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侠同人)人生赢家的正确崛起方式[综武侠]+番外(24)
不过唐无易虽然在暗处一直在修炼,但是没有显露出来,在外人看来,他不过就是对沉溺道家学说的普通人罢了,黄裳虽然能感知到,但是他嘱托唐无易接收他未来的武学感悟,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要说唐无易对道家感兴趣,那是一定的,道家功法最为中正平和,主世界的所有功法,在基础阶段,和道家功法最为相洽。
但是他的做派,和道士的做派全然不相干,要是总结一下他在唐家经营燕京之后的这两年的所作所为的话,说得好听一点,是广交权贵,豪爽热情,难听一点,那就是欺世盗名。
主世界的唐家堡作为武林大族,与朝廷之间也颇有联系,不说别的,光是唐家的“生意”,就少不了犯禁的时候,唐家堡的实力可以威慑朝廷,但是在小细节方面,当然还需要依靠精细的运作。
有好几个世界的经验打底,再加上超强的运气,唐无易结交起权贵来相当轻松,但是他最重要的收获不是他们,而是一帮青年。
事情是这样的,迁都大事在鼓捣了两年之后终于正式开始了,金主完颜亮带着一帮亲信臣子南下往新都这边来,后续肯定还有的忙,唐无易见状,自然是选择了“出门游历”。
唐无易漫无目的地走,路上遇见过不少“心怀故国”的小年轻。
有意思的是,寻常百姓对金国生活适应良好,仍心存反抗之意的,不是被欺压良久的贫民,便是家境优渥的官宦子弟。
贫民很好理解,不过那些未曾生在大宋、长在大宋的富贵人家的孩子,他们的故国之思就依靠于父辈祖辈的灌输了。
唐无易之所以能知道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他们家也是向金国投诚的故宋官吏。
金国虽然是与大宋划江而治,但是天下依然很大,各地故宋官吏之间,有以同年、同乡、同党之类的身份结成通家之好的,也有除了同为故宋官吏的身份外毫无交集的,唐无易一路上行来,也拜访了部分唐家的故交,从同辈青年那里获取了不少信息。
当然,也少不了与其中的一些人才相互结交,这些人他未来可能都能用上!
唐无易为了自己的武道想要寻找对手,想要扶持一个镇压天下的势力,要发展的当然不只他一个人,还应该包括他的势力。
他是要找武林高手,那这个势力当然得在武林之中发展,但是在这个时间点,一个贸然兴起的武林大派,没有铺好门路的话,指定还要遭到官方的打压。
唐无易从不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心慈手软上,那么金国朝廷自然也要作为他的假想敌存在。
什么门派能在武林和朝廷的双方眼皮底下挺过第一波崛起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道门。
只有以宗教信仰为手段,才能朝廷江湖“两开花”。
这个世界之后最为强大的门派全真教,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恰好王重阳和唐无易所处的时代是一样的,有这么好的便利条件,不利用实在是可惜了不是?
那些有故国之思的官宦子弟,只要唐无易能及时崛起,并且赶上几年后的一个良机,绝对可以为唐无易所用,王重阳就更不用说了,已经被唐无易给盯上了。
事实上,唐无易这次游览的最终目的地,就在陕西咸阳,王重阳的故乡。
这个世界毕竟不是正史世界,出现的人似是而非,即便是在正史上存在的人,他的寿命、出生年月也不一定都是准确的。
根据他知晓的剧情来说,王重阳并不像正史一样是在金兵南下前出生的,从他参加第一次华山论剑的年纪推算,此时应当还只是童稚小儿而已。
第20章 弟子
王重阳是个名人,最起码,在咸阳大魏村这个地界上,他是个名人。
这个时候的王重阳还没入道,自然没有这个道号,也不叫王喆这个名字,这个时候的王重阳,还叫王中孚,是地方大族王家的少爷,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小少年天资异秉,是这个地方远近闻名的神童,接近起来,说难也是真的难,但是说容易嘛,也真的很容易。
“多谢贤侄救命之恩!若非贤侄相助,还不知这孽畜踩塌下来,老夫还会如何!”王家老爷外出归来,不知怎么惊了马,等到被唐无易救下后,立即感激万分地道起谢来。
“老丈无需多礼,在下也是恰逢其会。”唐无易一副不愿挟恩图报,马上就要离开的样子。
“这……老夫薄有家产,还望贤侄来我家一叙,让老夫能略尽地主之谊。”报恩心切的王老爷一力邀请唐无易去他家做客,生怕恩人做好事不留名,现在就要走。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想要和王重阳搭上关系很难吗?唐无易只是起了个念头而已,机会就上赶着出现在他面前了。
王重阳再怎么天赋异禀也还只是个孩子,只要和他爹搭上了关系,唐无易有的是机会和他接触。
现在的王中孚对唐无易的用处不大,想要让他对唐无易有所助益,还得让其多学文习武。
王中孚时年十岁,习文多年,略通武事,但是毕竟还只是个孩子,还没有完全塑造完成。
唐无易身上没有功名,但是他的文才武略都决计不弱,再加上他对王老爹又有救命之恩,于是乎,他便成了王中孚的武学老师。
大宋认为“东华门外唱名者”方是好男儿,这观念自然影响深远,不过王老爹他当年在大宋的时候当的就是武官,所以王中孚对自己的文、武老师都尊重有加。
唐无易能离家,但是太久不回去也不是个事儿,于是便想了个名头,要带王中孚一起走。
倘若他只是个陌生人,那是万万不可的,但以老师的身份带孩子离家求学,且目的地还是如今的中都,则让王家人颇为意动了。
王家也不是没有伺候的人,最后他们商定,走还是要走的,出去见见世面也好。
王家遣了两个仆人并六个护院一道上路,不论如何,路上有个照应,还能时常传个信回去,家里也能心安。
唐无易虽是武学老师,但是文学也极精湛,毕竟精研道家典籍多年,儒家之学也不是没有学过。
王中孚作为他的弟子,虽重治学,但是道家的东西好赖还是要学的,不说别的,只说武功方面,有基础和没基础的人,就要差得远。
厉害的武功秘籍,不是出自道门便是出自佛门,最典型的便是现在还未出世的《九阴真经》,一个文官遍览群经、编纂道藏之时所得的精细体会,却比天下的什么神功宝典都要了不得。
索性王家的仆人们并不跟着听课,否则的话,定要忧心自家的少爷会否被教坏了。
从咸阳返中都的路上,唐无易带着王中孚走得不紧不慢,某处风景好,停下来游览个几天,是常有的事。
这么走走停停回了中都,已经是贞元二年八月了。
迁都是件大事,金主完颜亮便改了元,号为贞元。
完颜亮此人疑心重,又素有雄心壮志,见不得许多女真旧制,锐意革新,他这迁都既是为了便于交通全国,也是为了抓权。
若是在上京会宁府,白山黑水苦寒之地,乃是女真旧族势力最大的地方,他虽是皇帝,还要受人节制,迁都过后,炮制金国贵族里那些保守党、他信不过的人,就简单起来了。
若非必要,很多女真贵族是不愿迁都的,因而反倒是汉化的女真和汉人,在中都这边比较多。
金国汉化,乃是加强其统治的好事,然而汉人中的有识之士,却不免为此感到痛心疾首。
黄裳虽是唐无易的曾外祖,然而二人每年相聚也就一两个月的时间,盖因唐无易身处大金中都,让北宋年间出生、及第、为官,遍识大宋繁华的黄裳难免心下怆然。
然而收下王中孚后,唐无易终于想到了一件事。
他这曾外祖身上最大的财富,并非是什么九阴真经,而是《万寿道藏》。
《万寿道藏》乃是黄裳当年奉徽宗之命编纂的,遍集当年天下道经之精华,只可惜当年汴京失陷,《万寿道藏》也多有毁于战火的。
《万寿道藏》没了自然可惜,唐无易这些年也多有收集其残卷,以填充自己底蕴,不过有了黄裳这个活宝典在,倒能简单许多。
黄裳何以从不通武事的文官成为武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