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40)
就算是名分已定的太子、太孙,也不能轻易捋天子虎须。
或者说,正因为是储君,是天子之下掌握最大权力的人,才要更加谨小慎微,不能在这种细节上犯错。
*
作为遣使计划的提出者,天子隔辈亲的太孙,祁元询当仁不让的承担了向天子征得许可的重任。
太子这么做虽然有点不厚道,但祁元询完全能够理解他。
天子厌恶宦官干政,宫中的政治正确就是不允许宦官触碰到政治这条红线。
祁元询可以说是明知故犯了。
但是他这种不信任别人的毛病,又很像是遗传,别说别人了,就是祁元询自己,也觉得天子跟他一定会很有共同语言的。
这样一来,天子能否同意,就得看祁元询的面子够不够,劝说技巧到不到位了。
天子的寝宫里熏着安神香。
天子虽然老了,但嗅觉还是颇为灵敏,殿中的安神香气味不浓,祁元询进殿后,不知是不是安神香的作用,心情都慢慢放松起来。
可是很快,他又打起精神。
这一回想让天子通过,可是硬仗。
天子在病中,睡的时间很长,但白天大部分时间都还有模糊的意思,属于半睡半醒的状态,有时候精神好,还会将太子批阅的奏章拿来过目。
说到底,天子这种工作狂的特性,似乎已经根植在他的身体中了。
天子的睡、醒时间是有规律性的,祁元询估算了一番,到寝殿的时候,天子精神正好。
祁元询只觉得自己的时间选得好,结果话只开了个头,就被天子臭骂了一通。
因为天子精神正好,骂的声音分外有力。
祁元询真正体会了一遍,什么叫做被骂得狗血淋头。
饶是祁元询怎么巧舌如簧,结合未来的各种例子,能说出多么靠谱又吸引人的话,天子都不愿意听。
祖孙两人的观念是不同的。
祁元询年轻气盛,又有那么多未来的见识,以穿越者的傲气,自然想将一切事情都做到最好,能一步到位的事就不要拖拖拉拉地去做。
可是天子不同,他治国多年,办事的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像是宝钞贬值这种问题,很早之前就出现了,但天子从来不像祁元询这么的着急。
或许天子是因为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或者不认为这个方法好,但是毫无疑问,天子是很沉得住气的。
所以说祁元询在太子看来都有些冲动的举动,在天子看来就是过分疯狂。
祁元询看着爷爷的眼神,觉得自己应该没有读错,爷爷眼睛里现在写着一行的大字:你这是在发什么疯?
如果没有外力影响的话,天子对祁元询的答复就是固定三连:不行,没可能,别做梦了。
但是,光幕爸爸总能在祁元询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就在祁元询第一次被申斥后,仍不死心的想要去劝说天子的当头,光幕恰到好处地放出了相关记载。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赵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周初盛事云。
……
当太宗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周书·列传一百二十九.宦官》”
这是世界线发展改变前,太孙没被废、太子还是赵王的发展线。
看到这样的记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很简单的。
但是不简单的地方在于,这份记载里的赵王,成为天子后,行事作风和当今天子宣武帝,有所不同。
尤其是天子看管最严的宦官禁令,竟然轻松地被废除了。
派遣使节的任务,竟然大多数都命令宦官去完成,其中被举例作为说明的,这个名为郑和的太监,就做出了极大的丰功伟业。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郑和的功绩不比任何一个文臣武将差,即使他是一个宦官,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
国人为之称道的航海盛事,就是郑和所为。
要祁元询来说,这其实也没什么,谁说宦官就不能掌权了?论亲近与否,天子家奴的他们比之朝臣还要更让人放心一点,比较宦官们的权威来源都是皇权,什么立皇帝、九千岁,皇帝想要对付他们的时候,也并不难嘛!
当然,像宣宗直接在宫中开学堂教内侍读书这种例子,还是太出格了些。
光幕中的记载还只到了太宗常派遣宦官作为使节出使这份内容,但是天子宣武帝如今已经大发雷霆。
明明是祁元询起的头,但是被叫过来骂的,却是他的太子爹。
太子推着祁元询自己去向天子请令,结果光幕记载一出,该背的黑锅还是得他背。
祁元询对亲爹的遭遇还是有点抱歉的,但是,他现在最想知道的是,郑和到底是谁?
太子从前的旧人里,完全没有这个名字的人存在啊!
第34章 遣使(上)
嗖!
伴随着利箭破空的啸响, 羽箭直直没入草靶之中。
马康平垂下持弓的手,退至一旁。
练武场范围极广,他们现在站的这个区域,箭靶立在足有百米远的地方。
如此箭术, 称之为神射也不为过。
祁元询颔首道:“马伴伴好射术。若是宫中有射柳, 我想伴伴定能拔得头彩了。”
马康平忙道:“殿下厚爱, 奴婢这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 哪能入得了殿下的眼呢。”
祁元询觉得自己和马伴伴还磨合得不太好。
他才夸了一句,对方的套话张口就来。
祁元询觉得对话的套话没意思,还没有对方的射术来得妙,便走到马康平让出来的空位上, 张弓搭箭,不再对话。
箭在呼啸声中正中目标,祁元询却不甚满意。
“伴伴, 你去令人移动箭靶。”
马康平应了一声,马上去挑人了。
马康平原是赵王府的旧人, 来到京中以后, 也一直是在太子身边伺候的。
只不过上次挑人,祁元询选中了他, 又因为天子未曾应允, 计划没能开始实施,太子也就没将马康平要回身边, 而是顺势让他在祁元询身边伺候了。
太孙欲使中官参与出使别国,这么大的事,若是有一点风声透露出去, 那便很了不得了。
三日前, 光幕上显示原世界的发展中, 太宗好用“中贵”后,朝中的便有些反对的声音出现。
由于今上宣武帝的极力压制,朝中文官一向没将内侍放在眼里。
前朝出现过内侍祸乱天下的例子,当时朝中百官,投效那个宦官的人数足占朝官人数的十分之九。
有鉴于前朝与史册上的宦官之乱,天子一再表现出对内侍的防范。
史书上没说太宗当政时出现过宦官之乱,甚至于,符合太子如今一贯英明神武的表现,他所用的宦官,还创下了青史留芳的功绩。
可是,这样的口子一开,给了宦官干政的机会,后续的发展是怎样的,谁也想不到。
这三日,关于天子的意思,没有半点风声传出来。
祁元询也就安分了下来,只是让马康平教他骑射。
宫中是有专门的老师教导皇子皇孙的,只是祁元询从小就喜欢文学,弓马并不娴熟。
而且他现在是皇太孙,身份不同,突然大张旗鼓地要学武,免不了让人多想。
只让跟在身边伺候的马康平教他就不同了,知道的人少,消息轻易不会传出去。
若是有谁敢拿这件事让他不痛快,窥伺皇太孙行踪,这个罪名,也是不小的。
至不济,身为外臣,却对宫中消息那么灵通,这样的罪名也不轻。
当时太子在宦官中选人的时候,初选的入选标准是为人机敏、精明能干、还得能体察上意,没有明说但存在的隐藏标准是最好勤于武事——毕竟宦官、内侍们又认不了字,武事方面的特长就成了他们与别人比较的时候——最终的入选人员马康平不仅符合条件,甚至尤有超出。
祁元询说自己夸他的时候,这人在说套话,自然是有原因的。
马康平作为战俘,原本是京师应天府的小宦者,只不过他受宫刑、被征云南大军带回京师后,因军事调动,次年,大军很快转道北地,目的地是赵王封地,马康平与其他一干内侍也同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