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39)
祁元询惊讶地看着太子。
太子出生的时候,天子还没有定鼎,一直到开国之时,才定下了名字。
是以包括太子在内的年长皇子,与之后出生的皇子皇孙,行事作风是截然不同的。
别看天子在各种经过臣子润色的文字记载里,说话文绉绉的,实际上也是说话很直白,用语很平民化的那种。
年长的皇子们,除了自出生起便有着与一众兄弟不同待遇的懿文太子,其余的皇子在幼年时期度过了相当平民的生活,自然也同天子一般,说话用词并不十分文雅。
只是皇子们到底在之后经过了系统的教导,语言习惯被纠正了不少。
不是特别愤怒的时候,太子不会用这样俚俗的口语。
“你个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好好想想你的身份!国家大事,这些人都是摆着吃干饭的吗?什么都要你去干,你是要砸了他们的饭碗?你不用这些人,那你这个太孙当得还有什么意思!民间寻常富家翁还养着护院呢,你倒好,什么人都信不过!”
太子逮着祁元询骂了好一会儿,他是半句话都反驳不能。
作为穿越者,祁元询混得不能说是失败,培植起来的心腹也有,但都是内侍与从前在王府伺候他的旧人,朝堂官员们与他有交情的,除了外家,其他人几近于无。
这也不能怪祁元询。
早些年,他和其他几个堂兄弟都是当藩王接班人培养的,只要表现出仁厚知礼的宗室典范模样,便能达到天子的要求了。
因着藩王世子的尴尬身份,除了与自家有旧的朝臣,其余朝臣,是轻易不会去结交的,就算他们有想法,那些勋贵之外的朝臣,也只会忙不迭地撇清自身。
元从勋贵们倒是地位优渥,与藩王世子、郡王们也更说得上话,但是,稍不留神便会被牵扯到大案要案中一网打尽,实在难以让这些交情保持持久。
在堂兄被废、父亲受封太子之前,祁元询倒是有一段时间,但他年岁未足,又未成婚,被天子带在身边教导,很难和朝堂上的臣僚们构建出稳定的联系。
太子受封之后,臣子们在天子之外要选择的对象,首选就不是祁元询,而是太子了。
固然太子之后继位的会是太孙,但是在天子百年之后,统治这个国家的将会是太子。
祁元询想要在朝堂上拥有稳定的支持者,除非他爷爷、他爹给他开小灶,专门派人,否则的话,他只能等到他爹登基,给他配置东宫属官。
在朝堂上没有关系好的人,出使日本使阴招这么重要的事,祁元询就不放心交给其他人办。
不是他亲自吩咐、体会意旨的人,很难想象他们办事的结果会是怎么样的。
若只是令日本入贡,那就完全不符合祁元询的规划了。
朝堂官员之外,祁元询倒是有得用的内侍,但是他敢用,怕是第二天就会被人弹劾违背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
天子对这一类的禁忌的坚持是极坚定的。
祁元询不信任别人,却也得承认,他爹说的都是事实。
再怎么样,他堂堂太孙,总不能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他的想法,总要有人去实施的。
更何况,上位者将所有的事情全包了,那么功劳自然就是属于上位者的,下面的人没有功劳,做事的动力也会受影响的。
作为皇太孙,未来的天子,他必须要学会用人。
包办各种事务是绝对要避免的弊病。
既然如此,祁元询还是接受了太子的安排。
派人出使日本,也是可以做的,但是必须选人去做。
祁元询现在算是知道,为什么历史上,长在深宫的某些皇帝更乐于重用内侍了。
内侍的一切权力都来源于天子,来自他们的主人,相比于外面的大臣,还是内侍更受重用。
如果使团真的能成行的话,祁元询想着,能派个身边信得过的人跟去就好了。
第33章 前奏
京师之中的内侍来源很复杂, 有罪官之后、别族战俘、前朝遗留。
再加上设立了十二监、四司、八局这二十四个衙门,人数众多。
祁元询与太子商议好,便开始在宫中进行了一轮遴选。
天子和太子的处事风格在相似的同时, 也是有区别的。
除了血脉相连的子嗣,天子对其他人的信任程度并不能算高。
鉴于历朝历代的后妃、宦官、外戚干政,天子制定了严格的律法,其中有一条, 就是妇寺不得干政。
“妇”乃后宫,“寺”便是寺人,也就是宦官,对这些身体残缺的内侍,天子一直是抱有警惕的。
后宫也就罢了,毕竟是天子的女人,他自己不会为其所累,后宫的宫妃们说话还是很讲艺术的,轻易不会惹人厌烦。
但是宦官们,天子就只有警惕, 没有信任了。
宫门口现在还立着天子的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预者斩!
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天子身边有一老太监, 伺候天子多年,有一回在天子批奏章的时候,插了嘴。
祁元询估摸着,这人也只是想说点好话,让天子知道, 他是个忠心的, 念着天子的。
这人也没说什么政务, 只是卖乖的时候不小心提到了朝臣所奏不当,累天子烦忧,就直接被斥还乡,自己吃自己了。
然而呢,太子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对宦官没多么亲近,但毕竟自幼身边便有宦官伺候,在藩邸的时候,王府太监里又颇有几个有能为的,是以太子对宦官们就宽容许多。
要祁元询来说,大量宦官、宫女充斥宫廷,为皇家做活,确实是不人道的。
但是宫内现有的这些宦官,纯粹用恶意贬低的眼光看待他们,也是不可行的。
宦官也是人生父母养的,凭什么去势了之后,就一定要用恶意的眼光看待他们呢?
历史上有宦官为恶,但也有宦官为善,人是有多面性的,不能一概而论。
管理得好,宦官能发挥才能,怕是比一部分的文臣都要用得放心。
皇爷爷的政令是一回事,但是后世子孙把不把这些当一回事,就是另一回事了。
阳奉阴违也算是他们这些皇家人天赋目标了吧!
亲爹首肯,一天之后,祁元询在太子排给他的一处偏殿里,见到了待命的宦官们。
能称为宦官,这些人便不是名不见经传的内侍,而是多少有官职在身上的。
这些人里,有祁元询记忆里的从前王府里的老面孔,也有宫中重新分派到东宫伺候的新人。
年纪小的也就罢了,倒真有几分男女莫辨的味道,可是大部分的人,都是成年许久了,生得一副健壮好身材,人高马大的。
需要解释的是,太监们的身材,和后世影视剧里、小说中的描写大有不同。
若是不让这些太监弯腰低首、卑躬屈膝,挺直了身板,大部分人都比寻常男性更高更壮。
农村有“育肥”之法,便是将动物阉割,阉割之后的动物,都比正常的雄性动物要肥壮。
影视剧中那些说话拿腔拿调,娘里娘气的太监,实在多为谬误。
能入宫在贵人们面前伺候的,也不要求生副顶好的相貌,周正一点的模样总是要的。
祁元询看着,这些太监一溜儿排开,陪着统一的太监服,看着倒颇有气势。
他满意地点点头。
要的就是这股气!
天子不许太监干政,自然这些人也不允许识字——若是出身战俘之流,保不齐在入宫前学过字了,但天子威压如此,明面上,宫中是没有识字的太监的——文学方面的考察是没办法了,但是武力值谁高谁低,还是可以测一测的。
经过严格的考察,最后雀屏中选的却是从前赵王府的老熟人。
此人名马康平,乃是战俘入宫,原名不知,入宫后,根据其原名,取了其中“健康平安”的意思,命名为康平。
太子从前还在做赵王的时候,颇为看重他,祁元询没入京受封世子前,便常有与其会面。
之后他入京学习,每次藩王入京,赵王带到京城来伺候的内侍,除了另外二人,便是马康平,几人都是熟面孔。
看到被选中的马康平,祁元询知晓,太子对他的建议还是很看重的。
他通过了,太子通过了,现在就得看天子的意思了。
天子虽然病了,令太子署理政务,但这么重要的事还敢绕过天子做决定,那就不是傻,而是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