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女朋友们(60)
那时,县城里打羽毛球的,多来自机关单位。
中场休息时,大家在休息区高谈阔论,声讨小日本。我当时很是不解,我一直以为县城里的领导,例如正科级干部,看待这个世界应该是比较理性的。
原来,是那么容易义愤填膺,甚至有点像二极管。
后来,我想了想,其实,与经历也有关系。他们的护照都不在自己手里,从来没能出去过,没能亲眼看过外面的世界,只是人云亦云,总觉得全球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边风景独好。
我若是拿张地图来问他们,你们谁能说出钓鱼岛在哪里?
或许,没有一个人能指准。
我对他们,略失望。
但是,我也不能表现出来,毕竟,不爱国就是最大的罪名。
我咋可能不爱呢?
不爱国,我能娶个中国媳妇吗?
在写Juliette的时候,我写到有些上海老人退休后,去南非生活,从地接导游开始学起,没有工资……
有朋友就提出,这个,貌似,不大可能吧?
为什么不可能?
是因为,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上海比南非不知道高了几个LEVEL,人咋可能往低处走呢?
错!
别说是上海,巅峰期的南非,即便是更发达的香港,也要自称弟弟。南非未必是发达国家,但是核心城市的发达程度是世界级的。看南非诺贝尔奖的数量和质量就行了。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就在南非完成。
南非的核心城市,跟欧洲,没什么区别。
我说的是过去。
不是现在。
现在?
呵呵。
走过南非,去过香港,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也被校正老师给咔嚓了,理由差不多。我提出了一个疑惑,不谈民族,不谈大义,殖民过程算不算推进人类文明?
南非若不是殖民地,会不会如西非一般,落后,贫穷,愚昧。(会!但是,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抗日是错误的?应该举手投降,早就……发达……)
校正老师,是个热血女青年。
为此,差点跟我翻了脸。她问我:若是美国到你们县搞殖民,你作为土著,你觉得能活下来吗?即便活下来,又怎么确保你不是人家的奴隶?
我觉得,我们俩谈的不是一个话题。
那时,我写这些,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疑问……
当然,今天,你让我写,我也不会写的,我又不是傻子,何必去挑战众人的神经?另外,我对与我切身利益无关的话题,毫无兴趣,不像我爹他们,整天在村里讨论美国要完。
另外,给大家科普两个冷知识。
马斯克是南非人。腾讯最大的股东,是一家南非企业。
以上,都是废话。其实只是为了告诉大家,南非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贫穷,相反,曾经很富有过,即便是农业,也要领先我们许多年。
真的?
真的!
看一点就行了,审美。我去过一个农庄,给人的感觉,那哪是农庄?分明是农业艺术。水渠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一直都有循环水在流淌,喷淋系统全埋于地下,只在果树下露出一点点头,放眼望去,看不到一根电线杆。一切都是环保模式,例如化肥是果枝发酵的有机肥,农庄里的步行道是由桃核铺设而成。
无论什么角度,随手一拍,都是风光大片。
农庄的主人是个年轻人,剑桥大学毕业的,从爷爷开始就喜欢收藏汽车,有四个库房,每个库房都有足球场那么大,里面不乏法拉利、兰博基尼。
搜搜游记就行了,不是我编的。
另外,再给大家科普个冷知识,过去,能搜到的南非游记或照片,多出自我之手。
他们的那种审美,我描述出来大家也GET不到的,还是需要亲自去感受。庄园里的服务生全穿西装,葡萄酒是自家产的,你刚坐下,小哥就彬彬有礼的给你倒上半杯……
不要钱。
单从收入而言,中国中产阶层绝对算是富有,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同级阶层还有两点差距,审美与精神状态。这个没有一两百年,沉淀不下来。
今天我要写的故事,都发生在南非。
那些年,出境团多是针对东南亚、日韩、澳洲、加拿大、欧洲、美国、俄罗斯。
很少有去非洲的。
偶尔有非洲团,也是跟迪拜捆绑在一起。
例如,迪拜、埃及,卖点是金字塔。
另外,摄影圈子偶尔组团去肯尼亚,拍动物大迁徙,一般是高端团、小圈子。
南非,很少有团去。
不是说,中国很少有团去,是全世界都很少有团去,主要是太远了,飞机动辄十五六个小时。国外的景区多是免费的,南非的更是如此。南非除了桌山以及野生动物园外,基本没啥收费景区,景区也没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