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60)
狠人啊!
只不过手段太阴狠,其他方面又没有什么能找补的,所以在光幕记载中,没有其他为他宣扬名声的技能的他,最终被削去王爵、晋王世子一脉复位,也是可以想象的。
终于快到晋藩地界的时候,一行人都已经累得不行了。
白日行路的强度高,主要还是路上带的人手有点多,每日能赶路的时间就那么点。
若不是这个时代的有些夜路难走,怕是夜间也要燃起火来继续赶路。
这样连轴转,才紧赶慢赶地在比较早的时间里到了晋府。
祁元询这位皇太子亲临宣旨,命晋王世子继晋王之位,自然代表是天子对晋王府的重视。
而后就是晋府内部的权力交接和一些安排,祁元询也只负责看,事情是轻易不会管的。
等到晋王的棺椁被抬入王陵葬下,晋府丧仪之事,也就告一段落了。
祁元询倒没有急着启程。
堂堂皇太子出京,若只是做为晋王发丧这一件小事,满朝文武光是口水都能把天子喷个狗血淋头。
那不是尊敬兄长,那是脑子进水!
天子安排随祁元询出京的,除了侍卫、宦官、负责衣食住行的宫女等,还给他安排了两员千户官——京中的武将老师毕竟没那么多时间陪太子瞎逛,随行的老师自然也得重新安排。
别小看这两员千户,他们可是出身燕山护卫军的老人。
按制,藩王有三护卫,赵王本人就藩的其实是燕赵之地,偏于幽燕,是以他的王府护卫军便号为“燕山护卫”。
如要品评,这些人“皆偏裨列校,非有勇略智计称大将材也”,也就是说,够不上名将的格,只能做个护卫、偏将之类的小官。
可是除了根基就在皇城的皇太子外,所有藩王最为倚仗的力量,便是他们手中的王府三护卫。
当今天子自然也不例外。
纵然天子继位不是“靖难”而是正常继位,他手下的这帮人失去了一遇风云便化龙的机会,也难改天子对他们的看重。
世上天生超出同侪的人不是没有,可实在是太少了。
在大家的才干基本上相仿佛的情况下,谁得上头的看重,拥有更多的支持,就更容易出头。
这样的道理,就是不说,大家也是懂的。
这两位千户在原本的燕山护卫中,可能只是副千户或者百户,谁让他们的上峰升官了呢?
而他们的前景辽阔,亦不在话下。
是以祁元询对这两位千户便很客气,不呼名,而是呼以官职,谓之“张千户”、“谭千户”。
祁元询的游历路线,从晋府开始,先往代府,再至谷府,转北京顺天府稍加修整,继续北上,去宁府、辽府见两位叔父。
若不是辽藩极广,又很是苦寒,祁元询屡次受劝,指不定他还会一直到辽地与朝鲜交界处去看一看。
当然,这只是列计划的时候被打断了而已,没说实际成行的时候他不能去吧?
回来的时候可以试一下海船,到岸之后,过齐府、鲁府、吴府,最后回南京应天府。
这样的话,祁元询这次游览,起码要花上大半年的时间,将半个国朝游历个遍。
路线很明确,祁元询主要需要了解的也是藩府的运作。
当年懿文太子也曾去过诸弟的封地,只不过是去考察的,祁元询嘛,也不是把心思放在找皇叔的茬上的,若是做得过分了,他自然要管上一管,可是人家好生生的,他跟着学习一番,实地体验一番如何守边也就是了。
乾圣帝没给祁元询定个时间,这一路上,他便行得颇慢,和前头强行军至晋府的时候简直是判若两人。
一路上,他是既看风景,又观民生,还记地理,感兴趣的地方,方方面面都涉及了。
路上又接到南京送来的家书,告诉他,慢慢走,不着急,就是到北京要早点,在那里多休息一阵子,补充一下人手。
没有目的地瞎逛也是不行的,到北京后,记得查收东宫官杨寓,好歹稍个文学老师上路。
祁元询很感动。
啊,要不说游子远行在外就容易思乡呢!
父皇还是难得这么直白地表达出对他的爱呢!
晋、代、谷这几藩,彼此相邻,祁元询从晋府出发,过了代府、谷府,到北京的时候,也才十一月月初,杨寓已经在北京城等着他们了。
东宫属官多,但多的是名儒和正经进士入翰林的,征辟入馆就职的,才华卓著者首推杨寓。
他毕竟在路上的时间多,也要不了那么多老师一直如往常出阁读书一样正经授课,杨寓便被乾圣帝点名,来路上陪伴太子游历诸藩。
此时天气已冷,少不得在北京城多逗留些日子。
北京城的风景,与南京城自是不同。
升格为京,比他记忆中的北平府,又添了几分味道。
今上的潜邸赵王府是宣武年就藩的时候,在前朝太子宫隆福宫的基础上建的。
前朝太子宫的宫室保存基本上还是比较好的,只是需要重新整修一番。
当然,比完全重新另起一座王府,工程量是要减少很多的。
整体修的时候,以本朝亲王府的规制为模板去修的。
不过宣武帝为诸子修封地的王府的时候,或多或少有逾制之处,用自己的标准要求某些建筑。
可是这位本来就是皇帝啊,王府修好了,天子亲自修的,就算稍有逾制,谁敢说?谁能说?又能说个什么呢?
这处本来就是前朝东宫的王府,在重修完毕后,当真是气象万千,显得有些过于超拔了。
然而当初看再怎么超拔,赵王府升级成为潜邸,北平城升为北京之后,又犹有不足了。
北京行宫当然不会在赵王府潜邸的基础上重修,而是另起一处动工。
北京如今没有藩王受封,升格为北京之后,行宫也还没开始修,所以皇太子到北京后,还是先住在原先的赵王府这处潜邸里。
只不过潜邸仍称王府,难显排场,便又复隆福宫之旧称。
现今天子早已践祚,这么一看,当年为藩王时,便居于前朝东宫隆福宫,又有种天命所归的味道。
第50章 要土
隆福宫虽说已经更名了, 但到底没开始扩建,还是当年的旧模样。
祁元询虽然幼时便离家到了南京,久居南京百孙院, 但是记忆中对王府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
南京那里也有一座王府,这也强化了祁元询对王府这个家的印象。
住了两日,修整了一番, 又添补了一些路上要带的东西, 祁元询便准备启程离开。
要是想住宫室的话, 南京也有地方可以住, 他何苦跑这么老远来忆苦思甜呢?
却不想,他离了北京城不过一两日,南京那边又加急送来了天子的诏书, 他又被急急忙忙地寻回北京城去。
祁元询一贯是好脾气的,可是饶是如此,知晓了详情, 他也免不了冷笑两声。
此回还是朝鲜那边起的事端。
数月前朝鲜递交了国书,请封世子, 又请送世子入周。
大周都允了。
世子人选,明确地告诉了对方, 李芳远“功勋卓著、昆弟乐推”, 可为世子。
只不过说道世子人选的同时,又将世子入周后从学的地方也一并告诉他们,让他们早做准备。
朝鲜国内的局势,如今实在不简单。
李成桂想要帮扶娇妻幼子, 自然要打压元配一脉诸子、女婿、姻亲等, 大周的命令送到朝鲜, 若不是十分紧迫, 不得不面对,他们便借此大做文章。
有用的拿来发作,无用的自然是束之高阁,只做耳旁风。
左右不过送出几个替死鬼罢了。
送世子入周,在他们看来,自然是一条妙计,到时候只消将人往大周一送,若是现今的世子,那李成桂可以从容与元配诸子斗上一斗,若是嫡长子或者第五子,那就更是可以从容设计,削减他们在国内的势力了。
而被送离朝鲜后,任他们知道自己是在被钝刀子割肉,也无能为力了。
可是大周这回怎么就不按照常理出牌呢?
朝鲜慢慢吞吞的就是派不出送世子来的人,一会儿说骨肉难舍,一会儿说要多加筹备,最终还是图穷匕见,直言“(咸州)自来系是本国之地”,乞仍旧便。
这番话他们在宣武年间也说过,还说得分外凄惨,说(半岛)铁岭以北,自来便是他们的旧地,只不过后来为前朝东胡人所据,请大周将此地还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