样子气了个半死,一个没忍住,源源不断的骂词就这样脱口而出,雅词俚语齐齐上阵,三句不歇,十句才喘,惊得早已经歇下的沈家众人无辜被吵醒,却只敢扒着门缝向外偷窥,谁也不敢出来劝上一句。
几个弹指将那几道探究的视线封入门后,方无道骂累了,气出了,这才决定停下来换口气。他瞪着眼前这个一直一言不发默默挨训的“哑巴”,斟酌片刻,终于问出盘踞在他心底最后的那个疑问。
“你最后拦下皇后,可是中途改过念头?”
他今日为方祈破例插手一朝兴废,本是一念之间,随心而为,未曾计较过后果,也未曾想过有人会助他一臂之力。沈孟虞拦下陈皇后的那一手,他虽看不真切,但也出乎他的意料,若不是方祈自愿放弃这煌煌帝位,有沈孟虞为辅在侧,兴许他和方祈师徒二人,还真能完成他们盗家老祖宗一辈子的理想与目标。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也是他容忍沈孟虞到如今的原因。
“是,”当了一夜哑巴的沈孟虞终于开口,嘴唇冻得发青,可是说出来的话却字字铿锵,“方祈若想要这天下,我便把天下给他,这是我欠他的。”
他突然躬身下拜,素衣白衽,整个人都仿佛埋进了雪里。
千言万语,化作一诺。
“他想要的,此生我必会还他,我向前辈您保证。”
方无道受沈孟虞大礼,下意识地向右边稍稍挪了一小步。他盯着沈孟虞已经弯得不能再弯的脊背,紧拧的眉头总算一点点舒展开来,。
他没有立刻回答沈孟虞什么,过了半晌方才道:“这是你与他的事,无需向我承诺。不过你日后若做不到,我身为师长,总还是要为徒弟出头的。”
说罢,他手上忽然一扬,纷纷白雪之间,一件闪着温润光芒的东西落进沈孟虞怀里:“他已经走了,这个你拿去。算你有心,十年过去了还好好收着这枚带钩,当年那小子的一番心意,总不算是白给。”
当年?心意?方祈?!
沈孟虞握着带钩,猛地抬头,然而方无道淹留城中半日,只是为了完成徒弟所托,故而他早在话还未说完之前就已跃上墙头,待沈孟虞反应过来时,终归迟了一步。
盗圣的最后一句话飘散在风雪里,人已无处寻踪。
沈孟虞攥着带钩站起身,谢过章伯等人围上来的关心,独自推门进了书房。
灯下,一枚修补得完好无缺的白玉带钩静静躺在他手心。
作者有话要说:下一章,五年后。
第70章 窃国者侯
泰安十八年正月初一,平帝萧赞退位,传位于太子萧悦。
同日,新帝改年号嘉业,赏忠罚奸,恩泽天下,自此权力更迭,史书又撰新篇。
嘉业元年冬,太上皇崩于宫中平澜殿,一个月后,藏于平澜殿的佛堂的玲珑舍利锁失窃,然而新帝得知此事后只将平澜殿封闭,按而不表,未使世人知。
嘉业四年春,新帝除丧服,立吴兴沈氏族中嫡女、中书舍人兼太子太傅沈孟虞之妹、黄门侍郎沈仲禹之妹沈姝为后。次年四月,沈皇后诞下皇长子,举国皆贺。
五月,沈皇后宫中婢女在小皇子满月宴后回到偏殿,忽在小皇子身下的锦被里发现一枚长命锁,锁上莲华如生,佛光灿然。锁旁另有一信,详述此锁来龙去脉。
次日,沈孟虞入宫面圣。
醴泉殿中。
“少……太傅。”
萧悦即位已有五载,然而已经加冠亲政的皇帝在面对他最为倚重的师父时,还是习惯性地想要唤一声少傅。
好在他及时反应过来,涩然改口,从袖中摸出一封信笺,递给堂下之人:“我猜太傅今日便会入宫,便提前叫人把信从阿姝那里拿来了。这是他……方祈留下的信。”
五年前,不知方祈身份的他曾因沈孟虞的态度小小地嫉妒过方祈,也因此记下了这个书童的名字。泰安末年的那场宫变他身在其间,亲眼看着那个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少年受伤、被缚、破局、放弃,最后飘然出宫,经此一变,他心底最后的那点芥蒂早已烟消云散。
方祈选择的,是和他截然不同的人生。
堂下之人接过信笺拆开,短短三行墨字,他却足足看了一炷香的功夫。
终于,就在年轻的皇帝有些按不住气,想要出言宽慰几句时,堂下之人忽将信纸重新折好,双手回呈,声音平静,不现波澜:“陛下打算如何?”
“啊?”皇帝愣了一下,慌忙摆手推却,“此信太傅收着便是,不必还我。至于佛骨一事,我与阿姝商议过了,此物本就出于佛祖,佛心所系,乃天下苍生,我等自应将此物归还其来处,使之受世人香火,悉心奉养才是。”
和帝夺天下之宝,不仅未能保亲子福缘,已身亦因之折损。有此前车之鉴,日后历代皇帝就是再崇尚佛法,怕是都不敢再迎佛骨入宫,倒是遂了玄镜禅师的心愿。
从来处来,往去处去,不违背天意,就是最好的心意。
依言将信小心收入怀中,堂下之人拱手道:“若陛下恩准,送佛骨回清凉寺一事便交给臣来办吧。”
“太傅愿接下此事,自是再好不过。”皇帝得此承诺,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他踌躇了一下,见堂下之人上没有离开的意思,忍不住试探着问道,“先前听阿姝说,这些年来,太傅与方祈再未谋面,昨日夜间他将佛骨送回宫中,眼下定还未离开金陵。若太傅有意,我可令城中所有羽林郎、金吾卫四下寻人,太傅只需……”
只是他的好意还未说完,却被人拦住。
“谢陛下美意,但此事只是微臣私事,无需如此劳师动众。”堂下之人再拜辞谢,紧接着,他却突然双膝一弯,竟是郑重其事地向皇帝行了一个稽首大礼。
“但臣尚有一事,恳请陛下。”
.
嘉业五年,六月初一,在新帝的首肯下,清凉寺住持玄镜自宫中迎佛祖影骨回寺,此时距上一次佛骨出寺入宫,已过二十二年。
消息于半个月前放出,江湖朝野震动。一时间不仅金陵城中数万信徒蜂拥而至,就连金陵周边扬州、庐州、湖州等地的百姓得到消息,俱都匆匆赶来,想要一瞻佛骨真容。早在一日前,除了派驻金吾卫辟清的山道上留有一线空隙外,整座石首山,乃至于山下的普通农户家里都挤满了人,百十为群,香花做引,散钱铺路,闹闹哄哄直到辰时都未停。
第二日,巳时,提前赶来的百姓们大都抢占好了自己观礼的位子,激动的心情稍稍平复了一点,这才觉得腹内空空,口干舌燥,个个掏出怀中干粮食水,就地大嚼起来。
有人一边嚼着烧饼,一边摇头晃脑地与旁人分享起他道听途说的八卦来。
“前两日春华班的那出戏,你可听说了吗?”
“嗯,隐有耳闻,怎么?”
“你说世上真有那可以上天入地的神人,轻而易举地从皇宫大内里偷东西,又轻而易举地将东西还回去,就连大内侍卫都捉不住他,你说这还是人吗?”
“大概,是有的吧?早些年我听说江湖上有一位盗圣,专爱捡这天下最有名气的宝贝偷,什么金谷女儿红、蜀中第二锦、神器断水匕,好像都是他偷的。”
“那些算什么,我说的可是皇宫,皇宫啊!”说话人抹去嘴角饼渣,舔了舔手,有些不屑,“皇宫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天子所居,世上最要紧的地方。要是连进皇宫都跟逛园子似的,那这天底下的宝贝,怕是要被偷完了。”
“可戏里的那位盗王不是只偷了佛骨吗?”
“所以才奇怪嘛!那春华班的老板信誓旦旦说此剧讲的就是真相,但依我看啊,肯定是他听闻佛骨回京,凑热闹瞎编的一出戏!别的不说,要是我真有这一身功夫,那肯定要先将那传国玉玺弄到手上玩玩,奶奶的,这才是盗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