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明妧传(350)
她长这么大,还没穿过丫鬟的衣服呢,但大姐姐说的不错,世子妃穿丫鬟衣裳,她们不穿,就显得她们是在装样子,而且丫鬟打扮,也更显得她们只是来施粥的,而不是来装样子的,这样名声更好听些。
明妧和喜儿她们已经开始施粥了,楚瑜她们还在等衣裳,等她们换好衣服过来,便发现来城外施粥的人多了不少。
左相府千金、成国公府大姑娘、尚书府小姐、还有亲王府郡主……
施粥也能撞上?
楚瑜一脸无语,也更庆幸她们早早的换好丫鬟裙裳,和她们一比,高下立见。
成国公府大姑娘徐娇见了道,“怎么这身打扮?”
楚瑜扯着衣裳,笑道,“这样比较方便。”
徐娇脸色僵了僵,看着四下的难民,也觉得不合时宜。
那边明妧见好多马车过来,小厮从马车上抬粥下来,她道,“居然这么多施粥的。”
喜儿道,“更奇怪的是,都是来城门口施粥,难道她们都和姑娘想一块儿去了?”
不止喜儿,明妧也好奇,不过很快,她就知道为什么了。
雪雁过来道,“世子妃,孙贵妃向皇上提议城内不许施粥,要施粥一律到城外,这样可以把难民引向城外,不仅能便于管理,城内百姓还能安心做生意,皇上觉得这提议不错,便张贴了告示,所以她们才来城外施粥的。”
喜儿小脸皱成包子状,“大太太进宫见了孙贵妃,会不会是她……。”
明妧朝喜儿摇头,让她别乱说,当喜儿觉得,大太太赶着进宫,就是觉得世子妃的主意不错,赶着去给孙贵妃送功劳的!
孙贵妃这么为皇上分忧,皇上肯定欢喜,大加赞赏!
想到孙贵妃见天的恨不得弄死她们家世子妃,最后却用世子妃的主意讨皇上的欢心,喜儿就一脸的不快。
但明妧觉得,这没什么不好,世家大族爱攀比,都集中到城外施粥,他们会比着谁送的多,最后受惠的是这些百姓,这才是最重要的。
“别气了,快点施粥,”明妧催道。
喜儿嘟着小嘴,把粥呈给那些难民。
施完了粥和馒头,明妧也累的腰酸背痛了,难民实在是太多了。
这里没什么好待的,明妧打算离开,想到什么,明妧在喜儿耳边嘀咕了几句。
然后,离开的时候,喜儿问道,“世子妃,明儿咱们还来吗?”
“当然来,听德顺公公说,皇上派了小公公在暗处盯梢,谁赈灾几天都记下来,我能不来吗?必须一天不落啊,比起名声,一点米粮算的了什么?”明妧小声道。
虽然明妧说的很小声,但她身边正好有两个小丫鬟路过。
听到明妧说这话,当即跑过去告诉她们家姑娘,又正好,她们家姑娘和手帕交在一起,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
看着那些大家闺秀互相约定明天来施粥的时辰,喜儿捂嘴笑,她们都被世子妃给耍了。
楚墨尘走过来,笑道,“你帮皇上这么大的忙,要不要我进宫帮你讨赏?”
明妧笑道,“我是帮难民,当然,你要帮我讨点赏赐回来更好。”
那边,楚瑜走过来道,“怎么是四嫂帮皇上的忙,明明是孙贵妃帮皇上出的主意,没有这么往身上揽功劳的。”
明妧看着她,脸上没什么表情,“难得,孙贵妃看我不顺眼,还有和我想到一起的时候,施粥完了,你们是留下再看看,还是一起回府?”
“当然回去了!”
这些难民有什么好看的,再说了,明天不还得来。
坐上马车,大家一起回镇南王府。
下马车的时候,明妧换回原来的裙裳,楚瑜她们还是一袭丫鬟打扮,总是慢明妧一拍,不由的暗气。
王府下人没见过她们这样过,频频张望,惹的楚瑜恨不得剜他们眼珠子。
明妧没有直接回沉香轩,而是回了长晖院。
楚瑜她们一身丫鬟打扮,明妧一袭华贵裙裳,大太太见了道,“世子妃怎么就这么特殊些,不应该和王府的姐妹保持一致吗?”
第469章 圣明
明妧朝天花板翻了一白眼。
楚瑜生怕明妧怼大太太,赶紧道,“娘,大嫂和我们一样,施粥的时候是穿丫鬟裙裳的,只是在马车内换了回来而已。”
三太太笑道,“还是你们聪慧,知道换成丫鬟打扮,不显山露水,才更显得诚心。”
明妧在一旁摸鼻子。
如果知道楚瑜是学她的,三太太一定不会这么夸她,她就当夸的是她了。
楚瑜、楚黛她们略尴尬,但没有说破。
明妧小坐了片刻,就福身告退了。
等她一走,楚瑜就道,“听说皇上派了公公暗中观察满朝文武都有谁施粥了,明儿我们还得去。”
三太太望着大太太,“这事,大嫂知道吗?”
大太太摇头,“我没听孙贵妃说这事,不过皇上既然是暗中观察,肯定是考验朝臣对朝廷的忠心,皇上果然英明。”
“只是既然是暗中观察,怎么就传开了?”老夫人质疑道。
楚瑜摇头,“不知道是谁传开的,反正就这么传开了,好像是从德顺公公的嘴里传出来的,肯定不假。”
“施粥本就是好事,再加上皇上又暗中关注,你们就每天都去施粥,回头我吩咐大厨房多做些馒头,好歹我们也是镇南王府,决不能让人比了下去,”大太太道。
三太太赞同。
这事就这么定下了。
回屋后,周妈妈怕那些难民有什么传染病,准备了热水让明妧沐浴。
明妧觉得没那么夸张,但周妈妈执意,少不得从了她。
这边,明妧舒舒服服的泡澡。
宫内,德顺公公就恼火,向皇上诉苦,“皇上,你可要相信奴才啊,奴才可不敢假传圣旨,说你让人暗中观察,都有谁施粥的事。”
德顺公公跪下向皇上请罪。
假传圣旨是死罪,他担待不起。
皇上听得一头雾水,“到底怎么回事,起来说。”
德顺公公爬起来,道,“也不知道是谁传的,说皇上暗中派人观察,城门口都有哪些人施粥,让人偷偷记下来,说是考验臣子们的忠心的,还说这话是从奴才嘴里传出去的,奴才几时说过这话了?”
皇上眉头微皱,道,“是谁做了好事,往你身上摁的?”
德顺公公,“……”
“皇上,您不生气?”德顺公公小声问道。
皇上把手中奏折放下,笑道,“那些难民虽然不多,朝廷要施粥的话,也不少,现在这话传出去,一堆人抢着施粥,给国库减轻点负担没什么不好的,这话朕是没说话,就当是朕说的,明儿你去城门口看两眼,证明这流言不虚。”
德顺公公,“……”
他伺候皇上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假传圣旨,最后皇上把圣旨补成真的。
他一定要打听出来,这圣旨到底是谁假传的,也忒忠心耿耿,还不欲人知了些,刚刚没差点把他魂吓飞了。
德顺公公刚这样想,就听皇上道,“打听下,看是谁这么聪明。”
德顺公公连忙应下。
第二天,明妧她们前脚施粥完,坐上马车回王府,后脚德顺公公就坐马车到了城外。
看着不少人施粥,那些难民都就着粥啃馒头,虽然狼狈,但好歹没有饿的饥肠咕噜,略感安慰。
进过宫,见过皇上的,都认得德顺公公,见他过来,连忙迎上去道,“德顺公公怎么亲自来城外视察了?”
当然是皇上吩咐的了。
不过这话德顺公公没说出来,只道,“皇上让咱家盯着点城外,这事咱家没对外说过,怎么就传开了,惹的皇上狠狠的训斥了我一顿,到底是谁传开的?”
德顺公公脸一沉,大家心都跟着颤抖,毕竟是皇上身边的红人,说话的分量有时候都堪比一品大员。
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最后,就把明妧捅了出来。
德顺公公,
怎么是镇南王世子妃啊?
不过,这像是她干的出来的事。
德顺公公在城外待了一刻钟,亲自施粥,然后进宫回禀皇上。
皇上听的大笑,“居然是她。”
见皇上高兴,德顺公公笑道,“奴才刚到城门口,正好镇南王府施粥完离开,镇南王世子妃也在,满京都有镇南王世子妃这么聪慧的大家闺秀不多见,三两句话,就让这么多人争先恐后的施粥,奴才去的时候,少说也有十家在施粥,这一回水灾,不用国库派粮,这些涌入京都的难民就能填饱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