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清穿]东宫女官+番外(263)

许思问害羞地点头,努力克制也掩饰不住嘴角的笑容,“是,我这些年有机会便读书练字,在先生面前献丑了……”

她的模样可不像是献丑,反而像是学生有了好的作品,想要给老师验收成果,得到表扬。

容歆毫不吝啬地表扬道:“你这字一看便知下过功夫,又能见你心性,极好!”

许思问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大,脸颊微微泛红,“先生,您喜欢吗?”

容歆肯定的点头,轻轻摩挲着上面极为清晰的“道”字,夸赞道:“你这绣技也比从前精进许多。”

“浅缃,你看一看。”容歆将卷轴递给绣技相对较好的浅缃,然后对许思问道,“她绣技比我强上许多,你若有问题,可以问一问她。”

浅缃谦虚道:“您过誉,我也多年未有机会动针了。”

雪青则是忍不住偷笑,实在是大多数人的绣技都要比容歆强上许多。

而浅缃仔细看过许思问的绣品,神情稍稍认真了几分,问道:“你这绣法似与寻常绣法有些不同……”

许思问道:“实在惭愧,我天赋、悟性皆不佳,先生所授甚多,却只略吸收一二分罢了。”

“你过谦了。”浅缃小心地收起卷轴,十分公允道,“许姑娘的绣法不落俗套,多加磨练,假以时日许是会自成一派。”

这是极高的评价。

许思问立即看向容歆,寻求她的认同。

容歆也惊讶于浅缃的高评价,不过她之前看也认为甚好,便道:“你确实没有懈怠,有所回报是应该的。”

许思问顿时喜笑颜开,眼中雀跃不已,竟是有几分失了稳重。

容歆见状,笑道:“趁此机会,还不将你最近的绣品拿过来,尽管请教。”

许思问清脆地应了一声,向几人一福身,匆匆转身出去。

隋嬷嬷含笑看着她的背影,对容歆几人道:“思问这几年经营铺子,十分爽利,没想到在容女官跟前,倒显出几分孩子气来,看来是真的很想得到您的肯定。”

容歆忆起初见许思问,那时她看起来与其他村里姑娘并无不同,只更坚强也更瘦一些,如今不说是脱胎换骨,变化也是天翻地覆的。

她没有参与过许思问的这些年,却见证过她改变的重要时刻。

容歆看着许思问向浅缃讨教时明亮的双眸,眼神越发的柔和。容歆由衷地希望,她们之间的这场缘分,会使这个姑娘走向更好的人生。

临分别前,许思问诚恳的邀请道:“先生,我想请您到我镇上的铺子做客,可以吗?”

容歆和浅缃二人对视,最终还是要下地址,答应了许思问的邀请。

又过了两日,依旧是容歆几人,乘马车来到镇上,按照地址,径直来到许思问的铺子。

店里有一个年纪不甚大的小少年,一见到几人便热情地迎上来,“几位客官,想买绣品吗?我们铺子里的绣品皆是本镇数一数二的,随便挑选。”

容歆含笑打断他即将开启的介绍,开门见山道:“我跟你家老板有约,劳烦去请一下,就说我姓容。”

她们这一行人的行头也不像是会骗人的,是以少年并未多耽搁,径直往院后去,不多时,许思问和先前那少年便匆匆来到铺子大堂。

许思问一边嘱咐少年去叫许思明回来,一边亲自为几人奉茶拿点心。

容歆叫她不必忙活,笑问:“不与我说说你这铺子?我以为你是想教我看一看的。”

许思问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指着东墙上的绣品道:“先生,这是我铺子长期合作的绣娘所绣,楼上还有些精品,不过许久才能卖出一幅。”

容歆方才便大致看过这堂内的摆设,此时顺着许思问所指望过去,稍一仔细打量,便问道:“这绣法和你似是有些相似……”

浅缃道:“确是出自同系。”

“先生从前不吝于教导我,我稍有精进之后,思来想去不该私藏,便教给村子里的姑娘们,这些皆是她们所绣。”许思问说完,方才询问道,“您不怪罪我擅作主张教授吧?”

容歆微笑,“我当初虽教导过你一二,可这些实际皆是靠你自身的悟性和毅力琢磨而来,想不想交给旁人,自然任凭你一人决定。”

容歆再见到许思问,脸上的笑意便不曾落下来,此时越发心情舒畅之下,便又关心道:“你这铺子开起来,可有难处?”

“我前些年攒下一点钱还要供思明读书,并不足以盘下这个铺子,多亏史叔和婶婶援手。”再说到铺子开起来后的情况,许思问只轻描淡写的一语带过,只笑道,“我遇到许多好人,已是幸运至极。”

“你也是个好的。”所以才会有人愿意对她给予帮助。

半个时辰后,许思明从私塾赶回来,大礼拜见容歆。

容歆对他的记忆不如许思问深刻,许思明那时年纪小,想必也是如此,不过许思问将他教导的极好,赤诚知恩。

午时,几人一同在镇上一家酒楼用了一顿饭,许思问付账。

饭后,容歆告知许家姐弟,她们不日将离开此地,再见之期不知何时。

许思问极为不舍,却笑道:“请先生一路平安,若日后还有机会再见,希望能不教您失望。”

“你日后有何打算?”

许思问坚定道:“我想将铺子开到府城去,无论是五年还是十年,我一定做得到。”

“如此……”容歆祝愿道,“以你的心性,定能心想事成,不必在意我失望与否,只教自己无憾便是。”

及至离开,容歆都没有问过她是不是真的要孤身一人,那并不是重要的事。

第212章

御驾进入山西境内之后, 初时还未有何不同,但进入几处大的府城之后,百姓皆夹道欢迎, 向御驾行大礼时请安的声音十分热烈。

起初,众人以为是当地官员所为,康熙三令五申不可如此惊扰百姓。

然进入沂州府后,当地百姓叩拜时的喊声更加震撼, 官员再三声名此乃百姓自发表示对圣上的崇敬, 康熙面上不显, 实则甚为高兴。

御驾下榻于五台山行宫后,每日皆有附近百姓送上当地的特产, 行宫官员每每上报,皆称沂州府百姓衣食无忧, 全赖于皇上的仁德, 因而十分感恩。

康熙自小便以太平盛世为己任,见百姓们能够丰衣足食,并心存感恩, 兴致上来,便提出微服出行, 见一见沂州府百姓们如何安居乐业。

皇上已有此决定,其余人等自然不能阻拦,明暗保护的护卫皆安排妥当, 便于某一日风和日朗时,微服出行。

出行随行人员包括太子胤礽, 皇长孙弘昭, 四阿哥胤禛, 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十四阿哥胤祯。

还有几位随驾出巡的大人以及装扮普通的护卫若干。

一个气势不凡的老爷领着几位公子, 身边还有那么多人跟着,走到哪里都是引人注目的,丝毫没有达到微服私访的目的。

不过好在,除沂州府的几个官员,并无其他人见过康熙等人,因此多数人哪怕对他们投以若有若无的视线,也只是猜测他们身份不一般罢了。

“这便是沂州府最繁华的街道吗?”此时已是十一月末,哪怕山西并不如京城寒冷,康熙说话时,口中还是有些许白雾吐出。

“回禀皇……老爷,此街便是沂州府的主街。”答话的官员早在皇上下令微服出巡时,便以对沂州府做了一个细致的了解,以便在皇上有所问时应对自如。

康熙随意地打量道路两旁的商铺摊贩,道:“比之京城,确实不够繁华,如若有朝一日,各地府城皆能如京城一般繁华,想必才是真正的盛世。”

一座城池的格局,有可能数十年不会有变化,太子尚留有当年的记忆,心知相比于灾事发生时的萧条,此时已是极好。

因而太子十分务实,但是说出来像是奉承一般:“皇阿玛造福四方百姓,盛世已现。”

康熙展颜,路过一卖小玩具的摊位时,停下脚步,拿起一拨浪鼓,饶有兴致地看。

摊贩殷勤地推销道:“这位老爷,我这拨浪鼓的做工,沂州府绝无仅有,您瞧瞧这涂色,听听这清脆的鼓声,给家里少爷小姐买几支吧?”

康熙转向年纪最小的孙辈儿,问道:“弘昭,你可要一支?祖父买给你。”

皇长孙十分会哄祖父欢心,立即指着摊位上的九连环等物道:“祖父,这些孙儿也想要,祖父买给孙儿。”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