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繁缕一边大口吃着快餐,一边含含糊糊地嘟囔:“闵涛,你再去家里找找你爷爷的衣服——我们翻摄像头也好,到处问人也罢,衣服是个很重要的标志……”
林中磷也难得插嘴,“他就不可能裸着出去的,他要是裸着出去,没准半条大街的人都去围观了。”
第十一章 老来多忘事(三)
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闵涛却当真放下筷子,往家里走去。
应峤略一思忖,也起身跟去。
许漫嘴里还有米饭没咽下去,这时也直接站了起来,跟着就往里走。
说她好奇也好,新人不经事也好,她就是想不明白老人把衣裤留在家里的缘由。
她跟着走了,林持瀚也自然而然地站了起来。
闵涛家本市的亲戚几乎都赶来了,也是最早开始出门寻人的,这时正聚在院子里吃饭。
闵涛顾不上打招呼,推开门直接往祖父的房间走去。
闵奶奶和闵爸爸跟了过来:“涛涛,怎么了?”
闵涛指指祖父的房间:“我再去找找,看看他到底穿的哪身衣服,没准能有线索。”
“我都翻了好几遍了,”闵奶奶说着擦了下眼角的泪花,“他就那么几身衣服,真的一件都没少……这是做了什么孽,好端端的人走丢了,万一……”
在老人的唠叨声里,闵涛还是把房间打开了。
祖父的房间简洁而朴素,除了一张床、一套桌椅、一个衣柜,就没别的家具了。
床上的被子叠的整齐如刀切,衣柜里的衣服分门别类码好,就连桌子上放着的相框都紧贴墙壁,一丝不苟。
闵涛凭着记忆将衣服一件一件翻检过去,最后探头问门口站着的闵奶奶:“我爷爷那件打了补丁的条纹短袖T恤呢?”
“阳台上挂着呢。”闵奶奶道,“我刚去看了,还有那条藏青色的裤子,都在。”
闵涛无奈地关上衣柜门,冲着应峤挤出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真没有了。”
应峤瞥了一眼桌子上的照片,“你爷爷以前当兵的?”
闵涛“嗯”了一声,语气里带点儿骄傲,又有点心酸,“当了两年消防兵,退役后去了国营的纸箱厂当工人,后来纸箱厂成立了义务消防队,他又参加了消防队,一直干到退休。”
这类企业消防队许漫也有耳闻,一般由本地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队员则通常由经过培训的本厂职工担任。
消防车就停在厂区里,队员闲时在岗位上工作,有火警任务时换装出动,偶尔还担任工人们的消防演习教官。
因为常年驻守在工业园区,又有官方组织的技术和设备支持,经常被119联动出警。
有时119还没接到火警,他们已经开着消防车到达现场,控制住火情了。
“老爷子真厉害。”应峤看着照片,由衷地赞叹道。
许漫循着他的目光望去,照片里的中年男子穿着消防服,端着消防水枪,精神奕奕地看着镜头。
仍旧是背脊挺直,表情严肃。
那双眼睛,却炯炯有神,和寻人启事里的混沌迟钝截然相反。
许漫不由自主地想起来林持瀚口中的林爷爷,扭头看向他。
林持瀚也正转过头来,看到她眼中的担忧和哀伤,半是安慰半是玩笑道:“别着急,一定能找到的,我爷爷现在也相信自己配合治疗就能重新站起来呢。”
许漫给他逗得嘴角都弯了起来,再看到闵涛发呆的样子,又笑不出来了。
“老人家平时有什么爱好吗?”应峤半蹲下查看桌上摆得整整齐齐的一排旧书。
“就老喜欢提年轻时候的事,还老喜欢捧着我们涛涛穿救援队队服的照片,总念叨着自己后继有人了。”闵涛父亲说着,又拿了矿泉水往他们手里塞——自从应峤拒绝了闵家给准备午餐的要求之后,他就一直试图想往他们衣兜里塞点什么。
他那语气里的自豪感,不由自主地就让许漫联想到了闵涛劝高楠参加培训时的话:“咱们做公益救援,也算是为人民服务,比你那本职工作有意义多了。”
父子父子,果然一脉相承的,便连那颗赤子之心,都尤其相似。
“谢谢闵叔,我们车上都带着水,”应峤将矿泉水瓶推回他怀里,“老爷子的消防服,还在吗?”
闵涛一愣,蓦然醍醐灌顶。
他冲到老人床边,拉出床底的大木箱,三两下打开。
箱子里一股浓重的樟脑丸香气,里面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闵涛仰头看向应峤:“队长,他应该穿着纸箱厂的消防队服、头盔和消防靴走的,全套的。”
***
有了具体的着装,他们再一次去翻了摄像头,终于在路口监控那翻到了一个模糊的橘黄色身影。
林中磷把之前调试过的无人机放了上去,沿着干道搜索。
大家带着手电,在地面上继续搜寻。
方勤也重新整理了寻人启事,组织转发和扩散。
夜色越来越深,街上的行人也在逐步减少。
林持瀚穿着时装皮鞋,走得多了,脚指头火辣辣的疼,脚步也逐渐蹒跚。
许漫见他神色不大对,劝道:“你先回去吧。”
“我这鞋不好,休息会就行了。”林持瀚挨着路边台阶坐下来,除了骑行迷路那次,他可很久没有这么狼狈过了。
许漫“嗯”了一声,既想留下来陪她,又有些焦急地看着越走越远的林中磷等人。
林持瀚苦笑:“没事,你们先去忙,我一会儿就跟上来了。”
“可……”
“我其实倒是建议,可以问问那个纸箱厂在哪儿。”他开口道,“闵家奶奶不说闵爷爷喜欢怀恋往事,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本来就容易产生记忆障碍,他会不会去那个纸箱厂了?”
“可闵涛说,纸箱厂早就倒闭拆迁了呀,连个遗迹都没有了。”许漫道,“他就是想回,也回不去了。”
林持瀚沉默,半晌,扶着台阶重新站了起来:“那咱们还是再找找吧,他这么大年纪在外面过夜,容易出事。”
第十一章 老来多忘事(四)
夏夜的南方水泥楼房沉闷而湿热,年轻人早早开上空调,把房间吹得凉飕飕的好透气。
年纪大的老阿婆老头子,则喜欢搬着凳子到楼下的小卖部来乘凉。
这家小卖部已经开了几十年了,眼看着对面的幼儿园变成了小学,小学变成了公交站,公交站又改建成了菜场,也马上就要到拆迁改建的时候。
老板如今年纪也大了,摊在躺椅上,懒洋洋地摇着扇子:“现在的人啊,都懒得嘞——”
刚点好蚊香的王家阿婆接口:“对的对的,我那小孙女,叫她下楼来乘凉都不下来。非要在热死人的屋子里开空调,看什么电视剧。”
“小孩子吹空调不好的,”李叔伯拍着大腿嘟囔,“人都要吹废了,想我当年在厂里干活,40多度的高温,我也不叫一声苦。”
“讲不听啊——”
……
老人们絮絮叨叨地聊着天,偶尔有人买个矿泉水、冰棍,老板便用扇子戳着那只用棉花垫子盖住的冰柜:“自己拿,看好了再打开玻璃推门哈。”
收钱时候他也不起来,躺椅旁边就放着个装钱的铁盒,伸伸手就能够到。
至于乘凉的同伴们——他们是不吃冰的,实在热的厉害,也就从家里带诸如西瓜、葡萄之类水分含量足的水果。
倒是附近小广场那两支排舞队,经常来买矿泉水。
一支喜欢快节奏歌,动次大次非常刺激心脏。
另一支虽然什么歌都练,但是耐心过足,一首歌往往跳上几个月。
她们没跳吐,听的人也快吐了。
将近8点的时候,来了桩大生意——那小青年穿一身藏蓝衣服,一口气就要了15瓶矿泉水,15个面包。
15瓶矿泉水还好,15个面包可就有点为难老板了。
他这儿小本生意,面包这种容易过期的东西,最不敢压货。
他撑着椅子扶手起来,在货柜里翻了半天也只找到6只面包、3块蛋糕。
年轻人全都包圆了,还抓了七八根火腿肠、3个真空卤蛋、2瓶八宝粥、一盒快过期的蛋黄派。
王家奶奶撇撇嘴,小声和隔壁楼的老姐妹八卦:“肯定是赌输了给人买点心,什么东西都要。”
老姐妹深以为然,感慨:“现在的小年轻啊……”