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人)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番外(264)

他提笔在纸上写道,“可建议汗阿玛先将杨衍裘召入京中。”

前朝。

散朝后,康熙同样也在想着派遣何人代表朝廷出使比较合适。除了身份,他还额外考虑到年龄的问题。因为若是领头人选了年迈之人,虽然压得住阵,但是长途劳顿身体必定难以支撑。

得要选一个既身份尊贵,又年轻力胜之人前去才行。

康熙在宗室子孙里想了一圈,最终选定了铁帽子王多铎的重孙,阿布凯。

不知道大家还有印象吗?阿布凯曾在六岁时,参加过胤礽的伴读考试。

多铎那一脉虽然也是铁帽子王,但是他的子孙后代血脉越来越少,逐渐有没落之势。铁帽子王的名头有了水分,阿布凯才会不顾身份,为了重新回到朝堂核心去参加胤礽的伴读考试。
只是胤礽当时名义上是选伴读,实际上是通过这场考试说服他汗阿玛,自己不需要伴读。所以即便阿布凯有着不输于皇子们的高智商,当时也被刷下去了。

康熙之所以能马上想起他,也是因为他从国子监毕业之后,已经领了笔帖式的职位,正在户部那里帮着四阿哥胤禛整理账本,他前不久还刚刚见过。

而且,阿布凯长得人高马大,俊美异常,在外头代表大清的脸面还真是绰绰有余。

领头之人定下,接下来便是筹谋准备游船之事。

前朝三宝太监下西洋时,据传他所乘坐的宝船乃当时最大之船,开到欧洲后,洋人见了都惊讶万分,直言没有国家能造出与之媲美的船。想到此处,康熙心里冷哼,他一定要让人造出更加庞大华丽的船只,让那些没见过世面的泰西之人大吃一惊!

拟定了在何处修建船只,再想到要挑选跟着船队走的商户,康熙觉得过几日他是该把儿子放出来,跟自己一起操心此事了。

除了康熙,官员们也在各自忙碌。户部得备出开支,工部得开始挑选工匠预备着皇上点名,兵部则开始筹划,到底要派哪个营的人马跟着一快登船出使。

就在朝廷各部为出使欧洲的计划忙得人仰马翻之时,京中却突然出了一件,造成影响范围不小的事儿。

事情,还要从顺天府尹最近突然接到大约十几起人口失踪的报案说起。

京中的治安一向是好的,且即便不是京中,一下子十几家来报失踪也是大事。更何京城是天子脚下,发生这样的事情,惊人程度自然非同小可。

顺天府尹自从接到报案,第一时间就派人去查。好在这会儿大家住的都比较聚集,衙役们走访了一圈就大概了解了不少信息。有几个街坊称,他们曾见过几个名单上的失踪人口,一起去了西北边的一处小院。

衙役们根据报案人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最后经查到了一处被洋人传教士租赁下的小院里。衙役破门而入之时,这位传教士正在给他新感沐入教的信徒教授英文。

正在专心上课的“迷途羔羊”们吓了一跳,纷纷尖叫着往角落里躲闪。而洋人传教士则下意识冒出来一句洋文:“wh

th

ppen?”

为防止歹徒激烈反抗已经抽出大刀的衙役们:“...”咱们就是说,认真学习是好事儿,倒也不必如此偷偷摸摸。

为了给报案家属一个交代,这事儿自然是不能瞒着的,自然要向上报。

因着这事儿前所未有,顺天府尹也不敢压着,自然要报给康熙知晓。

康熙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处理的,终归是没有真的闹出人口失踪的事儿来。只不过是传教士们借着开学堂的名义,忽悠百姓信奉他们的主而已。

他站在治安角度这么想,其实也有点道理。但是朝中的文官们可不这么认为。他们在早朝时纷纷请旨,要求康熙重重处罚这个传教士。名义都想好了,“淫祀!”

礼部官文有记载,未经官府正式批准的祭祀,通通可算是淫祀。没经过皇上批准就得香火的神,自然也算是邪神。

武官们则对此事十分不耐。怎么,人家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碍着你们了?凭什么不让人家学!

他们也不是就非要支持洋人,只是一贯看不惯言官御使的迂腐劲儿,所以找到时机就想借题发挥。

康熙一时被官员们争执不断互不相让的劲头闹得头疼。左右早朝议论不出结果,他索性便叫梁九功宣布散朝。

胤礽还顶着禁闭的惩罚没被放出来,所以此事他知道的晚了一步。

不过他听说后的第一反应便是,正好可借此时机,劝他汗阿玛在京城开设专门的外语学堂。

一来他想借此事把开设学堂于朝廷治理有好处的想法,隐晦地灌输给他汗阿玛。二来,凑上了这个时机,他也可以为朝廷派人出使欧洲多挑出点可用之人。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