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许知年乖乖在任务卡上做笔记,用的还是那只饱经风霜的眼线笔。
“舒允恩,你觉得华城的特产是什么?”顾迟辛问。
“美女算吗?”舒允恩嘿嘿笑,被姜晨怡拍了一掌。
“那你爷爷喜欢什么。”
“华城竹扇吧,他很喜欢收集。”舒允恩回忆。
“所以同一个地方,不同年代的人思想差别是很大的,我们要是随便询问村民,很难统一答案,所以尽量选择和老爷爷同个年代的人。”
许知年认同地点头,写下年龄范围,六十到八十。
大家一起围着老爷爷的房子找手工制品,但老爷爷家几乎所要家具摆件,看上去都像手工的,在纸上列了一大串。
时间紧急,六人组分头行动,各自去找老村民。
许知年运气好,碰上了四五个老太太坐在家门口剥毛豆,她乖巧地蹲在一边也帮她们剥。
“阿姨,你家的毛豆长得真好,一颗颗都这么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嘴甜再说。
“还叫阿姨,你叫我奶奶还差不多。”那个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
“您比我奶奶看上去年轻一辈,真的。”许知年说得认真,实际上,她已经好几年没见过许老太了。
“小姑娘真会说话,是不是有事找我们帮忙。”
“您真聪明,一眼就看出来了,我是想问,咱们村的特产是什么,要最经典的那种。”
“特产啊,那可多了,吃的有糯米粑粑,咱们这的茶也有名。还有黎酒,味道,就和你们平时喝的饮料差不多,清甜的,就一点酒味,用的都是山上的泉水。”
许知年被说得直咽口水,“ 听着就好喝。”
“小姑娘要不要喝一杯,我家还有好几坛?”老太太热情招呼。
许知年看了眼摄像大哥,还是算了。
“还有什么手工制品吗?”
“那就是工艺品呗,银器,竹编都算。”
许知年问老太太是哪几个字,老太太却不识字,普通话也不太标准,许知年就听清了竹编,后来又抓了个年轻人,才弄清楚名字。
许知年拿着写好的小纸条往回走,顺便去王大娘那买菜。
快到饭点了,王大娘的丈夫也在,正围着围裙在灶台前炒菜。许知年问了声好,就进屋找王大娘。
许知年连着来了几天,王大娘都习惯了,很自然地指指墙角,“努,都给你装好了,土豆,大葱,豆角,青菜。”
“大娘,有没有肉啊。”
“今天没买肉,自家灌的香肠要不要,可好吃了。”
“要的。”许知年不挑,“对了大娘,这香肠是你们这的特产吗?”
“香肠算什么特产啊。”大娘笑道,走出去叫她丈夫,“把晒着的香肠拿一段下来。”
她丈夫很快就回来了,对许知年憨憨地笑,递给她香肠。
许知年注意力被他身上的围裙吸引住了。
第19章 只是因为你在笑,所以我也很开心……
这围裙看着平平无奇,但襟前的布料花纹纹理清晰,分明是绣上去的。图案虽然简单,只是简单的几何图案,但结构齐整,可能因为用得糙了些,颜色有些暗淡,依然可见其崭新的时候,色彩应该是浓艳的。
许知年吃惊地指着围裙上的图案,“这是什么呀,好漂亮。”
“这个啊,就是你大娘闲着没事自己织的黎锦,织坏了,就做了个围裙。”
织坏了……这还叫织坏了?
许知年想到自己染花了还被顾迟辛穿在身上的衣服,觉得有些惭愧。
“大爷,这个算不算你们这的特产啊。”
“算啊,我们黎乡的人,就没有不会织黎锦的,但出了黎乡,就没什么人会了。”
那就对了,不就是一个地方特有的东西才能算特产嘛。
许知年觉得自己来对了,欢喜提着王大娘的菜回家,其他几个人都已经搬着小竹椅坐在院子里了。
“许知年,你是找老太太唠嗑去了吗?”姜晨怡托着下巴,俨然已经等了好久。
许知年举起手里的菜:“给你这只猪猪买饲料去了。”
眼见着两人又要玩闹起来,孙齐赶紧开口:“我们先把任务完成哈,大家把自己找的特产都拿出来。”
大家都拿出了手机备忘录,孙齐拿着比对了良久,出现率最高的三样物品是银器,竹编和梦仙茶。
“你们一定要把黎锦加上啊,我觉得可能性很大。”许知年强调。
“只有你一个人写了黎锦,按理说不能算。”孙齐拿着手机又翻了一会,秉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说。
“你们相信我一次吧,我有预感。”许知年说着央求地看着大家,她浅色的瞳孔剔透干净,这样看人的时候很是让人难以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