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荷举(108)

她听见动静,回头朝望园的石门看去,正瞧见齐婴披衣走进来。

公子凤目如淬,从满园的竹影里踏着月色迎面走来,有种超然的意境。

结果他一进亭子就皱起眉训她:“怎么又坐地上——起来。”

这个“又”字是有些渊源的。

这三年望园仍有禁令,旁人皆不得入,可沈西泠却已然成了这里的常客,时常会在亭中小坐。

齐婴在风荷苑的时候他们有时会一起在园中说话,有时候齐婴不在,她偶尔也会一个人过来坐着。独坐的时候倒没什么,但两人一起谈天时她便觉得不能少了吃吃喝喝,于是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养成了在望园里煮东西吃的恶习,将原本很清净的一座望园弄得颇有烟火气。

齐婴其实倒并不排斥她这样,毕竟她的手艺合他的胃口,她支上小火炉煮东西也并不让他觉得吵闹,反而总有种平静安宁的感觉,他也就没说不行。只是她煮东西的时候总是习惯席地而坐,地上凉,她身子又弱,结果每月一到……的时候就会腹痛不已。

他早就说过不让她坐在地上,而这小姑娘总是假乖,当着他面的时候答应得跟真的一样,结果转过身还是一切照旧。

沈西泠瞅着他皱着眉的样子抿了抿嘴,坐在地上没有起身的意思,说:“公子不是让人把这儿铺上地龙了么?暖和得很,不凉的。”

确有这么桩事。

因她屡教不改,他便也拿她没办法,后来索性让人在亭子下埋了地龙,除了夏季很热的时候,其余三季都烧着,以备她时不时过来坐。

在室外的亭子下埋地龙,每年还要一连烧个三季,这样的事无论放在哪儿都是闻所未闻,偏他疼她,也就这么着了。

沈西泠说这句话的时候眼中有些撒娇的意味,又柔又软,闹得人横不下心来再说她,齐婴也有点儿拿小姑娘没办法,只叹了口气,又俯身摸了摸地上的温度,触手温热,倒的确比一般的座位更暖些,他这才收回手,没再坚持让她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 齐婴:我睡了。

青竹:对他睡了。

水佩:啊这…

青竹:别看了真睡了,走吧走吧。

水佩:太可惜了!我们小姐本来还想说约会的,看来只能改下……

齐婴:等一下——我醒了。

青竹:?我矮所以针对我是吗

第83章 微醺(2)

沈西泠瞧出了他的意思,抿着嘴笑起来,又伸手轻轻拉了拉他的袖子,同他说:“公子坐呀。”

句尾那个“呀”字,她咬得很轻很弱,不留心几乎听不清楚,偏偏因此而格外有种令人怜爱的感觉,透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娇气和小意,比正经的吴侬软语还要动人。

没人扛得住,就算是一向冷硬心肠的小齐大人也不行。

他只能没什么办法地顺着她轻轻拉扯他衣袖的力道坐下,离她很近,就坐在栏杆处的座位上,她则坐在地下,两人坐得一高一矮,她便要微微仰起脸看他。

她其实很喜欢这样看他,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喜欢,大约因为这样的话他的膝盖就在她侧脸的位置,只要她一偏头就可以轻轻靠上去,如此就能像雪团儿一样伏在他膝头了。

只可惜她不是雪团儿,不能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那么做,沈西泠也知道这样的举止于他们而言并不妥当,何况他多半也不会允许她那样,所以她只是看了一眼就别开了眼。

齐婴没注意到她那个眼神,只扫了一眼小火炉,问她:“又在做什么?”

一听他问起这个,沈西泠来了兴致,半仰着脸儿看向他,随即神神秘秘地笑了笑,又扭头看了看火候,大约是觉得差不多了,从身后栏杆处的座位上取过布巾,将小蒸笼的盖子打开。

一团白蒙蒙的热气一下儿散逸出来,齐婴扫了一眼,见她蒸了两只蟹。

他挑了挑眉,一笑,问:“怎么想起吃蟹了?”

沈西泠其实倒没有特别想吃蟹,只是想着今日是他的生辰,总该做点和往日不大相同的事。

往年她曾经给他送过生辰礼,还很是用了一些心思。因为她看不出他的好恶,总觉得他对于外物都是淡淡的、谈不上什么喜欢不喜欢,于是就摸不准到底送他什么才好。

她当时琢磨着,她头回给他买礼物,总不应当出手太过小气,以免显得她心不诚。那时候她的生意刚刚有些起色,她便不惜花了当时她大半儿的积蓄给他买了一幅抱朴公的书画真迹,画的正是他归隐后的田园小景,落款还题了几句他自己的诗。

她当时觉得这个礼物又有心意又很贵重,总应当是没什么问题的了,但他收到的时候却并未有多么高兴,还训她、说她铺张,让她以后都不要再给他买什么礼物。

她当时有点难过,觉得他不领情,事后才反应过来他是不想让她的辛苦钱白花,而且他这人有点奇怪,似乎总觉得他为她花银子是天经地义的,而一旦倒过来他就不太舒服。

那是一种沈西泠至今都不太能明白的心思。

她虽然不明白,但也无意跟他对着干,见他不喜欢她送礼物,她后来也就都没再送过了,只是有意在他生辰时用点别的小心思来逗趣儿,以让这个总是很辛苦的人能得片刻的歇息。

这些心思都是不足与人道的,此时逢他问,沈西泠只是弯起眼睛轻轻地答:“这次出去途径苏州,听闻那里的湖蟹有盛名,就绕路去买了几只;回来的时候怕蟹死了不新鲜,一路养着的。”

她眨了眨眼,说:“我想着,要拿回来给公子尝尝。”

苏州的湖蟹齐婴并非没有吃过,但他这人在饮食上一向清淡,对这样的至味也不贪嘴,当初其实并不觉得有多么好吃。只是如今沈西泠一双眼睛亮亮地瞅着他,一副等着他夸奖的神情,他便心头又软了软,眼中笑意更浓,说:“嗯,许久没吃过了,倒有些想念。”

她听言果然开心起来,连眼角都带着笑意。

他看了她一眼,神态温和,问:“方才在花厅的时候怎么不一起吃?”

沈西泠听言愣了一下,随后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本来是该把蒸蟹一道端上去的,只是她知道那时堂上除了他们,必然还有其他人,而她……想跟他单独待一会儿。

她有半月没见他了。

她想他了。

她没将这些话说出口,只是她的沉默在此时反而显得更有味道,齐婴从她递过来的那个眼神里看见隐隐约约的微妙情愫,比她小时候更加不可言传了,就像一株金线草一般浅浅地缠绕在他心上,霎时心底里便有种微微异样的感受生发出来,小小的酥麻。

他想,也许今夜青竹往酒里兑的水不够多,他的确有点醉了。

齐婴咳嗽了一声,将心中那些异样的感觉挥散,随后把话岔开,问她道:“这次出去可遇到了什么麻烦?”

这三年,沈西泠的生意可算是有大进益。

她是从那个小布庄做起的。

三年前她听取了他的意见,并未立刻动卢掌柜,而是当先着手清除积压的布匹,收拢回一笔不算薄的利润,与此同时发现了新的商机。

原本在布庄负责布匹染色的宋浩堂说来倒是个有见识的人,据说早年曾走南闯北,最远曾到过关陕一带。关陕通西域,天竺的白叠子最早便从那里传入,宋浩堂曾在那里见过用白叠子织成的外域织物,用以冬日御寒,效果远优于桑麻,又比貂裘轻便实惠。

只是此物从北方传入,适宜种植的土地和天气却在南方,而这几十年南北之间多有战乱,此物流通不畅,至今也未在江左激起什么水花,虽然也有商贩倒卖,却不成气候,更谈不上飞入寻常百姓家。

沈西泠当时便觉得这是个机会,只是有两件事颇为难办:一是白叠子的种植如今在江左尚未推广,二是这种织物的工艺如今还并不成熟。

而这事卢掌柜竟恰好帮得上忙。

他经营布庄多年,人脉比沈西泠想象得还要广,恰好认识一位在闽广一带的田庄里种植白叠子的商人,姓田。如今江左罕有人见过白叠子织物,田先生本以为是个商机,没想到却无人问津,几乎全砸在手里,后来正逢卢掌柜牵线,他大喜过望,同意以低于桑麻两成的价钱将一批白叠子卖给沈西泠。

那是沈西泠自己做的第一个决断。

上一篇:病态绮丽 下一篇:热恋他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
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