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101)

作者:长恨歌行 阅读记录

小说简介:宫廷侯爵 天之骄子 直播 朝堂之上 主角:祁元询 ┃ 配角:宣武帝等 ┃ 其它:按照正常方式苟到最后当皇帝实在太难了! 全天下都看得见史书的剧透! 立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仁宗孝昭皇帝,讳元询,太宗长子也。母仁孝文皇后……”——《周书·仁宗本纪》 仁宗本纪男主角,职业为皇帝的祁元询应该是个当之无愧的人生赢家——毕竟,史书就是盖棺定论嘛! 作为一个拥有美谥的皇帝,祁元询应当死而无憾。 但是问题是,现在的祁元询,是个年方十四岁的少年,如今坐在皇位上的,不是他的子孙后代,也不是命文人编纂前朝史书的点击展开

反正,汉王是越来越偏激,怼天怼地对世界,看不上皇太子也就算了,连皇太子照顾弟弟们的行为,也说成是他假仁假义,还将梁王也视成是叛徒。

又因为他们的受封几乎都是同时的,梁王是小儿子,又乖,和汉王的赏赐对半分,或者价值差不多的时候,汉王总觉得天子和皇后又偏心于他,连带着越看梁王越不顺眼。

梁王和二哥的关系从此也急转直下,愈发的糟糕。

每个人看同一个消息,角度总是不同的。

梁王借此嘲笑二哥,那边厢,宁王却是又欢喜又恼怒。

宁王知晓消息的时候,正在看一份详细的西域地理图书,天子的态度,让他看到了曙光,十有八九,他的提议将会得到通过。

只不过,移藩安西的请求,就未必能通过了。

天子让汉王留守安西,其实已经隐隐说明了态度了。

兄弟和儿子,分量能一样吗?

就算是他的亲爹太&祖高皇帝,建立大周后分封诸王,让老祁家的血脉都能称孤道寡过上好日子,可是,对待曾经收为养子教养的侄子靖江王一脉,和对待自己的亲生子嗣一脉,态度不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吗?

只不过乾圣帝对自己的一众兄弟也都很好,很有长兄如父的风范,即便知道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宁王也还是想要试一试。

可是这一回,皇太孙要受封了,他知道,移藩安西,是不可能让他如愿了。

天子要封皇长孙为太孙,可以看成是为太子、为东宫一脉撑腰,可要是汉王没机会得到安西这一块封藩,他又何必要刻意抬举东宫一脉呢?

第81章 恶名

大周立国至今四十余年, 祁允昭乃是第三位皇太孙。

皇太孙的册封大典,自然也极为隆重,又有前头的两位皇太孙旧例可循, 操办起来,虽然繁琐,也是有条不紊。

皇太孙的册立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就算有成例可循,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在操办大典的这些时日, 祁氏诸王便在京师进行了长久的谈话。

朝廷的宗藩政策, 即便是在宣武年间,也变化了好几次了。

从诸侯王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希望自己以及子孙后代能够长长久久地称孤道寡, 能够有权力就最好不过了。

虽然不及九五之尊, 地位也是极为尊贵的。

可是从朝廷的角度来看, 一个个藩国,就是国中之国。

纵然如今的诸侯王们都不掌权,除了王宫, 王令也只能在王府护军之中奏效, 可是, 诸侯王的存在,还是会阻挠朝廷的法度运行。

削藩是必然之势, 而宗室爵位降袭制度作为极为温和的削藩手段, 让宗室们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

可是, 和真正地掌握权柄比, 哪个诸侯王能真的甘心认命呢?

年少一些、没有真正掌过兵的藩王, 其实还比较容易满足一些, 宣武年间受封较早的, 已经领过兵的藩王,能看得开的没几个。

大周藩王的名声不好,除了他们有些人确实天性残忍暴虐以外,也因为他们自小受到的就是偏向于军事化的教育。

宣武帝这些儿子养起来就是为了让他们统兵,构建宗室屏卫朝廷的统兵体系的,自然不会让他们仁柔到哪里去。

交趾省和安西府的出现,让藩王们意识到,在中原之地统兵,他们将会成为皇帝一系的心头患,除非成为手中没有兵权的挂名王爷,否则的话,他们依旧没有自由。

和生活在朝廷长久的监视中,只能坐享富贵,其他的什么都不能做相比,有相当的一批藩王是很有上进心的。

他们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功业。

中原之地天子不愿给,他们也愿意效仿先秦诸国,同前朝的贵胄一样,在中原之外开疆拓土,只要天子给予足够的支持就行了。

与会的皇太子其实是比较支持叔叔们的这个想法的。

皇爷爷生了这么多的子孙,诸王恶行不少,但是才干都还是有的。

让这些皇爷爷尽心培育的宗室诸王从此以后只能在王府被当成猪养,那就实在是暴殄天物、浪费人才了。

就算祁元询是皇太子,他也觉得这太可惜了。

可是呢,就像历朝历代的天子分地盘的时候,都是让和自己血缘更亲近的人占据更好的位置一样,地盘该怎么分,祁元询觉得确实要好生思量一下。

诸王向外开拓地盘,当然很好,可是离大周本土最近的地盘,分给谁,实在得有个说头。

前朝就是前车之鉴,前朝时期的中原与周边的那个汗国可是爆发了非常剧烈的争斗,压根就看不出双方的统治者是一家人的亲密。

血缘关系离得太近,保不齐藩国实力强大,就会对中原起了不臣之心。

确实,只要中原一直强大,就不会被吞并,可是未来的事,谁能看清楚呢?

天子不愿意让宁王移藩,而是属意汉王,对祁元询来说,无论是汉王还是梁王,都还不如他的叔叔们呢。

对移藩安西府有意向的,除去汉王,也就只有三位藩王,然而他们的竞争力都比不过人不在现场的二皇子,谁让天子会偏心呢。

皇太孙这个位置相当于是给东宫的封口费,所以虽然内心有所倾向,祁元询在这件事上,还是没怎么开口。

就是赞同了那些想要进取的诸王往其他地方开拓的想法而已。

更何况,只是中原之地附近没有好位置了而已,整个世界那么广大,好地方其实多得是,也不愁地方会被叔叔、堂兄弟们抢光,能留给子孙后代去考虑的还有很多。

宗藩之事议定后,没有马上公布出来。

中原疆土自汉唐以来,便无甚变化,有些前朝疆域广阔,那也得先分辨他们是否是异族。

开边之事,影响甚广,现在公布,定会惹得朝野物议纷纷,那还不如先冷处理,也可以将新拓之地作为实验场所,以观后效。

对于京师的百姓们来说,和早早就藩、藩府从中原变到交趾省又迁到安西府的汉王相比,还是近在眼前的皇太孙更能吸引眼球。

藩王们在京师待了一个月,参加了皇太孙的册封大典,接着便陆续回到了藩府。

从乾圣时代开始,其实便开始削减、实际上已经收到打压的各地王府护军,却逐渐又开始扩招了。

这都是一些强藩,还有一些藩府,则是主动上表请求削减护军。

高皇帝给各地藩王的王府护军其实是有规定的。

有兵权的藩王,他们强在能够在天子有旨的情况下调动边军,不能调动其他的各地镇守兵马,只动用王府护军的话,其实藩王也不足为虑。

王府护军的人数满打满算也不过万余人而已。

扩招的那些王府护军有很大一批是地方上的军户,并不属于王府直辖,就连训练都不是和原先王府护军在一处的,可是偏生在名义上他们又是王府的护军。

面对这样神奇的景象,地方官员上报后留中,又有京中的消息传给他们,也都知晓了内情,不作干预了。

削减护军的藩府则是藩王无能,或者没有拼一把的心,宁愿去交趾省这些地方做文官,收朝廷发给他们的禄米与俸金。

反正不管怎么选,都是比被关在王府里当猪养要好的。

而且护军削减了之后,又不是不能加回去,总还是有机会的。

和自己的兄弟一样,代王回府后,也是积极准备,扩充了不少王府护军,只不过他扩充的速度太快,超过了天子和弟弟们约好的界限,以至于地方上奏疏禀报的时候,天子少见的发话约束,让代王不必如此勤勉。

代王闻弦歌而知雅意,当即就停止了扩招。

只是代王府在后院方面的开销却愈发的大,奢侈到了地方上颇有风闻的地步。

代王这个弟弟,原先和天子的封藩距离相近,二人又是连襟,在兄弟中算是感情比较好的。

有了皇太孙后,天子对皇太子放权更多,日常四品以下官员所奏,基本上都拿给皇太子处理了。

藩王的事,原本也是交给天子处理的,但是后来地方上送来的奏疏太多,天子也便先让太子批阅,一般情况下,都会按照太子的想法去处置。

让祁元询觉得头痛的宗室,有几个堂弟,几个叔叔,代王在其中不是最显眼的那个。

和自己的兄弟侄儿比起来,代王盘剥过甚,王府中人在代地又行事无忌,这已经只算是小错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 主页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