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家的小花娘(114)

作者:奶酪西瓜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治愈系小花娘(穿越)x有病病的丞相(重生)傅辛夷曾经是个瞎子,温温吞吞宅在家里,听着说书的讲那些她看不见的事情。波澜壮阔与她无关,野外风光与她无关。这天她听着史书外传,长睡不起。换地方醒来的她看见了天,看见了地,看见了历史上红极一时却又死状凄惨的丞相大人。 点击展开

封凌明明也带了这个心思,却偏生略苦恼思考了一下才开口:“翰林院事务很多,要是正巧也是我需要的,我看了出来默。你们可以借我这本去誊抄,钱看着给一些就是。能让我抵一下我的笔墨费就成。”

一群学子听着有书借还便宜,纷纷应声,开始埋头写书目。

“封翰林,您别急啊,我们马上就把书目给你。”一个庶吉士一边埋头写,一边对封凌说着。

封凌当然不急。

薄利多销,他抄一本,借的人越多,他赚的越多。一个人给他钱,哪里有一群人给他钱来得快。

骆康见有这等好事,很羡慕,也想花钱,写了两个自己特别想看的书名字,交到了封凌手上:“封弟啊,你简直是我见过最好心肠的人。”

好心肠的封凌不过是想赚点快钱,以此来填补一下生活所缺。

封凌见着骆康,想着昨天傅辛夷随口一提的事。

骆康家里开酒楼,必然要采买菜。菜这东西比花好一点,百姓种得多一些,但到了冬天一样会成让人头疼的事情。酒楼的采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花铺更复杂。

封凌斟酌片刻,和骆康问了一声:“骆兄,你们酒楼冬日的菜都是哪里采买的?”

骆康没想到封凌会突然问这个。现在距离下个冬日还有点远。

他诧异归诧异,还是给封凌解释了一下:“我们和京城外的农户约好了每月进多少菜。冬日里基本上都是秋日里的腌菜,方便保存味道也不错。要是想吃新鲜的菜,也有。京城有专人种暖棚,但价格会贵很多。”

封凌又问:“那要是吃的人多呢?”

骆康嘿笑:“那就来年多种点。要是吃的人少,来年就少种点。农户就是那么耿直,需要多少来年就种多少,多不了太多。刚开始把握不准,过两年都能估个差不多数。”

封凌听着,觉得傅辛夷后来应该也是这样解决了问题。

“那骆兄可知道,京城外头可还有人专门种花?”封凌不知道傅辛夷要多少花,但他名下因为没有任何田地,现在当了官,是可以买点田自用的,“我想买点花田。自己不会种,要是本来就有专人种的最好。”

种花啊!

这不是傅小姐才需要花么?

骆康一听就听出来了封凌的想法,朝着封凌挤眉弄眼:“问世间情为何物?”

封凌笑了笑,顺口接下:“不过一物降一物。”

骆康一愣,随后爆笑出声。

好一个一物降一物。

骆康想起自己家那个容易暴怒的妻子,觉得这世上可不就是一物降一物么!

他满脸含笑,恭敬拱手:“我今个回家就帮你去问,保证问出一大片物美价廉的好田。”

封凌提前谢过:“那就劳烦骆兄,封凌在此谢过。”

第102章

封凌忙着背书、抄书、编撰书, 还要筹备经筵的事, 并且和骆康一道去寻合适的花田。

傅辛夷忙着花店事物,并在埋头算着自己的花够不够用的问题。她将自己的简便阿拉伯数字算术教给了吴掌柜和小吕, 让他们用自己这个数字标法算账本, 看起来简单一点。

吴掌柜和小吕最初以为傅辛夷用奇怪数字标识,是为了免去被外人窥探账本, 但用着觉得确实好用,当然非常乐意就学了新的算账手法。

这几天晚上封凌都没到傅府吃饭, 傅辛夷也没觉得奇怪。

封凌要是真的天天来傅府吃饭, 傅辛夷还会担心封凌日常事情会忙不过来。新人刚入职肯定都很忙的。

转眼到了经筵日。

本朝经筵分为小讲和大讲。小讲人数少,规矩小,参与臣子数很少,专门给皇帝讲课, 一天隔一天就办一次。大讲则是规矩重一点, 人数众多,每月三次, 每旬一次。

寒暑由于天气和节日缘故, 有长达两到三个月的大长假, 不需要讲课。今年的大讲从二月开始办, 由于科举事物繁重, 所以多是在说科举方面的事情。

当年经筵刚开始建立时,多是为了讲点经义,说的都是道德素养上的问题。后来随着时间流逝,经筵是否有成效, 全看皇帝本人。有的皇帝疏懒,经筵就流于形式,有的皇帝勤奋,经筵的讲授就关联上了朝堂政事。

当今皇帝自幼饱读诗书,十分勤勉,因此常年看重经筵,至今为止在经筵上表现出众的官员,几乎都能得到重用。

封凌能参与的这次大讲,是他入仕以来第一讲,也将是决定他是否能从皮相受关注,到才华受关注转变的关键一讲。

翰林院洪侍读这几天被提拔成了翰林院学士,兼任礼部右侍郎。

他带着翰林院一众官员,将百官位置布置好,再将前面的讲台也布置了个妥当。洪翰林学士看了眼不远处整理手稿的封凌,略微不经意点了下头。

他身旁正布置好一切的另一位侍读也看到了封凌。

此刻的封凌很是淡定,半点没有即将要给皇帝和百官讲课的紧张。年仅十九,却根本不像是十九岁儿郎的模样。这些天封凌在做什么?听说还在帮翰林院同僚去文渊阁背书抄录。

侍读欲言又止,止言又问:“十九岁,会不会太小了点?”

洪学士看了眼自己同僚,反问了这位侍读一句:“你十九岁在干什么?”

侍读回忆过往,尴尬表示:“还在学堂念书。”

洪学士又问他:“当时你觉得你若是参与科举,会如何?”

侍读微愣。他当时在学堂里是怎么想的?他觉得自己参与科举参与晚了,要是早三年参与,他必然早三年开始准备秋闱,即便名次不高,但也有七成把握能上。

事实上他后来名次也算不得高,就拿了个庶吉士的名字,起伏了好一阵才走到侍读位置。他后来意识到,书读得好,在官场上也不一定能上去。但书读得好,起步真的不一样。

所以像他这样的人,左右拿不到前面的名头,早一步进朝堂会比晚一步更好。

封凌是有才能,而他最惊人的一点是将才能落在了每一步步子上,将脑中的想法落在了实处。要是畏畏缩缩,三年复三年,多惨啊。

侍读突然笑起来:“我十九那年,年少轻狂。觉得人人不如我,心比封状元还傲。可惜了当年没敢先走一步,最后反而慢了一拍。”

凭啥觉得人家十九岁就不行啊?

他觉得自己十九岁都很厉害了,人封凌比他还厉害,确实可以上去试试。

侍读想通,不再质疑洪学士的选择。或许他们这类天赋异禀的人,才更加能够理解同类人的想法。

关于封凌的议论远不止翰林院内部。

所有官员都对封凌充满了好奇,也想知道他能在这次经筵讲出什么效果。

老丞相坐在固定位置上,老神在在,似乎半点不担心接下来的经筵。他身边坐着六部的官员,为首的是吏部尚书,其后是其他几位,户部尚书傅尚书居中。

以前经筵讲课,皇帝先到,然后让文武百官进来站着一起听。刚开完早朝就还要站着听经筵,对臣子们来说挺累的,后来就逐渐更改,到某个老喜欢逃学的皇帝那儿,就成了臣子先到,皇帝后来。

至于皇子,以前是皇太子才有地位听讲,到了如今,则是年到十五的皇子皆可出席大讲。如今符合条件的皇子有七个。年纪最小的是十四皇子,今年刚满十五。他们则是坐在百官前头,代表了皇权地位。

后头的工部尚书桂尚书与傅尚书关系这些时日还不错,说起了封凌:“听说封翰林与傅小姐关系不错?”

傅尚书笑着应声:“是尚可。十五公主的品鉴会上一见如故。如今议了亲,过些时日就定下日子。”

桂尚书忙拱手:“恭喜恭喜,明年看来就能吃到喜糖了。”

旁边几位尚书纷纷道喜,傅尚书一一含笑回了。

老丞相抬了眼皮,也与傅尚书道喜:“不卑不亢,出入有分寸,是喜事。”

他是在夸封凌。

能让老丞相夸一句,让傅尚书也自得了一下,颇为欣慰客套了两句,看向随时准备讲课的封凌:这人是真的不错,还挺给自己长面子的。

“陛下驾到——”

所有臣子立刻集体站了起来,恭迎皇帝的到来。

经筵很是讲究,因为人多,更要维持好场面。皇帝身边跟着锦衣卫,其后还有二十名武将在侧。武将们集体穿着官袍,但武器依旧在身侧,以防有突发事故。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