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帝王(313)

曹昂在外处理细务更多,接触的人也更多。他本人又有笑面公子之称,纵然公务上冷静清正,但为人是温和亲切的。所以一时间就有许多人或是写信,或是请托,总之问到曹昂这里来,要要谈一谈皇帝的态度——尚书令杨彪处理弘农郡万顷良田之事,究竟是什么意思。

往曹昂处探消息的人一向很多,这点刘协也清楚。所以刘协有时候也会利用这一点,通过曹昂往底下释放自己的态度,既能先摸一摸底下人的反应,也能左右局势,让事态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发展。比如说在分田改制这件事情上,刘协就交待曹昂,要他往亲近之人处,透一透底。

这其中自然就包括了曹昂的父亲,冀州牧曹操。

人的心理是很奇怪的。如果朝廷下令,摆明车马说要分田改制,那么地方上的豪强大族会联合起来拼死反抗。但若是通过曹昂这些近臣,向外释放上意,那么接到消息的人就会认为自己拿到了机密,他们会尽快利用这些消息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就站到了皇帝所希望的立场上去。

比如尚书令杨彪,比如冀州牧曹操,也比如接到曹昂信后紧急处理了族中田地的其它人……他们在大多数豪强大族还在观望的时候,已经处理了手上的田地,换成了在随后的改革中朝廷允许保留的金银之物,他们最大程度保全了自己的利益,而且也因为放弃了田地,在随后的分田改制中不会再受到冲击——他们就会从原本最可能的政策反对者,变成皇帝新政的支持者。

但是像这样的人物,终究是稀少的。杨彪乃是尚书令,曹操乃是天子第一信臣的父亲,而其他接到消息的人,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上,能与曹昂有联系,便都是天下数一数二的“贵族”。

刘协虽然一心想要连最穷苦的百姓都能吃饱穿暖、甚至读书识字,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还是不得不包容这个时代某些最顶级的“豪门”。当然与此同时,暗中的消息传开之后,凡是愿意就此割舍大量田地的豪强大族,便可以认为是自愿追随了中央,这也是他们的机缘。而在经过这一波之后,仍是不为所动,又或者观望等机会的豪强大族,便已经眼睁睁看着这最后的机会溜走。

此时听了皇帝的问话,曹昂抬眸道:“臣父很高兴。”

“高兴?”刘协难掩疑惑之色。

曹昂轻声道:“其实臣的父亲一直都希望自己能为陛下、为汉室做更多事情,只是从前伏于袁绍帐下,不好擅动。等到陛下驾临官渡,转瞬之间消灭了袁氏,臣父总觉得未能出尽全力。所以他其实也一直在等机会,向陛下尽忠……”

刘协恍然。其实曹操年轻的时候,还真是有点理想主义的,曾经想要刺杀宦官张让,事情不成逃走之后,仗着父祖的关系才保住了性命。人的野心是一点一点起来的。现下他十年就收复了天下,曹操没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没了后面那些想法,倒真是大汉能臣了。他有些感慨,亦轻声叹道:“朕从前倒是没能体察子脩父亲这番忠心……”

曹昂笑道:“要对陛下尽忠的臣子如此之多,陛下又何须格外留心其中一个?”

“子脩这话说的,”刘协笑道:“倒像是做过皇帝一样。”很会站在皇帝的视角去看事情,想问题。

曹昂不接这话,说一个臣子像是做过皇帝,已经是有些不正经的玩笑了,又道:“不知道陛下是想先做哪一件事情——是先车驾东归洛阳呢?还是先行分田改制?”

刘协明知他是不接自己的玩笑话,偏要笑道:“子脩这么会体察朕心,不如来说一说,你若是朕,会先做哪一件事情?”他也想听一听从曹昂的视角来看,究竟怎么做才是最妥当,也最彻底的。

曹昂一看皇帝面上的笑容,便知道这是皇帝的恶趣味犯了,躲是躲不过去的,无奈叹了一声,道:“如今户调所收,比从前多了三成;吴地所出,又倍于冀州。前有尚书令散尽族中田地,后又有臣奉命泄露机密于诸君。天下机敏者,其实已能猜知陛下用意。既然如此,倒不如索性先行分田改制,待到尘埃落定,再车驾东归,抚定天下,一切……都有一个新的开始。”

刘协仔细听了,道:“子脩还是仁厚。”

曹昂便知皇帝行事与他相反,是要先归于洛阳,再分田改制,不禁微微一愣。

刘协眯起双眼,收了方才谈笑之色,透出一丝危险寒意,道:“要什么新的开始?分田改制,杀尽天下吸血虫,自然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他微微侧脸,看向曹昂,忽然一笑,露出一口白森森的牙齿,道:“你知道怎么杀虫子才最快吗?自然是放一点温暖的光出来,将他们拢作一团,这才好一把火燎死。”

曹昂明白过来,车驾东归洛阳,就是皇帝放出的那一点麻痹人心的光。

作者有话要说:晚安,明天可能会很晚见,所以早睡的小伙伴们不妨周六早上见!

感谢在2021-02-24 23:38:03~2021-02-25 23:46:0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Moonlight 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监工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莉莉缇雅 112瓶;毛利三 20瓶;君司夜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46章

建安七年春, 长乐宫中万年长公主刘清手持拨浪鼓,逗已经近两岁的刘炎过来。

当初刘清生下孩子之后,得到了皇帝的包容, 借着感而有孕的故事, 将这孩子留在长乐宫中,因父亲姓甚名谁不为外人所知, 索性就跟随母亲,由皇帝起名为“炎”。

刘协为孩子起名刘炎, 一来是从“火”字, 与曹昂的孩子曹烨相类;二来也是希望气候变冷的脚步能慢一些,“火”多一些, 北方温暖一些。

刘炎未满两岁, 但自己走路已经很稳了, 快走几步扑上来, 捉住了母亲手中的拨浪鼓。

“小殿下, 看这边……”一旁的蔡琰又转动起手中的响铃。

刘炎捣腾着两根小短腿, 又咯咯笑着往蔡琰处跑去。

待到玩累了, 刘清慈爱得给刘炎抹着额上汗渍, 柔声道:“咱们就要回洛阳了。炎儿可知道洛阳在哪里吗?”

刘炎一个两岁小儿,此刻却响亮道:“孩儿知道!洛阳在西边!”

蔡琰笑道:“小殿下说得真好。”这都是因为她们素日念叨回洛阳之事,刘炎听在耳中, 偶尔蹦出一句来, 惹得周围大人都颇为欣慰,此后变成了逗弄的故事。

忽然听到细碎的铃铛声。

刘清与蔡琰便都知道是甄宓那只白猫儿来了。

因猫儿行走本来是悄无声息的,但长乐宫中有了年纪尚小的刘炎,而有时候又寻不到这猫儿,所以给这猫儿颈间系上了铃铛, 走动时发出声音,叫人有所准备,也方便找寻。

此时听到猫铃铛响,刘清便想起甄宓来,对蔡琰道:“从前皇帝将这甄氏送来的时候,说是三年为期,到时候再由这甄氏选是跟了曹家二公子还是跟了袁家二公子。如今数一数年岁,也已满三年了,但那袁家二公子从吴地出海之后,一直未有消息。她此时就算出宫,大约也只能往曹家去。不知道她要如何行事。”

蔡琰道:“陛下虽是好意要甄氏自行选择,但她处境到底艰难。”

“我也是这般想。虽然咱们是不在乎的,但照甄氏自己想去,恐怕还不如她一根绳儿勒死了自己。所以我原本想着,她自己心里有了主意,透个口风,到时候咱们跟陛下说一声,旨意从上面下去,也就免了她为难。”刘清望着在不远处由宫人牵着玩耍的刘炎,口中漫不经心道:“她前几日来我这里,坐了片刻,说是给我送过节的帕子,但我瞧着她像是有些心事,只是到底没有开口。”她无奈一笑,道:“我是个直爽性情,其实最好相处的。只是外头人都不知道,先听见我这万年长公主的名号,就不敢亲近了。我要是开口问甄氏,反倒是要吓着她。就劳烦蔡先生你私下探一探她口风……其实照着曹子脩的脾性看,他的二弟应当也错不了,甄氏归于曹家,也没什么不好的。”

刘清与蔡琰已是多年密友,私下说话随意许多。

蔡琰闻言,也感叹道:“是啊,自董意一去,曹大人多年未续娶……”她有时候想一想,若当初夫妻两个里面,她是早去的那一个,她的夫君可能这么多年不娶新妇吗?一定是不能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