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31)
虽然大家都知道,天子的这道圣旨里有许多夸张的地方,但是没有人会不明白天子的意思。
不管怎么样,皇太子、皇太孙皆已册立,储位已定,不论如何,储位都已经留在了如今皇太子的这一系!
天子“于皇孙之中特为钟爱”的新晋皇太孙祁元询,顶着父王五味陈杂、既有些欣慰又有些凝重的目光,接下了册封的圣旨。
皇长曾孙的满月是在宫内举办的,参加的都是皇亲国戚,在京的皇子、公主等都来恭贺。
祁元询受封皇太孙,也称得上是双喜临门,众人都来贺喜。
就是懿文太子一系的诸王也在现场,前任皇太孙向现任皇太孙恭贺,太过黑色幽默,祁元询只能给出一个矜持得过头的微笑。
和郑王祁元詝的贺喜相比,同胞二弟高阳郡王祁元诲不甘不愿的贺喜,祁元询就照单全收了。
羡慕嫉妒恨又怎么样,反正皇爷爷册封的皇太孙是自己,又不是二弟!
有了皇爷爷努力为自己造势、替自己营造的后盾,祁元询相信,亲爹就算继位之后,要册立太子,也不会那么犹豫不决了。
被册为皇太孙后,祁元询每日的上朝听政,不仅更名正言顺,还更引人注目了。
有时候天子冷不丁就会就某个问题询问太子、太孙的意见,每天上朝就像临场考试一样,实在是太刺激了。
祁元询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充实,他只要学习、吸收知识就够了。
正常的学习日子,一直持续到七夕大宴后。
七夕节,天子也有在奉天殿设宴款待群臣,按照祁元询的经验来说,一般大宴过后,要忙的事总是少一点的。
毕竟欢快的节日嘛,闹事的也会少一点,朝臣们也不会刻意给天子添堵。
第二天群臣上奏,确实没有什么有营养的东西。
工部奏了天子三月初命天下悉种桑枣,工部受命后发明文推广,如今已初见成效。
又有人奏某地某户某妇人一胎产三男,天子令按往例嘉奖。
汝宁府确山县有奏野蚕成茧之喜报,群臣共表贺。
天子虽然说了若是全天下都有野蚕成茧,百姓都有受益那他会欣然接受群臣恭贺,如今不过是汝宁府确山县这一个地方偶然出现的异象,不值得什么恭贺,但是,心情还是要比以往好一点。
旁听过程中,祁元询默默回想,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好种、产量大、饱腹感强的粮食。
今天的奏报没有营养,却给了祁元询灵感。
退朝后,祁元询特意找了三月初天子下诏的相关记载来看。
天子三月份的时候,令工部发文布告天下,让百姓在土地的空隙之处,种植桑枣,如果遇到灾年、歉收之类的意外,这些桑枣可以帮助百姓果腹。
工部发文给地方官的同时,又遵照天子的指示,示意他们除了将种植桑枣的方法教授给民众之外,还要“益种棉花,率蠲其税”。
棉花在祁元询穿越来的世界已经很常见了,但是,在这个时代,棉花的普及率并不广。
前朝原朝之时,棉花才传入中原。
天子开国后,认为棉花对民有益,才在全国各地都大幅推广。
前些年棉花就已经推广种植了,所以本年的工部发文里,没有加上棉花的种植方法,而是告诉各地地方官,今年要加大力度推广棉花的种植,不用担心税率,天子已经下诏免除了。
增种棉花当然是好事,祁元询在意的是天子为了预防百姓在灾年受饿,令各地种植桑枣。
可是桑枣之类的果子,和那些真正产量大、能饱腹的食物比起来,也只是聊胜于无罢了。
土豆、红薯、玉米之类的粮食,若是能推广,才是真正的功德无量。
这个世界和他忆起的前世,发展是很相似的,相当于是平行的世界。
如果按照前世的走向来的话,本朝中后期,将会遇到小冰期,粮食产量会大幅减少。
为何前世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能够在小冰期的情况下繁衍出那样多的人口,被推广种植的番薯等外来农作物功不可没。
传入中国的时候原称是番麦的玉米、番薯、土豆等粮食,不仅改变了华夏族人的饮食结构,还助华夏族人渡过了一次次的天灾人祸。
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储存、饱腹效用,都相当的便捷、出众。
中国有许多作物都是国外传进来的,包括葡萄、石榴之类的水果、黄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辣椒、玉米、土豆等等。
祁元询想了想,若是能够在国内推广种植土豆、红薯等农作物,说句不好听的,就算他治国平庸,也能混个千古一帝的名头、创造个什么盛世来!
但是,不好的消息是,这个时代,离美洲大发现还有许多年,来自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根本就还没传开。
若是祁元询是个纯正的,什么都不知道的古人,也就罢了,明明知道有这么好的东西,却得不到,实在是让他抓心挠肝,着急得不得了。
祁元询搜索脑海里的记忆,思考着: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26章 粮食
祁元询穿越前, 对土豆之类的农作物了解不多,只知道这是地理大发现后传入中国的。
他记忆比较深刻的是,这些农作物最初的起源都是美洲, 但是并不是由美洲直接传入中国的,而是通过欧洲的国家做了中转。
要等到欧洲国家开始地理大发现, 还要等上不知道多少年,等祁元询寿终正寝了都不可能。
但是,谁说一定要等欧洲国家开始航海的?
以航海技术论, 这个时代, 中国不知道领先外国多少年!
而且,他前世记忆中, “郑和下西洋”这个历史事件, 就是在这段时期发生的。
西方人认为是麦哲伦完成了全球航行、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但是,祁元询的记忆里, 还记得有关这些的不同说法。
根据某个英国学者的说法,郑和才是第一个完成全球航行、发现美洲的人。
在美洲的某处海域, 据说发现了与打捞起来的郑和船队沉船同样材质、形状的中国古船,欧洲又有流传下来的、比麦哲伦早很多年的、绘着中国古船的地球平面图。
祁元询很早就发现了,本朝和明朝的发展很相似,只有部分情况不同。
这么说来, 下西洋的郑和,或者郑和的同位体, 在这个世界已经出现了。
能被任命为下西洋宣扬国威的人选,郑和一定是天子的亲信。
天子宣武帝一贯是不喜妇寺干政的, 这么看来, 郑和是他爹皇太子的亲信的可能性最大。
问题是, 满朝文武、藩邸带来东宫的侍从,没有人叫郑和!
能成为天子亲信的,怎么也不可能是无名之辈,要是每日常见的东宫属臣里有叫郑和的,祁元询早就重点关注了。
莫说属臣,就是宦官里,也没有叫郑和的。
就算找到了郑和,没有船,也出不了海;有船,想找到美洲,找到这些农作物,也需要不短的时间。
祁元询只能先把这件事放下,等日后时机合适了再说。
美洲的农作物暂时是不用想了,但是,粮食问题,祁元询觉得还是可以从其他方面未雨绸缪的。
花了两天的时间,祁元询完成了一份奏疏——《请以嘉禾选育稻麦良种疏》。
“嘉禾”者,顾名思义,就是生长茁壮的禾稻。
自古及今,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被称为“嘉禾”,作为帝王德盛的象征,换而言之,就是祥瑞。
祥瑞的等级,及至如今,已经被分得很清楚了,有大瑞、上瑞、中瑞、小瑞,景星、庆云、麟、凤、龟、龙之类的才是大瑞,嘉禾只能算作小瑞。
虽然嘉禾只是小瑞,本朝进程祥瑞的也不多,但是祁元询在奏章中请求天子用嘉禾作为良种的选育母本,还是太大胆了些。
祥瑞之物,无论何人发现,进献天子基本上是它们共同的归宿。
动物也就罢了,像嘉禾之类的植物,离开了扎根的土壤,被进献给天子,那实用价值就已经丧失得差不多了。
小麦最初就是人类从狗尾巴草开始培育过来的,在祁元询看来,被称为“嘉禾”的禾苗,比之其他未发生异变的禾苗,更有值得培育的价值。
“嘉禾”的产量比之一般的麦苗要多得多,如果再经过精心的培育,虽不至于到杂交水稻的标准,产量也一定会有所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