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回忆录(9)
哲学家叔德鲁说:每个人在最初都是一样,都是贫穷的人。也就是说都没有灵魂,如果说谁是最可能拥有灵魂的人,那就是踏入极端领域的天才之人。
他的书中所说对于常人,他们自身智力认识的范围虽然扩大到了事物与他们间接的、甚至具有某种可能性的关系——这些认识的总和加起来就构成了人们的整体对他们有用的知识——但这些认识也还仅仅局限于关系方面。
极端虚荣是我们的认知功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根据生理学的理论,这种多余的脑力活动以及这大脑本身几乎都可以归入“因过度发育而变畸形”的一类,而这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常识,这种活动又可以与“因欠缺发育而变畸形”和“因错位而变畸形”相提并论。所以,一旦踏入这个过程也就是具有超常的、过度的人。
具备最原初和根本的知识是充足有余的认识力的首要表现,这种知识亦即直观知识,通常以一幅图画、一个形象的方式加以复制。画家和文学家由此产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从天才的认识到艺术作品的产生,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是最短的。用来表现他们的天才及其活动的形式是最朴素和最简单的,采用的描述方式也是最直白的。尽管如此,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所有艺术,甚至诗歌还有哲学的一切真正作品生发的源头,虽然这些作品产生的过程并不像常人想象得那么简单。
直观认识是一个孕育的过程,每一件真正的不朽作品,都是首先在这一程序中获得其生命的火花,进而发展壮大的。形象的方式是一切原初和独创的思维得以进行的条件。相比之下,从概念出发,只能产生对别人的模仿和一切以现时需要为之服务的东西。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是平庸中的一员,他们脸上有着俗不可耐的表情,从他们脸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的认识的片面严格地将他们捆绑住,无法感知其他别的事情。而踏入极端领域他们就会解放出来,因为一切痛苦都产生于生命本质的认知。
平常人的智力只是忙于接收和处理动因,因为他们的智力受到为生存这一目标的束缚。沉溺于纷乱、骚动的生活里,由于他们被这种生活所奴役,他们的头脑被生活中的事物和事件充满,但他们却对这些事物视而不见,甚至连生活的客观含义都无法领会。相形之下,天才的智慧,也就是与自己的个人是处于分离状态的;各种相关的事情并没有掩盖这世界和事物本身的真实面目。天才对这些事物有着十分清晰的意识,并且,能在这些事物的客观表象中发现和认识这些事物本来的样子。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天才是静思默想的人。
而天才却极易犯下普通人都不会犯的错误,人们通常观察到的天才与疯癫之间具有相似之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智力与思想的分离——这是天才的本质,但它却又是违反生存本能的。不过,我们不能以天才没有强烈的需求来解释这种分离。相反,天才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激烈、狂热的性格。因此,极端虚荣的创造力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儿童期,我们也有过渺小的欲望、有着无足轻重的烦恼却没有生命本质的影响。
儿童与天才相似的原因就是:充足的认识力超过了生命的需要,导致纯粹认知活动占据了优势。事实上,每个小孩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天才,而每个天才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孩子。所以,他就像小孩一样,不像世俗的平常人干巴、乏味的严肃且一本正经,而这些平常人兴趣的出发点只是出于个人的利益;他们在对待事物的过程中,往往对什么东西能引发他们的注意更感兴趣。谁要是终其一生,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永远像一个大小孩一样纯粹,而是被成人的特性,诸如严肃认真、成熟冷静、老练事故、现实理性等完全统领的话,那么,这个人可能是世上的一个能工巧匠,是一个颇具实干精神的人,但他却不可能有创造力,只能是一个聪明的模仿者。
第7章 第 7 章
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定义成这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由此可以推论出人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素质,大家却很少想到自己根本就是普遍意义上的人,有着普遍人性。能否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也就能认识到为何自己如此平凡,但凡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进入了极端虚荣的过程中,之所以仍然平凡是因为他选择了平凡。
极端虚荣的过程,它并不需要学习,反而像是最终极的结果,又像一个巨大的而紧紧关闭着的大门,却有着很小锁链。其实很多人都看到过这个大门,却因为锁着的门视而未见,又有少部分人打开了大门,但是看到里面的东西让他们隐隐感觉很残酷,所以甘愿平凡,也放弃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