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传家手一指说:“姑娘发现了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你再仔细看看,拐弯的地方和断开的地方都有什么呀?”
“大树!”
“对了。当时规划的时候,父亲特别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要功能相对分开,既要把一个大型集镇应有功能都包括进来,又要尽可能地不互相产生负面影响。
这个一会儿走进去我再慢慢讲。二是要尽可能地保护大树。
“这山上的树基本都是原始的,乔木主要以松树和青冈栎为主,灌木有非常多的品种。
这里面尤其以大的青冈栎最为难得。一方面,青冈栎生长特别缓慢,成材极难。
另一方面,它木材坚实、耐湿,是建筑、造船、造车和做农具的好材料。
特别是,它是烧制白炭和生产黑木耳最好的材料。因此,很少能见到像这里这样大的青冈栎。
规划的时候,父亲先请这里的风水先生在山坡上划了大致的线,然后由他亲自带着我们一点一点地调整,最终房屋为大树让了路。刚开始的时候,许多商户是不理解的,总觉得不好看、不方便。”
明如月问:“那现在呢?他们觉得这样规划对吗?”
糜传家自豪地说:“这一件件事跟下来,我都有点崇拜我爸爸了。他当时太有长远眼光了,现在建成使用已经有几年了,越来越感觉到老人家的英明和周到。走,咱们边看边说。”
来到山坡最底下的一排房子跟前,糜传家说:“仓储也是码头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一排房子都是仓库,主要用来存放那些怕日晒雨淋不宜在露天堆放的货物,比如茶叶、粮油、布匹、洋灰等。
“第二排开始就是市场了。首先是建筑材料交易市场。为什么要把这个市场放在这儿呢?
主要是东西多,运输难。能让它尽量离码头近些,而且这些砖瓦砂石,竹木材料大多没有异味,临近码头仓库不会影响那些货物的长期存储。
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的运输量很大,基本都堆放在码头的广场上,交易起来方便些。
来到第三排,没等糜传家开口,明如月就说:“我知道了,这是牲畜交易的场所。”
她看着糜传家问:“为什么要把牲畜交易放在这个位置呢?”
“主要是吵杂,而且有异味儿,要让它尽量远离有人居住的地方。你们看,再上面这一排是种子、菜苗、树苗和农具、竹木用具交易场所,两类东西互不影响。
而且,参加这两类东西交易的多是同一人群。这样就大大方便了市场的运行。
“这第五排主要是客栈、洗澡堂、剃头房和小戏楼,外地人多、陌生人多。紧挨着它的是一排餐馆、茶楼。
这一溜大大小小的馆子,几乎包括了梁州和川陕各种口味,保证来客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吃食。
“再上面就是与我们生活更密切的粮油店、绸布店、裁缝辅、杂货店、诊所、药铺等。
正中间,我们建了一个大戏楼,这样一旦唱起戏来不会和客栈跟前的小戏楼相互影响,来看戏的人还可以散坐在晒场上。
“这个戏楼建成后,我们专门请了当地几个有名的戏班子来给乡亲们免费演唱过,还请几家路过这里的团队来献过艺。这也成为住在菊花岭的人对外人炫耀的话题之一。”
自下而上参观了一遍后,明如月和方芳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码头广场和主干道都是沙石铺垫而成的,大部分街道是青石板的,而糜家门前的晒场反而是黄土地呢?”
糜传家仔细跟她们讲了起来。
“主干道和码头料场既要行车走马,又要装卸货物,如果是黄土地,下雨天就成了烂泥,没有办法驾车,工人们也没不能作业了。
如果辅上石头,一来雨天太滑,二来许多货物是不能直接从车上往下扔的,扔下来很容易摔坏。
时间久了,青石地面也会损坏。一旦损坏,维修起来非常费钱费工。
现在这种用调了黄土和石灰的沙石辅设,这几个问题都不存在了。当地人把这种材料叫着三合土。
“街道里面主要是人活动的场所,用青石板不仅可以彻底解决晴天一层土、雨天一脚泥的问题,而且可以一劳永逸,百余年不用重修。
“晒场上的讲究就更多了。菊花岭一带的农作物非常丰富,大面积种植的就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大豆等等,这些都是要在晒场上晾晒的。
沙石地面肯定是不能晾晒的,因为粮食里一旦参入了细沙子,大家都知道是没有办法再吃的。
如果用青石板来辅呢?石板与石板之间总会有些缝隙,肯定会造成一些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