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明妧传(464)
这个发现让楚墨尘惶恐,他害怕是他想多了,是他记错了,他问道,“你确定世子妃后背上有桃花?”
稳婆连连点头,“奴婢确定,世子妃后背上有朵桃花,栩栩如生。”
只是被恒王摧残过后,有种残缺的美,仿佛在桃花树下杀人,血溅在桃花上。
楚墨尘眼底闪过一抹欣喜,暗卫见了道,“爷……。”
楚墨尘把那抹喜悦压下,望着稳婆道,“世子妃后背上有桃花纹身的事,不得告诉任何人。”
稳婆忙道,“出了这道门,我便把这事忘的一干二净。”
楚墨尘摆手,“送她出府。”
暗卫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他肯定是不知道世子妃后背上没有桃花纹身的事。
暗卫走后,楚墨尘把喜儿和雪雁叫了进来,他再一次问道,“世子妃后背上有没有桃花?”
两丫鬟齐齐摇头,“没有,世子妃后背上什么都没有。”
楚墨尘闭紧双眸,他怕喜悦会从他眼底溢出来,可他还有太多的问题想不明白。
恒王妃和恒王联手算计明妧,不可能弄一个假的世子妃把自己推进火坑内,可被害的如果是假的明妧,那真的明妧又在哪里?
楚墨尘把赵风他们找来询问,赵风、赵成听楚墨尘说死在恒王府的世子妃是假的时候,两人互望一眼,眼底闪过一抹悲痛。
世子爷承受不了世子妃丧命的消息,已经神志不清,开始自我麻痹了。
赵风大着胆子道,“世子爷,您太累了,要不属下请个太医进府给您看看吧,只有保重身子,才能给世子妃报仇啊。”
楚墨尘瞪了赵风道,“我说的是真的!世子妃后背上没有什么桃花纹身。”
赵风想起稳婆说桃花纹身的时候,楚墨尘反应很大,原来如此。
赵风高兴,又不敢相信,“可世子妃怎么会是假的呢,属下们亲自送她进的产房,从狩猎场到恒王府,没有人调换世子妃。”
楚墨尘找暗卫询问就是想知道明妧是不是在去恒王府的路上被人调换了,暗卫这么肯定,那应该排除这种可能。
楚墨尘很确定和他圆房的是明妧,之后他便昏迷了,再然后暗卫找到他们。
楚墨尘估算了下,这其中至少有两刻钟时间,明妧不在任何人眼皮子底下。
从叫救命把暗卫引去,再到他差点被人射杀,最后掉进陷阱里,一步步算无遗漏,难道是有人趁他在陷阱内昏睡的时候,把明妧偷梁换柱了?
这个猜测让楚墨尘心跳的很快,他宁愿明妧是被人挟持了,也好过落到恒王手里,最后自、焚身亡。
他迫不及待的想证实这个猜测,而现在唯一能证明他猜测真假的只有那具尸体了,或许尸体能帮他解开疑惑。
楚墨尘出了书房,再一次骑马去了定北侯府。
和之前一样,被定北侯府的小厮拦在门外,但这一回楚墨尘闯了进去。
明妧的棺椁前,苏氏哭的双眸红肿,定北侯眼睛布满血丝,神情憔悴,眼底带着杀气。
李总管快步走过来道,“侯爷,刑部尚书带着仵作来了。”
定北侯眉头一紧,“他们来做什么?”
楚墨尘道,“是我请他们来给明妧验尸的。”
“验尸?”定北侯眉头紧锁。
楚墨尘道,“我怀疑死的不是明妧。”
苏氏身子一凛,“怎么会?”
定北侯也不信,楚墨尘把稳婆的话说给他们听,苏氏喜极而泣,定北侯忙让李总管请刑部尚书和仵作进府。
屋子里的都是心腹,都期盼仵作能带给他们好消息,楚墨尘把棺材打开。
仵作验尸后道,“尸体右腿有断裂后愈合的痕迹。”
说的直白点,就是这具尸体生前腿曾经断过,而且看愈合程度,应该也就这一年的事。
定北侯府和楚墨尘都能确定明妧没有受过断腿这么严重的伤。
苏氏高兴的眼泪滑下来,抓着定北侯的胳膊道,“这不是咱们的女儿,她不是……。”
定北侯没有苏氏那么高兴,他问道,“那妧儿又在哪里?”
苏氏脸上的喜悦僵硬住,她望着楚墨尘。
楚墨尘摇头,“还不知道她在哪儿,我肯定会找到她。”
“但不管她在哪里,恒王动了算计明妧的念头,他就该付出代价,”楚墨尘眸光冰冷。
第619章 突然
楚墨尘的想法,和定北侯不谋而合。
明妧没死,定北侯要找恒王的麻烦还得看看明妧的意思,为明妧的将来打算,不会意气用事。
“明妧”死后,定北侯从见到明妧尸体的一瞬间,就决定该怎么做了。
只是现在以明妧的丧事为重,一切等明妧下葬之后再说。
没想到楚墨尘会发现明妧是假的秘密,免了他们哀伤悲痛。
想到明妧,定北侯就心酸不已,因为这已经是定北侯府第二次给明妧办丧事了。
明妧被人害的坠崖,他们受人误导在山下找了许久,没有找到明妧的尸骨,只能给她准备一个衣冠冢,明妧和喜儿回府的那天,正好是她衣冠冢下葬的日子。
这一回,设了灵堂,要不是楚墨尘机警,侯府就要把别人错当成她葬入祖坟中。
想到明妧的遭遇,苏氏就痛心疾首,她这女儿命苦啊,以前木讷被人讥笑,好不容易好了,却卷入是非中,就没有过过几天安生日子。
楚墨尘和定北侯在书房待了半个时辰。
出了书房后,楚墨尘回了镇南王府,定北侯去了苏家。
没人知道他们商议了什么事,定北侯府悲痛依旧,几天后,明妧的尸骨下葬。
但就在明妧下葬的第二天,一件大事猝不及防的砸在议政殿上。
从来不参与立储的镇南王主动请皇上立太子,而且请立大皇子为太子。
事情来的太突然,文武百官都懵了。
要知道大皇子还在北越做人质啊,已经有不少大臣都忘了大皇子长什么模样,甚至有些外放留京的大臣压根就不知道大皇子是高是矮是胖是瘦。
镇南王请立大皇子为太子,定北侯和苏老太爷附议,靖王爷长出来,接着是穆王爷……
渐渐的,一半的朝臣都赞同皇上立大皇子为太子。
成国公和晋王坚决反对。
镇南王看着晋王道,“晋王有什么好反对的?大皇子是先皇后所出,记名在皇后膝下,是皇上的嫡长子,皇上立他为太子名正言顺,于朝廷,北越提出交换人质,皇上左右为难之时,是大皇子主动站出来替皇上分忧,为江山社稷去了北越,试问皇上膝下那么多皇子,有哪个比大皇子更合适做这个太子?!”
其实,有些事包括皇上在内都不知道。
当初大皇子主动去北越,是王爷让大皇子这么做的。
孙贵妃和四皇子志在储君之位,大皇子是嫡长子,皇后无所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大皇子身上。
大皇子比四皇子年长一岁,他若是碌碌无为,就是给朝臣理由拥戴四皇子,要是锋芒毕露,那就是逼四皇子和孙贵妃除掉他。
在这种羽翼未丰,怎么做都是错的情况下,避开争锋才是明智之举。
如果只是简单的去北越做人质,去了绝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交换人质就不一样了,大皇子和北越容王世子互为保障,相隔千里,你护着我,我护着你。
到了北越,哪怕大皇子孤身一人,北越也得护他周全。
避开纷争,正好静下心来学习为人处世和治国之道,他这个嫡长子在北越一日,皇上就不可能立其他皇子为太子,不是孙贵妃让人送假消息说大皇子在北越纵情声色,皇上就信了的。
皇上要做明君,就不会在立储一事上落人话柄。
王爷不是不参与立储,而是根本就没有到需要他参与的时候。
镇南王府手握重兵,没有哪一个权倾在握的大臣能对立储一事袖手旁观,因为无论如何都饶不过去,就算王爷不想掺和,皇上也会问他。
王爷即将出发去边关,这一去就不知道多久能回来,大皇子回来后,以孙贵妃和恒王的心狠手辣,连医术高超的明妧都差点两次丧命,何况是大皇子。
事关江山社稷,王爷赌不起,皇上那么多的儿子,除了大皇子,没有人能和恒王比了。
王爷必须要在出征之前把储君一事定下,狠狠的断恒王和孙贵妃几根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